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

作 者: 韩立红
导 师: 权锡鉴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小城镇 城镇化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 互动机制
分类号: F29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城镇化的基础单元。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紧密互动。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调控、经济发展、要素流动、环境状况等因素对小城镇建设产生推动作用,在小城镇发展的不同时期各种要素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小城镇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集聚效应、区位优势、利益趋动及产业结构转换的作用,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发生互动。要素流动是二者发生互动的媒介,也是互动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并作为城镇化的突破口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中起到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消费对GDP的产出弹性一直大于投资的产出弹性,说明依靠消费增长来拉动GDP增长比依靠投资拉动更有效、更经济;在消费需求内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但我国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依然落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放大。农民消费支出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村及小城镇消费市场发育不健全,商品质量低下、商品结构不合理及商品价格偏高等问题制约着农民消费的增长。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极大地带动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多数农民愿意进入小城镇居住成为城镇居民,但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民土地权益难以保障是农民进城的最大障碍。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可以从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乡居民生活改善三个方面来分析。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增强。从小城镇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状况来看,东部地区的状况远远好于其他三个经济区,但小城镇的第三产业整体上尚不发达,四大经济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主要可以从小城镇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中得以体现。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来看,我国县域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从“一、二、三”向“二、三、一”过渡阶段。对县域经济实证分析表明,第二产业对GDP的拉动效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县域范围内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总量增加及经济水平提升对农民的收入提升都有较强的正向作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小城镇居民的收入提升有中等强度的正向作用;小城镇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提升城镇居民就业水平;小城镇人口贫困水平与城镇化率、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反比;经济总量的增加对城镇贫困有一定程度上的催生作用,说明在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总量目标,必须重视结构和效率。区域经济要素对小城镇发展有重要影响,根据要素作用的不同可以构建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动力要素分析模型。分析表明,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作用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增强。政府支持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出上,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更需要财政支持,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应该对其适当增加财政扶持力度;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代表着对城镇化的内在需求,对小城镇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应当着力缩小小城镇与城市的收入差距,增加小城镇的要素收益,吸引劳动力要素的流入;我国的小城镇经济还处在由第二产业驱动为主的阶段,并且其作用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增强的态势,为此必须注重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就业的稳定性对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意义随着小城镇发达程度增强而增强,为此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稳定性。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1 引言  13-24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14
    1.1.1 选题背景  13-14
    1.1.2 研究的意义  14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20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4-16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6-20
    1.2.3 文献综合评述  20
  1.3 论文的内容结构  20-22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2-24
2 小城镇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4-46
  2.1 小城镇的相关概念  24-30
    2.1.1 小城镇的内涵  24-27
    2.1.2 小城镇概念的界定  27-29
    2.1.3 小城镇建设的内涵  29-30
  2.2 城镇化发展理论  30-41
    2.2.1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30-32
    2.2.2 城镇化水平及其度量  32-34
    2.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原理  34-36
    2.2.4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36-38
    2.2.5 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  38-41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41-46
    2.3.1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41-42
    2.3.2 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理论  42-43
    2.3.3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  43
    2.3.4 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  43-46
3 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6-77
  3.1 区域经济视角下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状况  46-58
    3.1.1 我国小城镇发展历程  46-49
    3.1.2 区域经济视角下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49-53
    3.1.3 区域经济视角下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53-58
  3.2 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  58-77
    3.2.1 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58-67
    3.2.2 区域经济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推动作用  67-77
4 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  77-94
  4.1 基于集聚效应的分析  77-79
    4.1.1 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扩散理论  77-78
    4.1.2 基于集聚效应的小城镇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分析  78-79
  4.2 基于区位优势的分析  79-81
    4.2.1 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理论  79-80
    4.2.2 基于区位优势理论的小城镇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分析  80-81
  4.3 基于利益趋动的分析  81-83
    4.3.1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利益理论  81-82
    4.3.2 基于比较利益的小城镇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分析  82-83
  4.4 基于产业发展的分析  83-92
    4.4.1 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理论  83-84
    4.4.2 基于产业发展的小城镇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分析  84-92
  4.5 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模型  92-94
5 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需求的带动效应  94-126
  5.1 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94-100
    5.1.1 中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现状  94-96
    5.1.2 扩大消费需求必要性的实证分析  96-100
  5.2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需求的拉动效应  100-106
    5.2.1 城镇化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100-103
    5.2.2 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机理  103-106
  5.3 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需求的拉动效应  106-119
    5.3.1 我国小城镇需求滞后的现状  106-113
    5.3.2 小城镇建设扩大需求的客观依据  113-114
    5.3.3 小城镇建设扩大需求的实证分析  114-119
  5.4 本章小结与政策建议  119-126
    5.4.1 本章小结  119-120
    5.4.2 政策建议  120-126
6 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126-165
  6.1 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应  126-141
    6.1.1 中国的城乡差距现状  126-133
    6.1.2 城乡差距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因  133-134
    6.1.3 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作用  134-141
  6.2 小城镇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141-152
    6.2.1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及意义  141-143
    6.2.2 小城镇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评析  143-149
    6.2.3 小城镇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149-152
  6.3 小城镇建设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带动效应  152-160
    6.3.1 提高农民收入的效应  152-157
    6.3.2 提升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效应  157-160
  6.4 本章小结与政策建议  160-165
    6.4.1 本章小结  160-162
    6.4.2 政策建议  162-165
7 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165-195
  7.1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动力要素分析模型  165-170
    7.1.1 小城镇动力要素分析模型  165-166
    7.1.2 PLS 模型简介  166-170
  7.2 数据指标的选取和处理  170-177
    7.2.1 实证研究的思路  170-171
    7.2.2 数据指标的选取  171-175
    7.2.3 数据指标的处理  175-177
  7.3 实证分析  177-195
    7.3.1 总体分析  179-186
    7.3.2 分阶段分析  186-191
    7.3.3 对比分析结论及建议  191-195
8 结论  195-199
参考文献  199-206
致谢  206-207
个人简历  207
发表的学术论文  207-208

相似论文

  1.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2. 中国真实城镇失业率的估算及奥肯定律的再检验,F224
  3. 城镇消防模式及发展探讨,D631.6
  4.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5.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6.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7. 嘉鱼县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C924.2
  8. 城镇教师下乡去,G451.1
  9.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10. 政府与企业节能减排互动机制研究,D922.68
  1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研究,D630
  12. 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研究,G649.2
  13. 城镇失业青年“自性”学习行为研究,G729.2
  14. 大众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研究,G812.0
  15.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现状研究,D64
  16. 街道办事处内部权力互动研究,D630
  17. 山西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F327
  18. 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趋势,F224
  19. 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F151.2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F323.6
  21. 环境税的价值分析及制度构建,F812.4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城市与市政经济 > 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