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金融资产管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作 者: 刘建梅
导 师: 刘新琳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会计学
关键词: 盈余管理动机 会计政策选择 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7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界实证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换句话说,盈余管理通常是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的,由此,盈余管理就与会计政策选择紧密联系起来。自从Watts和Zimmerman提出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动机的“三大假设”:分红计划假设、负债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以来,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向动机视角转变。在“三大假设”研究的基础上,盈余管理的动机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政治成本动机、契约安排动机与资本市场动机。上市公司会基于这些盈余管理的动机对其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新《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实施以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逐渐得到重视。其中,金融资产中的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历史并不悠久,故从准则到实务,其相关应用并不规范,特别是有关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相关会计处理,因此,就给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供了足够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有关金融资产管理中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两类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的分类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两方面。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下,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划分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对于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且到期日不固定的金融资产,既可能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可能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此,在初始确认分类时,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给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供了相关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在两类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间,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本年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是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直到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再转入当期损益,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仅仅影响出售当期的利润。因此,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间,上市公司管理层可以根据当期对会计盈余的需要来选择是否处置相关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结合盈余管理的动机与金融资产管理中的会计政策选择,分析发现,通过对金融资产管理中的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可以实现利润平滑化、扭亏为盈、减少亏损等盈余管理动机。本文则围绕上市公司是否会基于这些盈余管理动机对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多个角度对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管理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按照研究方法对文章进行层次上的划分,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是理论分析研究,包括第2章和第3章。第2章则是对以往的有关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关系研究以及盈余管理与金融资产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分析,并总结目前有关研究现状,引出本文研究方向。第3章是针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分析,共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通过对四类金融资产进行分析,发现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与应收款项在初始确认分类上有明确的界限,且后续计量及处置都必须严格遵守各自的规定,由此提高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较小,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来看并不有利于上市公司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故将金融资产管理研究的范围确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次,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不同的金融资产分类给上市公司带来不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利润确认期间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即损益,即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当期即确认其引起的利润波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仅仅影响处置当期的损益,即仅对处置当期造成的利润波动进行确认;第二,不同的金融资产分类造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水平不同,当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占比重越大,当其公允价值变动时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亦更大,从而产生的利润虚增或虚减亦更大,此时的会计信息亦更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让投资者误以为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了较大的起伏,投资者会认为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投资风险高,此时会计信息失真更为严重;第三,不同的金融资产分类引起的利润波动情况不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不会引起其利润的波动;第四,盈余管理空间不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会计处理方式带来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更大,更有利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最后,根据不同金融资产分类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可以推出上市公司基于盈余管理动机产生的金融资产管理行为,包括: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初始确认时倾向于将相关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基于盈余管理动机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基于盈余管理动机计提与转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等等。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亦是本文的核心,包括第4章、第5章和第6章。第4章是本文承上启下的重要章节。首先,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相关的研究假设,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两类金融资产的比例与两类金融资产总和占总资产比例正相关;上市公司会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两类金融资产中占有的比例成正相关;2010年新增的两类金融资产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两类金融资产的比例与两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无显著相关性。其次,根据研究假设,完成研究设计,包括:样本的选取、变量定义以及模型构建。第5章则是对分别对所提出的四个研究假设所选取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回归分析,分析回归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第6章则是对第5章的实证研究结论进行概括,即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市公司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倾向于将相关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上市公司持有的两类金融资产越多,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越突出时,这种倾向性就越明显,即上市公司持有两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越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两类金融资产的比例也越高;第二,上市公司会基于盈余管理动机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上市公司存在以上盈余管理动机时,处置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率达到0.8788;第三,当上市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两类金融资产比例越高,其盈余管理的程度亦越明显,但由于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繁多,且目前金融资产在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还不突出,故两者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第四,2010年新增两类金融资产越多的上市公司,依旧越倾向于将其划分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他综合收益”披露的政策意义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结合实证研究的结论,针对金融资产的管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严格披露金融资产的交易过程,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交易金额较大或交易过于频繁的项目,需要出具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相关说明;第二,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利得,而非“收入”,使其变动情况不再影响“营业利润”;第三,将“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列入利润表中进行披露,即在利润表中“投资收益”一栏下列示“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从而,会计报告使用者可以更为直观的得到经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收益调整后的净利润”。另外,针对盈余管理问题,也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全文目录


摘要  4-8
ABSTRACT  8-12
1. 导论  12-19
  1.1 问题的提出  12-14
  1.2 研究意义  14-15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6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7
  1.5 本文贡献与不足  17-19
2. 文献综述  19-27
  2.1 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回顾  19-22
    2.1.1 政治成本动机  19
    2.1.2 契约安排动机  19-20
    2.1.3 资本市场动机  20-22
  2.2 有关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的文献回顾  22-24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23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24
  2.3 关于盈余管理与金融资产管理关系研究的文献回顾  24-25
  2.4 文献回顾总结  25-27
3. 理论分析  27-34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7-29
    3.1.1 盈余管理的定义  27
    3.1.2 金融资产的相关概念及分析  27-29
  3.2 金融资产不同分类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29-32
  3.3 上市公司基于盈余管理动机可能产生的金融资产管理行为分析  32-34
4. 实证研究设计  34-41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4-36
  4.2 样本选择及研究设计  36-41
    4.2.1 假设1研究设计  36-37
    4.2.2 假设2研究设计  37-38
    4.2.3 假设3研究设计  38-40
    4.2.4 假设4研究设计  40-41
5. 实证分析  41-52
  5.1 假设1检验  41-45
    5.1.1 描述性统计  41-43
    5.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45
  5.2 假设2检验  45-46
    5.2.1 描述性统计  45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46
  5.3 假设3检验  46-48
    5.3.1 描述性统计  46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6-48
  5.4 假设4检验  48-50
    5.4.1 描述性统计  48-49
    5.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9-50
  5.5 稳健性检验  50-52
6. 结论及建议  52-57
  6.1 研究结论  52-53
    6.1.1 假设1结论  52
    6.1.2 假设2结论  52
    6.1.3 假设3结论  52-53
    6.1.4 假设4结论  53
  6.2 政策建议  53-55
  6.3 本文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55-57
参考文献  57-60
后记  60-61
致谢  61

相似论文

  1. 公允价值应用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F832.51;F224
  2. 商业银行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含量研究,F830.42
  3. 盈余管理动机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实证研究,F275
  4. 新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F233
  5. 基于盈余管理动机视角的会计—税收差异研究,F812.42
  6.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F275
  7. 有效控制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探析,F275
  8.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博弈分析,F275
  9. 基于关联方交易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F275
  10. 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研究,F275
  11. 公允价值会计相关问题研究,F275
  12. 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收筹划研究,F275
  13. 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F233
  14. 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及实证检验,F224
  15. 影响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因素研究,F275
  16. 盈余管理动机、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F224
  17.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研究,F275
  18.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F275
  19.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F275
  20. 基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研究,F275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