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宽频地震的远震接收函数方法与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作 者: 王攀
导 师: 徐鸣洁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大陆内部变形 地壳上地幔结构 岩石圈 克拉通 大陆俯冲 印藏碰撞 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 接收函数 H-k叠加 CCP叠加 地震波偏振分析 滇西南 华北克拉通 鄂尔多斯 渭河地堑
分类号: P631.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质学中板块构造理论能很好解释大洋岩石圈的运动规律,但由于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在物质组成和流变结构上的差异,板块理论在解释大陆内部变形中遇到重大挑战,从而孕育了研究大陆内部变形机制的大陆动力学。当前地球科学研究中另一个前沿课题是要获得大陆岩石圈的精细结构。详细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是研究大陆动力学和大陆岩石圈详细结构非常重要的线索。作为观测地球内部结构有效方法之一的地震学,板块理论遇到的挑战成为地震学发展重大机遇。近几十年的发展,利用远震体波散射转换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接收函数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地震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的常用有效方法之一。中国大陆由多块体拼合而成,多期构造活动叠加,现今受印藏碰撞和西太平洋俯冲两个构造域影响形成了一系列大陆内部弥散变形带。强烈构造变形地区复杂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对研究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提高观测技术和观测资料的分析方法,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对问题的本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作为本论文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并改进接收函数方法,提出接收函数的上行H-k叠加减小倾斜Moho对常规H-k叠加结果的影响;首次应用地震波的偏振分析到接收函数研究,以提高震相截取精度和增强转换信号;在CCP叠加中运用横向滑动窗,有效增加CCP叠加中的射线覆盖率和横向分辨率。同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以下热点研究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云南西南部的思茅、哀牢山和红河断裂一带受印藏碰撞影响,地壳结构复杂。在滇西南地区的接收函数研究中,采用上行H-k叠加方法校正了倾斜Moho对叠加结果的影响,获得滇西南地区可靠的Moho深度和地壳平均波速比分布,为青藏高原隆升导致的地壳物质向东南逃逸的研究提供更进一步的资料。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渭河地堑及邻区受多期强烈挤压构造,在新生代受印藏碰撞远程效应影响构造体制转为拉张,继而形成渭河地堑。渭河地堑及邻区接收函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有巨厚沉积层的盆地,P波接收函数结果被盆地复杂结构干扰,S波接收函数基本不受影响。从S波接收函数的CCP叠加剖面揭示了渭河地堑及邻区详细的地壳结构,Moho横向变化显著,深度在~20-50kmm,在不同的构造单元一致向南倾斜。在渭河地堑两侧的Moho变化最为剧烈,出现Moho隆起、错断、重叠。得到的地壳结构表明新生代之前强烈的挤压构造作用导致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发育大型逆冲构造,新生代深部构造对印藏碰撞远程效应和构造体制转换的响应有限。印藏碰撞远程效应导致的地壳伸展是建立在新生代之前的强烈挤压构造之上,伸展作用非常有限,仅限于渭河地堑,对地堑两侧的构造和Moho以下的构造几乎没有影响。克拉通作为构成大陆最古老的地质单元,其岩石圈结构对研究大陆形成和太古代的构造活动有深远意义。本论文在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接收函数研究表明,该地区仍有巨厚岩石圈,其深度达到~380km。华北克拉通的西部块体稳定,在其内部~120-200km深度有厚~80km的部分熔融带。华北中间造山带和东部块体受到的中生代克拉通破坏影响有限,~80-200km深度的岩石圈受克拉通破坏影响发生部分熔融,在~200-380km深度保存了太古代岩石圈的残留体。研究结果揭示该太古代岩石圈残留体的内部结构,其底部发生非常有限的条带状部分熔融,并且保存了一条从西部块体上地幔顶部延伸到东部块体底部的高地震波速板片,解释为早元古代俯冲板片,表明早元古代东西块体之间的俯冲是自西向东的低角度俯冲。为研究古老大陆的形成,克拉通的岩石圈结构以及形成,演化,和活化破坏等相关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资料。通过改进接收函数的应用方法,本论文工作获得以上研究热点地区详细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同时分析了相关的变形机制和动力学过程。得到了由印藏碰撞及其远程效应引起滇西南和渭河地堑地区的地壳变形,华北克拉通岩南缘的石圈分层结构,等方面新的认识,为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更多深部构造资料。

