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汶川地震震害与活动断层“避让带”宽度的分析研究

作 者: 郭婷婷
导 师: 徐锡伟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活动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建筑物破坏 抗震设防 抗震设计“避让带”宽度
分类号: P31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沿地表可见活动断层无坚不摧的地震地表破裂与强烈的地震动使得地表破裂带沿线及其两侧近断层的建筑物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同时,地震引发的大量山体滑坡、岩石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加重了建筑物破坏程度与人员伤亡。大量震害实例分析表明,活动断层的突发性错动是产生地震的主要根源,且活动断层沿线是建筑物破坏与人员伤亡最为严重的区域。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动断层同震地表破裂、错动、强地震动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倒塌、毁坏所导致。活动断层是产生地震的主要根源,但是目前我们的地震预报工作尚未能科学地解决,故我们需依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分析汶川地震建筑物的破坏原因,以便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地震通常会在震中区形成强烈的地面振动使得其上建筑物遭受破坏,地表破裂型地震常常能够沿地表可见活动断层两盘岩体产生错动直接毁坏跨越断层的地面建构筑物,即地震的破坏可概括为强地震动效应和强震地面破裂效应两种类型。因此,一方面,从建筑物破坏分析中总结原因,提高与加强抗震措施,依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备应对强地震动效应达到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另一方面,我们旨在全国活动断层探测准确位置的工作基础上,合理地确定避让宽度,主动避开“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层”来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本文将结合汶川地震震后大量建筑物震害特征,以及同震地表破裂带宽度与建筑物破坏程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汶川地震大量的实地地表破裂变形测量数据,以及收集到的逆断层型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初步确定活动逆断层“避让带”的宽度范围,为地面建筑物“避让”活动断层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野外震害实地测量和调查、室内资料统计与数据计算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讨论建筑物破坏情况与防震措施;分析同震地表破裂带宽度与建筑物破坏特征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初步确定活动逆断层“避让带”的宽度范围。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震害实例分析表明,活动断层的突发性错动是产生地震的主要根源,且活动断层沿线是建筑物破坏与人员伤亡最为严重的区域。活动断层“避让”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只要避开活动断层一段距离,建筑物破坏程度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从而可有效地减轻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2.中强地震、大地震或特大地震等可在地表产生大量地震地表破裂,其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不管其结构复杂程度、破裂长短,其带来的强烈地震动与地表破裂、错动或变形,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地面及其地表建筑物,并引起地面建筑物的破损甚至倒塌。同时,强烈的地震动与地表破裂还可诱发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建筑物毁坏与人员的伤亡、掩埋。3.通过对川西地震灾区的几种主要结构类型建筑物的破坏特征进行调查,分析讨论了建筑物的震害情况,可得到所考察川西地区城镇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建议未来多采用框架结构与具有抗震措施的砖混结构。4.根据现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从建筑物选址、建筑抗震设计及建筑施工等各个环节,对汶川地震灾害中的典型建筑物破坏案例进行了破坏原因分析与讨论,得出:①建筑物的选址一定要避开活动断裂带,须根据当地实际地质情况,合理确定“避让带”宽度;同时,也要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地段。②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应考虑:使结构体系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尽量避免刚度不连续结构体系;确保各构件之间的连接等问题。③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以及抗震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将从抗震各个环节共同提高建筑物的综合抗震能力。5.通过几处典型观测点同震地表变形量与建筑物破坏关系的定量分析,以及对前山断裂的汉旺-白鹿地表破裂带,中央断裂带的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以及NW向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多处测点的地表破裂带宽度进行统计的结果初步分析,可以得到:①发震断层的同震地表错动会造成上面建筑物的撕裂,这是任何抗震措施均无法抵挡的。发震断层的同震错动对地表变形与地面建筑物直接毁坏呈局部化特征,其影响宽度是有限的,一般都在30m范围内。距离断层越近,地表破裂越严重,地面建筑物破坏越严重,且断层上盘的地表破裂与建筑物破坏比下盘严重。②从汶川地震中3条地表破裂带上的52处测点的强地表破裂宽度统计结果,可以得到: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大部分在15-35m之间,个别观测点变形带宽度大于40m,甚至大于100m,这与已有的统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结果为活动逆断层的“避让”宽度的确定提供了定量判别标准与科学依据。6.综合大量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与其它逆断层型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数据,采用同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法,计算得出活动逆断层“避让带”的有效宽度约为30m。并综合实测断层上、下盘变形带宽度的2:1比值关系以及相关文献数据,初步给出活动断层上盘的“避让”宽度取值约20-22.5m,下盘的“避让”宽度取值约为7.5-10m。其结果与徐锡伟等前人研究结果以及美国加州“地震断层划定法案”规定的活动断层两侧合计30m“避让带”宽度非常吻合,并获得跨断层地质探槽剖面分析法所验证,可为建筑工程避让活动逆断层提供定量分析与参考依据。7.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强活动断层“避让带”宽度研究,加强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并加强活动断层“避让带”立法与执法管理,以便更好地促进活动断层“避让”工作开展,切实提高我国震害预防的能力。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引言  12-27
  第一节 活动断层“避让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4-24
    1.1.1 活动断层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4-17
      1.1.1.1 国外活动断层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4-16
      1.1.1.2 国内活动断层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6-17
    1.1.2 活动断层“避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7-22
      1.1.2.1 国外活动断层“避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8-20
      1.1.2.2 国内活动断层“避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20-22
    1.1.3 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22-24
  第二节 论文研究内容、意义与研究方法  24-27
    1.2.1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24-25
    1.2.2 论文研究方法  25-27
第二章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与次生地质灾害特征  27-37
  第一节 汶川地震概况  27
  第二节 汶川地震几处观测点的地表破裂特征  27-33
    2.2.1 逆断层陡坎  28-29
    2.2.2 挤压推覆陡坎  29-30
    2.2.3 褶皱陡坎  30-32
    2.2.4 张裂隙  32
    2.2.5 本节小结  32-33
  第三节 次生地质灾害特征  33-37
第三章 近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主要建筑物类型破坏调查与分析  37-56
  第一节 建筑物破坏等级划分标准  37
  第二节 建筑物破坏及其分布特征  37-39
  第三节 主要建筑物类型的破坏特征与震害分析  39-54
    3.3.1 民居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与破坏特征  40-48
      3.3.1.1 木结构  40-41
      3.3.1.2 砖木结构  41-42
      3.3.1.3 砖混结构  42-44
      3.3.1.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44-47
      3.3.1.5 考察点民居建筑物破坏程度统计分析  47-48
    3.3.2 民居建筑物的震害分析与防震措施  48-54
      3.3.2.1 木结构  48
      3.3.2.2 砖木结构  48-49
      3.3.2.3 砖混结构  49-53
      3.3.2.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53-5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54-56
第四章 基于建筑物破坏的抗震设防要求分析  56-72
  第一节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  56-57
  第二节 建筑物破坏的抗震设防要求分析  57-70
    4.2.1 提高相应抗震设防标准  57-58
    4.2.2 建筑工程选址问题  58-61
      4.2.2.1 避开断裂带以及沿线附近  58-59
      4.2.2.2 避开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地段  59-61
    4.2.3 抗震设计问题  61-69
      4.2.3.1 抗震结构体系选取  61-67
      4.2.3.2 非结构构件要求  67-68
      4.2.3.3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68-69
      4.2.3.4 抗震建筑材料的应用  69
    4.2.4 建筑施工问题  69-70
  第三节 本章小结  70-72
第五章 活动断层震害实例与活动断层“避让”的原则和方法  72-78
  第一节 活动断层与建筑物破坏关系的震害实例  72-75
    5.1.1 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  72
    5.1.2 1999 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  72-73
    5.1.3 2008 年中国汶川地震  73-75
    5.1.4 本节小结  75
  第二节 活动断层“避让”的原则与方法  75-78
    5.2.1 “避让带”宽度确定原则与方法  76
    5.2.2 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宽度  76-78
第六章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及其建筑物破坏  78-93
  第一节 典型观测点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及其建筑物破坏  78-89
    6.1.1 彭州市白鹿镇白鹿中学测点  78-79
    6.1.2 北川县沙坝村测点  79-81
    6.1.3 八角庙干休所测点  81-84
    6.1.4 小鱼洞测点  84-88
    6.1.5 本节小结  88-89
  第二节 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  89-91
  第三节 本章小结  91-93
第七章 活动断层“避让带”有效宽度的确定与讨论  93-102
  第一节 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  93-94
  第二节 逆冲型活动断层“避让带”的有效宽度的计算与讨论  94-101
    7.2.1 同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法  95
    7.2.2 逆冲型活动断层“避让带”的有效宽度计算  95-97
    7.2.3 计算结果讨论  97-101
      7.2.3.1 避让宽度结果初步确定  97-98
      7.2.3.2 计算结果获取多种方法验证  98-101
      7.2.3.3 范围与应用  101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01-102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02-105
参考文献  105-113
致谢  113-115
作者简介  115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15-116
博士学习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116-117

