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评析-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作 者: 石磊
导 师: 胡连生
学 校: 南京财经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丹尼尔·贝尔 后工业社会理论 晚期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分类号: F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趋向以及后工业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其理论观点在当代西方社会学界中,独树一帜。本文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系统分析和评价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在与马克主义基本理论的比较中,对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解读;在肯定它的理论建树和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也指出了它不应过多苛求的历史局限。本文首先考察了丹尼尔·贝尔阐发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历史条件和他观察社会的视角,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西方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特质的凸显是后工业社会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科技发展、经济成分和职业分布,以及文化变迁,是丹尼尔·贝尔阐发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主要视角。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视角,使他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划分,并预见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本文认为,丹尼尔·贝尔所阐释的“后工业社会”及其特征,很好的把握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社会结构方面的新特点。如:产业结构和工作性质的变化、社会组织模式的变化、利益冲突主体的变化,以及知识处于社会的首要战略地位,大学等科研机构扮演关键的社会角色,知识精英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等等。从社会批判的立场看,后工业社会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显示了资本主义文化危机在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的必然性。同时,后工业社会理论探索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决策方式。这对解决某些“全球问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选择与社会计划,以及如何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之所以存在所谓的历史局限,主要由于其种种分析方法不能构成科学思考的原则,不符合唯物史观的逻辑,从而不能现实的解决好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这些局限体现在对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划分标准上,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动荡根源的诊断上,还体现在其最终为资本主义开出的拯救药方上。后工业社会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认识,能够加深我们对资本主义生存逻辑及特征的理解,有助于人们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从而间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判断的科学性,也有效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根源仍然存在于经济领域;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仍然是资产阶级;后工业时代社会变革的主体仍然是工人阶级。不仅如此,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还期待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首先,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必须跳出以往的理论语境;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待创新,以适应后工业社会新的发展要求。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导论  10-15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0-11
  2. 文献综述  11-13
  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
  4. 本文的难点  13-14
  5. 可能的创新点  14-15
第一章 丹尼尔·贝尔阐发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历史条件  15-21
  1.1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15-17
    1.1.1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迅速的发展  15-16
    1.1.2 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产业结构和人们的职业分布  16-17
    1.1.3 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  17
  1.2 西方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特质的凸显  17-21
    1.2.1 经济上的国家调节  18
    1.2.2 经济、政治危机频发  18-19
    1.2.3 文化上精神颓废  19-21
第二章 丹尼尔·贝尔阐发后工业社会理论的视角  21-27
  2.1 科技发展的视角  21-23
  2.2 经济成分与职业分布的视角  23-24
  2.3 文化变迁的视角  24-27
    2.3.1 现代主义的合法化依据  24-25
    2.3.2 现代主义本身的自我冲突  25
    2.3.3 现代主义已经衰竭  25-27
第三章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理论建树和现代价值  27-45
  3.1 后工业社会理论把握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7-32
    3.1.1 产业结构的转变  27-28
    3.1.2 理论知识的首要战略地位  28-29
    3.1.3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产生  29-32
  3.2 后工业社会理论挖掘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新特点  32-36
    3.2.1 社会组织模式的官僚科层化与去科层化趋势  32-33
    3.2.2 大学等科研机构扮演关键性角色  33-35
    3.2.3 知识精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首席推动力量  35-36
  3.3 后工业社会理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36-39
    3.3.1 角色的工具理性地位与人的个性化的分离  36-37
    3.3.2 各种利益群体在政治领域中的博弈与斗争  37-38
    3.3.3 社会结构与文化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38-39
  3.4 后工业社会理论探索了未来社会决策的指导思想和决策方式  39-45
    3.4.1 “公众家庭”的理论探索及其价值  39-41
    3.4.2 未来社会决策的指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1-45
第四章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历史局限  45-54
  4.1 关于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划分难以令人信服  45-49
    4.1.1 有关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  45-47
    4.1.2 有关“工人阶级”的狭隘定义  47-49
  4.2 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动荡的根源归结为文化危机经不起推敲  49-51
    4.2.1 现代主义的自我冲突似乎成了文化矛盾的根源  49-50
    4.2.2 对资本主义社会动荡的根源未能予以合理的解释  50-51
  4.3 以宗教回归、文化重建来解决资本主义危机陷入空想  51-54
    4.3.1 后工业社会理论片面夸大了文化的历史作用  52
    4.3.2 宗教回归、文化重建不是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52-54
第五章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引发的理论思考  54-61
  5.1 后工业社会理论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判断的科学性  54-59
    5.1.1 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根源——仍然存在于经济领域  54-57
    5.1.2 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仍然是资产阶级  57
    5.1.3 后工业时代社会变革的主体——仍然是工人阶级  57-59
  5.2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期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59-61
    5.2.1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必须跳出以往的理论语境  59-60
    5.2.2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要求  60-61
参考文献  61-64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64-65
后记  65

相似论文

  1. 试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B089
  2. “符号”帝国中的思想“牛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让·鲍德里亚,B565.7
  3. 论丹尼尔·贝尔的文化思想,G171.2
  4.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研究,C91-09
  5. 从“行动”到“观念”,J20
  6. 克劳斯·奥菲关于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理论,D03
  7.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述评,N02
  8. 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033.3
  9.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理论研究,G0
  10. 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意义,D59
  11. 英国农村雇佣劳动力的发展与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兴起,K561.3
  12. 抵抗的乌托邦,I106
  13. 资本主义精神、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F03;F205
  14. 有限理性与资本主义精神,F03
  1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研究方法探析,F03
  16. 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F03
  17. 比尔·盖茨“21世纪新资本主义”思想研究,F03
  18.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绿色解放之路-本·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F03
  19. 金融—经济危机视野下的美国资本主义变革问题研究,F03
  20. 全球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F03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学 >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