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先秦动物地理问题探索

作 者: 李冀
导 师: 侯甬坚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历史地理学
关键词: 先秦动物地理 历史环境变迁 现生动物 化石动物
分类号: Q91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5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我国先秦时期若干动物种类的地理分布与变迁,同时兼及动物的自然史以及古代动物学史的有关问题。当前的历史动物地理研究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主要侧重于根据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来研究历史时期的动物地理分布情况,并进一步以某些现生动物分布地的气候和环境特点来直接推论古代同类动物分布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状况。这些研究成果较为广泛地挖掘和分析了古代文献中有关动物的各种信息,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了文理交叉的跨学科视角,这就完全不同于古代学者那种单纯的名物训诂,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但就有关先秦时期动物地理的研究而言,已有的成果还存在2点局限:1、对于大量包含动物详细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信息的实物资料(包括动物的化石和遗骨,以及古代文物中的动物形象)尚缺乏深入探索,将这些动物的种类不加分析地一概目为现生种;2、在总结历史时期部分动物南迁的原因时常常表现出公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即往往陷入“气候转冷→动物南退”、“气候转暖→动物北进”的理想叙述模式),对于多种影响因子(尤其是人类活动)的综合考量尚显薄弱。有鉴于此,本文在论述中着力强调如下2个方面的内容:1、生存于我国历史时期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动物种类不一定是现生种,也有可能是某种灭绝于人类历史时期的化石种(如大象,可能属于古菱齿象或东方剑齿象类而不一定是亚洲象);2、造成我国历史时期某些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大幅度变迁甚至灭绝的主要原因,可能并不是气候的冷暖变化,而应从人类的区域经济开发、逐利行为、地表水环境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入手来寻求更全面的解释。对于先秦时期动物种类属于灭绝种可能性的探讨、对于其分布变迁原因的全新认识,以及用于建立这种新认识的独特研究视角和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点。本研究最主要的2个个案是历史时期的象类和犀类,尤其是先秦时期曾经生存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所谓“野象”和“野犀”;同时本文也论及一些古今分布差异非常显著、因而常被学界用于佐证历史气候变化的动物种类,例如竹鼠。现生的亚洲象只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然而在先秦时期我国北方是有“野象”生存的。由于学界从未考虑这些“野象”属于灭绝种的可能性,因此它们被无条件地视为亚洲象。但近来的相关研究显示,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并未普遍被亚热带气候所控制。通过对相关化石(遗骨)、出土文物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的重新梳理与分析,本文得出3点新认识:1、先秦时期生存在我国北方的“野象”很可能并不是亚洲象,而属于先前被学界认为久已灭绝的古菱齿象类;2、“象之南迁”与气候的转冷并不同步;3、这些“野象”之所以从北方地区消失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气候的变冷,而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压迫。与上述“野象”的问题类似,现生犀类也均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先秦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却同样曾经生存有“野犀”。这些“野犀”亦曾被学界默认为均属于现生种,从而被目为当时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的佐证。然而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很值得怀疑的。通过对相关化石(遗骨)、出土文物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的重新梳理与分析,本文得出3点新认识:1、“野犀”的南迁不但与“象之南迁”并不同步,与气候的转冷亦不同步;2、这些“野犀”之所以从我国北方地区消失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气候的变冷,而是由于人类社会(尤其是军队)大量需求犀牛皮所导致的极端强度的猎杀行为;3、先秦时期生存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犀类未必均属现生种类。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著名瑞兽“麒麟”,其原型很有可能来自一种从更新世孑遗下来的远古化石犀类——板齿犀。在先秦时期曾经存在于我国北方,但后来其分布范围发生显著南退的动物,除犀、象外还有多种,例如水牛、水鹿、竹鼠以及多种水生动物。这些动物之所以从北方地区退出,也被认为主要是由气候的转冷导致的。但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造成上述多种动物南退的原因不尽相同,人类开发活动的加剧、地表水环境的变化、动物生境的破碎化等因素亦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以气候变冷这一个单一因子来作为解释先秦时期动物分布变迁的原因是不确切的。总之,本文有2个主要观点:1、我国历史时期的动物种类不一定都是现生种,也有可能是某种灭绝于人类历史时期的化石种;2、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对于动物分布变迁的影响不应被夸大,而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绪论  11-21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11-18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18-21
    2.1 研究思路  18-19
    2.2 写作框架  19-21
第二章 北方地区的象类  21-69
  第一节 重新发现曾经生存在北方地区的古象  21-30
    1.1 章鸿钊论“中国北方有史后无犀象”(1919-1926年)  22-24
    1.2 徐中舒论“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1930年)  24-26
    1.3 德日进、杨钟健对殷墟象遗存的鉴定研究(1936-1949年)  26-27
    1.4 甲骨研究者对于殷墟所产之象性质的讨论(1945-1982年)  27-28
    1.5 我国全新统地层内所出象遗存概览  28-30
  第二节 亚洲象还是古菱齿象?  30-47
    2.1 古菱齿象简介  30-33
    2.2 现生亚洲象的生态习性与生境要求概述  33-34
    2.3 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北亚热带北界位置讨论  34-36
    2.4 论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之“野象”主要应属古菱齿象类  36-47
  第三节 商周青铜器象造型鼻端形态与亚洲象特征不符  47-58
    3.1 商周象尊(象形灯)展示  49-52
    3.2 商周象纹编钟(铙)展示  52-55
    3.3 商周象首形器展示  55-56
    3.4 比较和讨论  56-58
  第四节 从“商人服象”到周公“作象舞”  58-64
    4.1 有关“商人服象”的几个问题  58-60
    4.2 《吕氏春秋》所记“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史事辨析  60-63
    4.3 论所谓周公“驱虎豹犀象”与“作象舞”  63-64
  第五节 古代岩画中的大象  64-66
  第六节 小结:论周初象之南迁的原因  66-69
    6.1 象之南迁与气候转冷并不同步  66-67
    6.2 周人“驱象”与象之命运蠡测  67-68
    6.3 周代北方地区野象生境的变化趋势  68-69
第三章 北方地区的犀类  69-91
  第一节 重新发现曾经生存在北方地区的犀牛  69-76
    1.1 前人已有的研究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70-73
    1.2 重新梳理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野犀”存在的证据  73-76
  第二节 古代北方野生犀牛的种类与生境  76-79
    2.1 古代北方野犀的可能种类  76-78
    2.2 披毛犀所适应的生境  78
    2.3 苏门犀可能的耐寒能力  78-79
  第三节 “兕”究竟是犀还是牛?  79-82
    3.1 观点一:“兕”是野牛而不是犀牛  80-81
    3.2 观点二:“兕”是某种未知的“独角动物”  81
    3.3 本文对两种观点的取舍及理由  81-82
  第四节 也说犀牛与“麟”  82-88
    4.1 “麒麟”原型确为犀类  82-83
    4.2 “麒麟”并非泛指普通的犀类  83-85
    4.3 论“麒麟”原型可能为孑遗的板齿犀  85-88
  第五节 试论犀之南迁的原因  88-91
第四章 若干其它动物的分布变迁  91-97
  第一节 古代曾生存于北方的水牛和竹鼠  91-93
    1.1 水牛的古今分布及其生境  91-92
    1.2 竹鼠的古今分布及其生境  92-93
  第二节 古代曾生存于北方的几种水生动物  93-95
    2.1 部分水生软体动物的环境指示意义商榷  93-94
    2.2 鲸类  94-95
  第三节 小结:动物大幅南迁受多种因素影响  95-97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97-103
  第一节 总体结论  97-99
    1.1 历史时期生存于我国的动物未必均属现生种  97
    1.2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对于动物分布变迁的影响不应被夸大  97-99
  第二节 研究展望  99-103
    2.1 对古代象牙、犀角及其制品进行动物分类学研究的可能性  99-100
    2.2 关于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的“野象”种类  100
    2.3 论对安阳殷墟地点所出部分重要动物遗存进行种类再认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00-103
参考文献  103-111
附表  111-117
致谢  117-11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19