全文目录


目录  3-5
中文摘要  5-8
英文摘要  8-11
第一章 前言  11-20
  1.1 地震学中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方法  13-14
  1.2 接收函数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14-16
  1.3 论文研究科学问题及思路  16-20
第二章 接收函数理论与在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的应用  20-44
  2.1 远震接收函数的原理与计算  20-36
    2.1.1 转换波  20-22
    2.1.2 远震波形的褶积模型  22-25
    2.1.3 反褶积算法  25-27
    2.1.4 S波接收函数  27-30
    2.1.5 偏振滤波  30-36
  2.2 H-k叠加  36-39
  2.3 接收函数偏移CCP叠加  39-41
  2.4 接收函数的一维横波速度反演  41-42
  2.5 接收函数分辨率  42-44
第三章 数据来源、宽频带地震台站流动观测  44-53
  3.1 宽频地震观测系统  44-47
  3.2 论文所用数据的观测项目简介  47-53
第四章 用倾斜Moho上行射线的H-k叠加研究红河断裂哀牢山地区的地壳结构  53-73
  4.1 滇西南地区地壳结构研究背景介绍  53-55
  4.2 区域构造  55-56
  4.3 数据,方法和计算结果  56-68
    4.3.1 全方位的H-k叠加  56-58
    4.3.2 倾斜Moho的P波接收函数数值试验  58-65
    4.3.3 滇西南实际数据研究  65-68
  4.4 讨论与结论  68-73
    4.4.1 滇西南的地壳厚度  69
    4.4.2 滇西南的地壳波速比  69-71
    4.4.3 H-k上行叠加  71-73
第五章 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幔岩石圈的分层结构与构造意义  73-88
  5.1 华北克拉通研究情况概述  73-75
  5.2 数据来源与方法  75-78
    5.2.1 华北克拉通南缘接收函数计算  75-77
    5.2.2 基于滑动窗的CCP叠加  77-78
  5.3 CCP剖面分析与讨论  78-87
    5.3.1 WNCC下的岩石圈结构  81-83
    5.3.2 TNCO和ENCC下的岩石圈结构  83-87
    5.3.3 NCC南部岩石圈受破坏程度  87
  5.4 结论小结  87-88
第六章 渭河地堑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对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响应  88-104
  6.1 研究背景  88-91
  6.2 数据来源与方法  91-94
  6.3 渭河地堑及邻区的接收函数剖面  94-98
    6.3.1 渭河地堑接收函数CCP叠加剖面特征  94-95
    6.3.2 接收函数剖面与人工地震,重力,航磁等资料比较分析  95-98
  6.4 渭河地堑伸展模式及深部构造的响应  98-103
  6.5 结论小结  103-104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04-107
  7.1 研究工作总结  104-105
  7.2 进一步工作设想  105-107
参考文献  107-119
致谢  119-12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20-121

相似论文

  1.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2. 安塞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优化技术研究,TE324
  3.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山1段和盒8段沉积相特征与储层评价,P618.13
  4. 查庄煤矿底板突水风险评价研究,TD745
  5. 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618.13
  6.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奥陶世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7.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P618.13
  8. 鄂尔多斯天环坳陷北段天然气成藏分析,P618.13
  9. 光学衍射场次级衍射的研究,O436.1
  10. 100m以上输电塔风振系数的研究,TU311.3
  11. 基于交直流叠加技术的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TM46
  12.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气水层气测综合解释研究,P618.13
  13. XLPE高压电缆绝缘监测与试验研究,TM247
  14. 不同地理管排列方式下地埋管群内土壤温度场研究,TU831
  15. 电视导引头目标跟踪显示技术研究,TJ765.331
  16. 坑道瞬变电磁发射技术研究,P631.325
  17. 新疆和布克赛尔县白杨河铀—铍矿床成因研究,P619.14
  18. 坳陷湖盆斜坡带曲流河砂体分布与勘探目标优选,P618.13
  19.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H-P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P618.13
  20.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探区长3油层组储层研究,P618.13
  21. 城市大面积荷载与地面沉降分析,P642.26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 > 地球物理勘探 > 地震勘探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