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自主创新、FDI技术溢出与汽车产业技术进步

作 者: 朱承亮
导 师: 师萍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企业管理
关键词: 自主创新 FDI技术溢出 技术进步 汽车产业升级
分类号: F273.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过程中,已存在并逐渐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了产业内外的广泛讨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思路以及合资模式给我国内资汽车企业技术进步带来了怎样影响;二是当前加强自主研发是否是促进我国汽车企业技术进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唯一路径。其次,在理论方面,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与封闭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增长研究相比,对开放经济系统中的内生经济增长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且现有理论大多着眼于宏观技术进步,对于微观企业技术进步的研究较少,特别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基于吸收能力视角,将FDI溢出内生于企业技术进步的研究文献更为少见。目前,对国际技术溢出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可能是基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关于微观层面的研究较为鲜见。本文正是基于“技术溢出接受方”的吸收能力视角,从微观层面上探讨中国内资汽车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与技术引进的传导机制,从而研究国际技术溢出是如何影响我国内资汽车企业技术进步的。本文以我国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内资汽车企业的吸收能力为研究视角,对我国汽车企业技术进步路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于我国汽车企业而言,其技术进步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自主创新、直接技术引进、国际技术扩散。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探讨了自主创新、直接技术引进、FDI技术溢出三大路径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首先,为了对中国汽车企业技术进步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别从分行业和所有制视角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度分析,阐述了内外资汽车企业的技术差距。其次,研究了自主创新与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构建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汽车产业R&D产出弹性以及R&D、国外技术引进对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再次,基于内资汽车企业吸收能力视角研究了FDI技术溢出与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从产业以及产业内部不同类型企业两个层面研究了汽车产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一是从产业层面实证检验FDI对我国整体汽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二是从产业内部不同类型企业层面实证检验FDI对我国内资汽车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了FDI技术溢出渠道,基于内资汽车企业吸收能力视角识别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最后,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对如何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特别是内资汽车企业技术进步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发现:(1)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明显,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和企业所有制异质性。从整体上看,1994-2010年间我国汽车产业年均TFP增长率为9.1%,TFP增长主要得益于纯技术进步增长,技术效率的贡献较低,而技术效率改进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增长;从时间趋势来看,自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汽车产业TFP增长率均为正,且每年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TFP年均增长率为18.44%;从分行业角度来看,汽车行业的TFP增长率最高,其次为摩托车和车用发动机行业,再次为改装汽车行业,最后为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从技术效率来看,我国汽车产业处于技术非效率状态,年均技术效率值为0.898;从所有制性质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TFP增长率最高,年均增长率为23.4%;其次为国有企业。(2)自主创新对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规模报酬不变情形下的R&D产出弹性为0.6354,规模报酬可变情形下的R&D产出弹性为0.6460,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R&D产出弹性高出物质资本产出弹性10个百分点以上。(3)技术引进对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R&D吸收能力对直接技术引进的作用为负。由于R&D吸收能力较低,导致R&D与国外技术引进的交互项对我国汽车产业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负影响。(4)FDI对我国整体汽车产业具有显著技术溢出效应,FDI产出弹性为0.782,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R&D投资对FDI技术溢出效应作用不明显,而R&D人力资本对其具有显著正影响。(5)FDI对内资汽车企业的挤出效应超过了其溢出效应,外资汽车企业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对内资汽车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内外资汽车企业技术差距的扩大不利于FDI技术溢出,增加内资汽车企业人力资本投入有助于FDI技术溢出,而增加内资汽车企业研发投入对FDI技术溢出作用不明显。(6)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分别是:技术引进、FDI溢出和自主研发。可见,目前技术引进和FDI溢出效应是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而自主创新才是提高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内部动力,因而,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内部动力,而非依赖于技术引进和FDI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方面,丰富了开放经济系统条件下的增长理论研究;在实践价值方面,将此理论研究充分运用到微观汽车企业层面,这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有利于我国内资汽车企业技术进步,有助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培育和发展。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忽略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等因素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此外,基于汽车产业FDI数据的缺失,使得本文关于FDI技术溢出与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关系研究的精确性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等等。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0
目录  10-14
第一章 绪论  14-33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4-19
    1.1.1 选题背景  14-19
    1.1.2 研究意义  19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9-24
    1.2.1 研究思路  19-20
    1.2.2 研究框架  20-24
  1.3 研究方法  24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  24-32
    1.4.1 技术进步理论  24-26
    1.4.2 技术溢出理论  26
    1.4.3 吸收能力理论  26-31
    1.4.4 后发优势理论  31-32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32-33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33-59
  2.1 自主研发与技术进步  33-36
  2.2 国际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  36-45
    2.2.1 国际技术扩散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6-39
    2.2.2 国际技术扩散机制  39-44
    2.2.3 国际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44-45
  2.3 FDI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方法  45-52
