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山东大企业集群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作 者: 刘磊
导 师: 綦振法
学 校: 山东理工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大企业集群 技术创新 动力机制 博弈 系统动力学
分类号: F27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经济的发展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个是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个特征就是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区域化特征,并且区域正逐渐成为经济协调的重要基础,区域内企业集群的发展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我国若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和再创新,不断提升比较优势,就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和主动权。因此,对我国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动力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运用意义。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和复杂过程,它涉及许多要素和环节,由此也就决定了技术创新动力影响要素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这些要素不但数量多而且是异质的,无法简单线性求和,把影响创新动力的诸要素线性相加并不能带来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动力是诸多要素前后匹配、上下耦合,并通过非线性迭加演进而来。自主创新动力的产生是各个环节上下反馈、相互协同的过程。任何要素和环节的耦合失真与匹配错位经非线性积累放大后均可能导致技术创新无法实现。本文以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创新动力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复杂性理论为指导,研究并构建了基于复杂适应性的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系统,进而延伸出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的耦合动力机制。接着对影响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的主要因素如:耦合性、市场竞争策略、大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创新行为(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等进行了博弈分析。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山东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自主创新动力各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剖析,籍以山东钢铁大企业集群为实例进行了仿真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模型的可靠性。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5
目录  5-7
第一章 引言  7-15
  1.1 研究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7-8
  1.2 文献回顾与综述  8-12
    1.2.1 企业集群  8-9
    1.2.2 企业集群创新动力的研究  9-11
    1.2.3 大企业集群研究综述  11-12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12-14
    1.3.1 研究方法  12-13
    1.3.2 研究思路  13
    1.3.3 研究内容  13-14
  1.4 论文结构安排  14-15
第二章 企业集群与复杂性  15-24
  2.1 复杂性理论研究概述  15-17
  2.2 企业集群与复杂性  17-21
  2.3 基于复杂适应性的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系统的构建  21-23
  2.4 本章小结  23-24
第三章 大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24-50
  3.1 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24-31
    3.1.1 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研究现状  24-25
    3.1.2 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25-31
  3.2 耦合性分析  31-37
    3.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32
    3.2.2 大企业集群耦合创新机制的实质  32-34
    3.2.4 大企业集群耦合互动创新网络的数学表示  34-36
    3.2.5 小结  36-37
  3.3 大企业集群的市场竞争策略博弈分析  37-43
    3.3.1 模型假设  37-38
    3.3.2 大企业集群不进行技术创新时的情况分析  38-40
    3.3.3 双方创新时的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40-42
    3.3.4 小结  42-43
  3.4 大企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的博弈分析  43-49
    3.4.1 大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创新分析  43-45
    3.4.2 创新合作博弈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45-49
    3.4.3 小结  49
  3.5 本章小结  49-50
第四章 案例分析  50-65
  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50-51
  4.2 山东钢铁大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51-56
    4.2.1 山东钢铁大企业集群概况  52-53
    4.2.2 山东钢铁大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53-56
  4.3 系统动力学建模  56-61
    4.3.1 系统动力学模型  57
    4.3.2 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57-59
    4.3.3 基本假设与参数估计  59-61
  4.4 模型有效性检验  61-62
  4.5 模型的仿真模拟结果  62-65
第五章 结束语  65-67
  5.1 主要结论  65-66
  5.2 不足与展望  66-67
参考文献  67-72
致谢  72-7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73

相似论文

  1. 创新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F273.1
  2. 高速铁路PPP模式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F283
  3.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4. WEO:全球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研究,X321
  5. 经济领域中的博弈逻辑推理问题探析,B812
  6. 政府和谐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博弈分析,D630
  7. 大连市G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研究,D631.4
  8.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实施对策研究,R95
  9. “十二五”期间能源供需平衡分析及对策研究,F426.2
  10.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F127
  11. 急物资采购库存一体化管理基于斯坦克尔伯格博弈的应,F274;F224.32
  12. 村治参与的博弈分析与对策研究,D422.6
  13. 我国网络团购诚信管理对策的研究,F203
  14. 两次台海危机与中美之间的信息博弈,K153
  15. 网络视角下的组织间知识转移动力机制研究,F270.7
  16. 基于动态博弈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F321.1
  17. 美国对华反补贴博弈分析,F752.02
  18. 混合回收闭环供应链差异定价策略研究,F224
  19. 阜阳市城中村产生机理与治理对策研究,TU984.114
  20. 宗族制度与徽商典当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K248
  21. 信息经济学视域下的图书馆服务研究,G25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