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山区开采沉陷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作 者: 陈祖玺
导 师: 汤伏全
学 校: 西安科技大学
专 业: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关键词: 山区 开采沉陷 监测 网优化 数据插补
分类号: TD325.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煤炭开采引起的地层沉陷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它将引起地表塌陷、裂缝,导致建(构)筑物变形甚至倒塌,造成土壤失水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西部山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其地貌地质环境复杂,开采沉陷规律研究尚不充分,尤其是对于山区地表沉陷的现场监测,还有许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山区开采沉陷监测的特点。在满足监测精度和减少工作量的前提下,论述了多种监测手段用于山区开采沉陷监测的可行性。针对实地观测资料部分缺失的情况,探讨了观测数据插补的数学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综合分析了开采沉陷监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及其适用性,提出了山区开采沉陷监测采用GPS结合全站仪联合作业的方式。(2)根据开采沉陷监测精度要求和所使用仪器的性能,利用GPS测量误差不累计的特点,并考虑全站仪导线的测角量边误差对监测点坐标影响的权值大小,经计算得出全站仪支导线的最多转站数。(3)针对某些观测点测量数据缺失的现象,基于数学差值和概率积分预计模型提出了两种数据插补方法。经实例验证表明,采用数学插值方法获取类观测数据比概率积分模型法更为可靠。(4)以亭南煤矿204工作面开采沉陷监测工程为例,根据论文研究结果制定了山区开采沉陷监测方案,对所得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了该工作面地表移动信息,并对移动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7
1 绪论  7-11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7-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8-10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0-11
2 观测线的布设及常规测量精度的分析  11-18
  2.1 观测线布设及精度要求  11-13
    2.1.1 观测站布置原则  11
    2.1.2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方法  11-12
    2.1.3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施测  12-13
    2.1.4 测点精度要求  13
  2.2 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分析  13-18
    2.2.1 GPS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13-14
    2.2.2 测角误差分析  14-16
    2.2.3 测边误差分析  16-18
3 观测方案设计的理论分析  18-30
  3.1 GPS 与导线测量相结合的观测方法  18-19
  3.2 GPS 应用开采沉陷监测的精度要求  19-20
  3.3 GPS 网形优化设计  20-24
    3.3.1 GPS 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指标  20-22
    3.3.2 GPS 网形的优化设计理论  22-24
  3.4 支导线测量误差传播分析  24-28
  3.5 由支导线点位误差确定附合导线的布设  28-30
4 观测资料的插补  30-38
  4.1 从时间维度上插补  30-32
    4.1.1 插值的概念  30
    4.1.2 拉格朗日插值  30-32
  4.2 从空间维度上求解  32-34
    4.2.1 概率积分法的定义  32
    4.2.2 地表移动概率积分法参数的确定  32-33
    4.2.3 概率积分法计算公式  33-34
  4.3 类观测数据预计流程及方法  34-38
    4.3.1 拉格朗日插值法求解类观测值  35-36
    4.3.2 概率积分法求解类观测数  36-38
5 亭南煤矿 204 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38-52
  5.1 矿区基本情况介绍  38-39
    5.1.1 地质采矿条件  38
    5.1.2 井田构造  38-39
    5.1.3 204 工作面布置情况  39
  5.2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39-40
    5.2.1 地表移动参数选取  39
    5.2.2 采动影响距离  39-40
  5.3 地表移动观测站与观测方案的设计  40-42
    5.3.1 观测线位置  40
    5.3.2 观测方案的设计  40-42
  5.4 地表移动观测实施  42-44
    5.4.1 全面观测  43
    5.4.2 日常水准观测  43-44
  5.5 观测成果整理与分析  44-52
    5.5.1 内业整理计算  44-46
    5.5.2 移动和变形计算模型  46-48
    5.5.3 变形曲线分析  48-52
6 结论与展望  52-53
  6.1 结论  52
  6.2 展望  52-53
致谢  53-54
参考文献  54-57

相似论文

  1. 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软件设计,TP3
  2. 传感器网络中渐变事件监测研究,TP212.9
  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可穿戴计算机上的应用,TP202
  4. 连山山区中学如何开展海洋教育的研究,G632.0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544.1
  6. 陕南贫困山区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G633.96
  7. 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机理,S435.32
  8. 基于ArcGIS Server的农区水质遥感反演信息系统构建研究,S127
  9. 红火蚁(膜翅目:蚁科)监测盒研制及其在集装箱检疫中的应用,S41-30
  10. 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水稻的光谱特征,S435.112
  11.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及BtGluClα1基因组结构的分析,S433
  12.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氮素营养与生长监测研究,S513
  13. 双季稻群体生长与氮吸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及其NDVI诊断,S511
  14.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动态及调控措施研究,S571.1
  15. 基于HJ卫星混合像元分解的水稻生长监测技术研究,S511
  16. 中国的教育公平监测: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G521
  17. 基于遥感信息与模型耦合的小麦生长监测预测技术研究,S512.1
  18. 浙南山区山羊亲本引进和饲养技术改进研究,S827
  19. 江苏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S854
  20. 基于共振峰的OSAHS筛查,R766
  21.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研究,X4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矿业工程 > 矿山压力与支护 > 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 > 岩层移动 > 岩层与地表移动的监测与控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