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作 者: 张成成
导 师: 张先治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财务管理
关键词: 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股票期权 限制性股票
分类号: F2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2005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日趋完善,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的逐渐好转,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的股权激励也凸显了诸多问题。我国曾经发生过如银广厦、红光实业、重庆实业等一系列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尽管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丑闻并不完全是由股权激励引起的,但我们也必须认清,在大力倡导股权激励长期激励作用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只有对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出股权激励的积极作用。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中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从股权激励、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两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认为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的实施程度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正相关。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的样本为2006年—2011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高管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计划的上市公司,共计59个。数据主要来自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和股权激励相关公告的手工采集以及WIND数据库。在研究设计中,本文将利用修正的截面琼斯模型得到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来度量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并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作为解释变量。股权激励实施程度则引入公司高管所持股权和期权的价值,根据高管所持股权和期权的价值占高管总薪酬的比例来度量公司进行股权激励的程度。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的实施程度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正相关,即股权激励实施程度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模型中对于股权激励程度的度量不仅包含了高管所持公司股份的价值,还引入高管被授予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价值,客观地刻画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程度。模型还引入“激励性质”这一变量,根据股权激励方案的性质为“激励”还是“自利”描述其在股权激励影响盈余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虽然股权激励的程度增加会诱使经理人增加盈余管理的程度,但随着经理人激励程度越来越高,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会减弱,管理层因股权激励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逐渐下降。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8
1 绪论  8-20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8-10
    1.1.1 研究背景  8-9
    1.1.2 研究意义  9-10
  1.2 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与计量方式  10-16
    1.2.1 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  11-14
    1.2.2 股权激励的计量方式  14-16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20
    1.3.1 研究框架与内容  17-19
    1.3.2 技术路线与方法  19-20
2 文献综述  20-27
  2.1 股权激励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20-23
    2.1.1 股权激励实施动因  20-21
    2.1.2 股权激励本质研究  21
    2.1.3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21-23
  2.2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23-25
    2.2.1 国内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23-24
    2.2.2 国外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24-25
  2.3 文献述评  25-27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7-34
  3.1 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27-30
    3.1.1 委托代理理论  27-28
    3.1.2 人力资本理论  28-29
    3.1.3 双因素激励理论  29-30
  3.2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理论分析  30-34
    3.2.1 利益趋同假说  30-31
    3.2.2 挖掘战壕假说  31
    3.2.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34
4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34-42
  4.1 样本选取  34-35
    4.1.1 样本的构成  34
    4.1.2 样本的筛选过程  34-35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35-38
    4.2.1 模型构建  35
    4.2.2 变量说明  35-38
  4.3 实证分析  38-42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9
    4.3.2 回归分析  39-42
5 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与建议  42-47
  5.1 研究结论  42-43
  5.2 创新之处  43
    5.2.1 对股权激励的度量更全面  43
    5.2.2 引入“激励性质”变量  43
  5.3 建议  43-47
    5.3.1 从政策层面抑制股权激励带来的盈余管理行为  44-45
    5.3.2 完善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  45-47
参考文献  47-50
后记  50-51

相似论文

  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性质之研究,F276.6
  2. 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F275
  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F224
  4.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F276.6;F224
  5.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F224
  6.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F276.6;F224
  7. 连续亏损的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研究,F275
  8.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研究,F276.6
  9. 行权条件对股票期权计划激励效应的影响研究,F832.51;F224
  10.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研究,F832.51;F224
  11.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改革路径与模式选择,F276.1
  12. 股票期权法律制度研究,D922.28
  13. 哈尔滨海通证券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F832.5
  14. 所得税政策对股权激励的影响,F812.42
  15. 论我国股票期权法律制度的完善,D922.287
  16.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F276.6;F224
  17. 股票期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问题研究,F832.51
  18.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F832.51
  19. 我国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的研究,F832.51
  20.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问题探析,F271
  21. 管理者权力与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F27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会计 > 会计工作组织与制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