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柴北缘东段侏罗纪沉积—构造演化

作 者: 郭帅
导 师: 陈世悦
学 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专 业: 地质学
关键词: 柴北缘 侏罗纪 沉积演化 构造演化
分类号: P61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平均海拔接近3000m的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鄂拉山及昆仑山所环绕,是在前侏罗纪地块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沉积盆地。侏罗系的地层展布和沉积特征一直是制约鱼卡以东柴北缘东段勘探的关键因素。因此,本论文以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调研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借助野外露头观察以及室内分析等多种手段,来明确柴北缘东段的侏罗系展布与沉积特征,并对柴北缘东段侏罗纪沉积—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在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结合钻孔和地震资料,将柴北缘东段侏罗系划分为“三统四组”,即下侏罗统小煤沟组、大煤沟组1-3段、中侏罗统大煤沟组4-7段和上侏罗统采石岭组及红水沟组。明确了各组、段的岩性特征及标志层位、残余厚度平面展布;在柴北缘东段侏罗系识别出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等五种沉积相类型,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为主要特征。以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平衡剖面等工作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柴北缘东段侏罗纪盆地演化分为三期共两个阶段:即早、中侏罗世的断陷发育阶段和晚侏罗世的坳陷发育阶段。柴达木地块及周缘山系俯冲碰撞的造山后的效果甚至是幔源岩浆底侵和拆沉作用导致了柴北缘地区侏罗纪早期的伸展构造背景。早侏罗世“箕状”断陷盆地仅发育于红山地区,中侏罗世断陷盆地扩展到了整个北缘东段地区,有鱼卡、红山以及德令哈等几个沉积中心,晚侏罗世气候由潮湿转为干旱,盆地整体被抬升,进入弱挤压的坳陷发育期;侏罗纪原型盆地的构造演化对应着沉积演化,在大煤沟地区发有三个沉积演化旋回:即早侏罗世断陷水进期的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旋回、中侏罗世断陷全面发育期的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旋回以及晚侏罗世坳陷湖盆消亡期的泛滥平原—滨浅湖相旋回。燕山晚期的构造运动导致了赛什腾山的隆起和J3+K的剥蚀;喜山期强烈的构造活动主要造成了鱼卡、大煤沟等山前地区的强烈的构造形变和埃姆尼克山、欧龙布鲁克山的隆升,形成了现今“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侏罗纪盆地因此被破坏的支离破碎。柴北缘东段主要发育北西、北东向两组断裂,其中北东向断裂控制了早侏罗世的断陷拉张,对于下侏罗统的展布有着重要影响;而北西向断层除了在中、晚侏罗世对于沉积的控制作用外,更多的表现于中生代末—新生代的强烈挤压逆冲过程中对于侏罗纪原形盆地破坏和侏罗系剥蚀的控制;只有中生代—新生代继承性的构造低部位中侏罗系才有着较好的保存。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前言  10-19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来源及科学意义  10
  1.2 研究现状  10-17
    1.2.1 柴北缘勘探现状  11
    1.2.2 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研究  11-13
    1.2.3 盆地基底及地层研究  13-15
    1.2.4 柴北缘侏罗系沉积相分析  15-16
    1.2.5 原型盆地分析方法  16-17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9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7
    1.3.2 技术路线  17-19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19-30
  2.1 区域构造格局  19
  2.2 区域构造演化  19-22
    2.2.1 前中生代演化阶段  19-20
    2.2.2 中、新生代演化阶段  20-22
  2.3 区域断裂系统  22-27
    2.3.1 柴达木盆地周缘断裂系统  22-26
    2.3.2 柴北缘东段主要断裂特征  26-27
  2.4 构造单元划分  27-30
第3章 柴北缘东段侏罗系展布特征  30-51
  3.1 地层划分方案  30-31
  3.2 柴北缘东段侏罗系特征  31-40
    3.2.1 下侏罗统特征  31-35
    3.2.2 中侏罗统特征  35-39
    3.2.3 上侏罗统特征  39-40
  3.3 柴北缘东段侏罗系地层对比  40-45
    3.3.1 柴北缘东段覆盖区侏罗系分布  40-42
    3.3.2 柴北缘东段侏罗系地层对比  42-45
  3.4 柴北缘东段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  45-48
    3.4.1 柴北缘东段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  45-47
    3.4.2 柴北缘东段中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  47