相似论文

  1. 寒武纪大爆发后生动物进化特征的一些探讨-以澄江化石库为例,Q915.1
  2. 河北阳原钱家沙洼QK综I孔泥河湾组的介形虫和地层划分对比,Q915
  3. 三峡地区动物群与古环境研究,Q915
  4. 南黄海SYS-0701孔氧同位素3期以来有孔虫组合特征与古环境演化,Q915
  5. 鹦鹉嘴龙一新材料的形态特征研究,Q915
  6. 澄江生物群中云南虫的系统研究,Q915
  7. 彭水、都匀两地寒武纪软舌螺研究,Q915
  8. 辽西近鸟龙新材料的发现及其意义,Q915
  9. 云南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鱼类化石及其古生态学特征,Q915
  10. 凯里生物群节肢动物(非三叶虫、非大型双瓣壳)的初步研究,Q915.819
  11. 贵州凯里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研究,Q915.819
  12. 宽川铺生物群再研究,Q915
  13. 四川会理早侏罗世一新的蜥脚类恐龙及其定量系统分析,Q915
  14. 3D复原应用于古生物的初探,Q915
  15.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早白垩世有孔虫生物地层学研究,Q915
  16.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古近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学研究,Q915
  17. 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特征研究,Q915
  18. 藏南岗巴强东地区白垩纪晚期有孔虫动物群研究,Q915
  19. 基于定量古生物学方法的锥管虫形态学研究,Q915
  20. 早更新世北大西洋浮游有孔虫揭示的古环境研究,Q915
  21. 华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相双壳类及其生物地理,Q915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古生物学 > 古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