相似论文

  1. 什邡市洛水镇灾后永久性住宅重建研究,TU241
  2. 从西方修辞的角度评析新华网对外报道的有效性,H315
  3. 灾害应急的法制问题研究,X43
  4. 灾后重建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研究,D630
  5.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研究,D630
  6. 城市最优化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TU352.11
  7. 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P542
  8. 冰雪、地震灾历后典型结构分析及减灾措施研究,X43
  9. 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D630
  10. 省道S302任家坪至禹里段灾后重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P694
  11. 西藏加查地区构造特征及水电工程适应性评价,P548
  12. 基于开源GIS实现开采沉陷数据的可视化,TD325.2
  13. 基于学校建筑震害的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TU352.11
  14. 汶川地震中的公民自组织参与分析,D632.9
  15.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中部分条款的演变及与欧美规范的对比探讨,TU352.11
  16. 政府应急机制的构建,D630
  17. 乡村信息传播灾难应急机制研究,G206
  18. 震后损伤框架结构的粘钢修复加固研究,TU746.3
  19. 延庆新城规划活动断层反射地震探测采集方法研究,P631.4
  20. 波纹钢腹板组合箱梁阻尼性能研究,U448.213
  21. 成兰线跨断层隧道的错动破坏机理研究及地震动力响应分析,U45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工程地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