  2.4 中国汽车产业FDI技术溢出文献述评  52-59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路径的理论分析  59-69
  3.1 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进步路径  59-60
  3.2 后发国家汽车产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基于企业成长阶段视角  60-65
    3.2.1 初创期的技术能力成长路径  62
    3.2.2 早期成长阶段的技术能力成长路径  62-63
    3.2.3 高速成长阶段的技术能力成长路径  63-64
    3.2.4 成熟期的技术能力成长路径  64-65
  3.3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定位  65-66
  3.4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路径: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转变  66-69
第四章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测度研究  69-87
  4.1 技术进步测度方法述评  69-71
  4.2 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71-74
    4.2.1 研究方法  71-72
    4.2.2 变量说明  72-74
  4.3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分析  74-86
    4.3.1 基于分行业的分析:1994-2010年  75-81
    4.3.2 基于所有制性质的分析:1998-2010年  81-86
  4.4 本章小结  86-87
第五章 自主创新与汽车产业技术进步  87-113
  5.1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  87-99
    5.1.1 中国汽车技术和产品自主创新现状  87-90
    5.1.2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90-93
    5.1.3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93-94
    5.1.4 中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现状  94-96
    5.1.5 中国汽车产业科研现状  96-99
  5.2 中国汽车产业R&D产出弹性的估计  99-103
    5.2.1 模型构建  99-100
    5.2.2 数据处理  100-101
    5.2.3 实证分析  101-103
  5.3 R&D、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增长:基于汽车企业的实证检验  103-111
    5.3.1 模型构建  103-105
    5.3.2 数据处理  105-108
    5.3.3 实证分析  108-111
  5.4 本章小结  111-113
第六章 FDI技术溢出与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基于吸收能力视角  113-160
  6.1 中国汽车产业FDI现状  113-122
    6.1.1 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现状  113-117
    6.1.2 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存在的问题  117-118
    6.1.3 跨国汽车公司对华战略分析  118-121
    6.1.4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反思  121-122
  6.2 FDI对中国整体汽车产业影响的:溢出效应抑或挤出效应  122-131
    6.2.1 中国汽车产业FDI的估算  122-124
    6.2.2 模型构建  124-125
    6.2.3 数据处理  125-127
    6.2.4 实证分析  127-131
  6.3 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企业的影响:溢出效应抑或挤出效应  131-136
    6.3.1 模型构建  131
    6.3.2 数据处理  131-135
    6.3.3 实证分析  135-136
  6.4 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企业溢出渠道的实证检验  136-146
    6.4.1 模型构建  136-137
    6.4.2 数据处理  137-144
    6.4.3 实证分析  144-146
  6.5 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内资汽车企业技术进步  146-158
    6.5.1 模型构建  146-147
    6.5.2 数据处理  147-155
    6.5.3 实证分析  155-158
  6.6 本章小结  158-160
第七章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来源的甄别  160-183
  7.1 模型构建  160-161
  7.2 数据处理  161-168
  7.3 实证分析  168-182
    7.3.1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  168-170
    7.3.2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70-173
    7.3.3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173-182
  7.4 本章小结  182-183
第八章 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对策建议  183-202
  8.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83-186
    8.1.1 合资合作建议  183-185
    8.1.2 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185
    8.1.3 研发经费投入建议  185-186
  8.2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  186-201
    8.2.1 提高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86-188
    8.2.2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三大要素  188-191
    8.2.3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SWOT分析  191-195
    8.2.4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195-197
    8.2.5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分析  197-199
    8.2.6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199-201
  8.3 中国汽车产业利用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对策建议  201-202
第九章 结论  202-207
  9.1 主要结论  202-206
  9.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06-207
参考文献  207-21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19-222
致谢  222-224
作者简介  224

相似论文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2.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原因研究,F224
  3. 基于自主创新下的合芜蚌人才队伍研究,C964.2
  4. 技术进步对重庆市工业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F224
  5. 完善陕西企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措施研究,D923.4
  6.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F752.67;F224
  7. 中国对美国OFDI逆向技术进步效应研究,F224
  8. 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F124.3
  9. 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初探,G633.8
  10. 基于变精度粗糙集的约简算法研究与应用,TP18
  11.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276.44
  12. 数字技术与标志表现趋势研究,J524
  1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F273.1
  14. 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供给研究,F270
  15. 贵州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F427
  16. 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F752.68
  17.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F832.6;F224
  18. 技术进步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研究,F224;F124.3
  19. 江苏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F224
  20. 国家高新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研究,F276.44
  21.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土地资产管理问题研究,F30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生产管理 > 企业技术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