    3.4.3 柴北缘东段上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  47-48
  3.5 柴北缘东段侏罗系地层接触关系  48-51
    3.5.1 中、下侏罗统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48-49
    3.5.2 大煤沟组第三段与第四段间  49
    3.5.3 上、中侏罗统之间  49
    3.5.4 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之间  49-51
第4章 柴北缘东段侏罗纪原型盆地构造演化  51-61
  4.1 周缘构造演化对柴北缘侏罗纪盆地的控制作用  51-54
    4.1.1 周缘构造演化对于早侏罗世盆地的控制作用  51-53
    4.1.2 周缘构造演化对于中侏罗世盆地的控制作用  53
    4.1.3 周缘构造演化对于晚侏罗世盆地的控制作用  53-54
  4.2 柴北缘东段侏罗系被剥蚀情况  54
  4.3 柴北缘东段侏罗纪原型盆地边界讨论  54-56
    4.3.1 早侏罗世盆地边界  54-55
    4.3.2 中、晚侏罗世盆地边界  55-56
  4.4 柴北缘东段侏罗纪原形盆地演化  56-61
    4.4.1 早侏罗世原型盆地特征  56-58
    4.4.2 中侏罗世原型盆地特征  58-59
    4.4.3 晚侏罗世原型盆地特征  59-61
第5章 柴北缘东段侏罗系沉积特征与演化  61-85
  5.1 柴北缘东段侏罗系沉积相标志  61-69
    5.1.1 岩性标志  61-65
    5.1.2 古生物标志  65-66
    5.1.3 有机地球化学相标志  66-67
    5.1.4 地球物理相标志  67-69
  5.2 柴北缘东段侏罗系主要沉积相类型  69-74
    5.2.1 冲积扇相  69-70
    5.2.2 扇三角洲相  70-71
    5.2.3 辫状河三角洲相  71-72
    5.2.4 湖泊相  72-73
    5.2.5 河流相  73-74
  5.3 柴北缘东段侏罗纪原型盆地物源探讨  74-78
    5.3.1 古水流方向  74
    5.3.2 砾石成分分析  74-76
    5.3.3 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76
    5.3.4 重矿物分析  76-78
  5.4 柴北缘东段原型盆地沉积展布与演化  78-83
    5.4.1 单剖面沉积相分析与沉积演化  78-81
    5.4.2 柴北缘东段侏罗纪原型盆地沉积演化  81-83
  5.5 柴北缘东段侏罗纪沉积模式  83-85
第6章 柴北缘东段侏罗纪盆地的改造  85-90
  6.1 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  85-86
  6.2 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  86-88
  6.3 构造演化对于残余侏罗系的控制  88-90
第7章 结论  90-92
参考文献  92-9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8-99
致谢  99

相似论文

  1. 鲁西北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与控制因素研究,P618.11
  2. 歧口凹陷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研究,P736.1
  3. 四川宁南骑骡沟铅锌矿床构造与成矿关系研究,P612
  4. 澳大利亚Bonaparte盆地中晚侏罗世构造古地貌及沉积相分析,P512.2
  5. 东昆仑阿拉克湖—红水川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P618.13
  6. 柴北缘沙柳泉地区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P618.13
  7. 东昆仑阿拉克湖—红水川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P612
  8. 辽河盆地北部嫩江组层序地层学与沉积体系研究,P512.2
  9. 云南东川铜矿构造演化与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P618.41
  10.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构造变形研究,P542
  11. 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2. 南宫凹陷中、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P618.13
  13.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4. 济阳坳陷孔店组转型期构造演化对原型盆地的控制影响研究,P542.3
  15. 祁东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TD713
  16. 明水—绥化地区地震质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P631.44
  17. 曹妃甸浅海地区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P738.4
  18. 中天山中西段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对天山洋陆转换时限的制约,P588.121
  19. 呼和湖凹陷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P618.13
  20. 鄂尔多斯盆地城川—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沉积演化研究,P512.2
  21. 西天山伊宁地层小区阿克沙克组研究,P535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