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武汉市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

作 者: 杨阳
导 师: 王佑辉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关键词: 住房支付能力 武汉市城镇居民 房价收入比 剩余收入法 不匹配程度法
分类号: F29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5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住房体制改革提高了居民的住房质量,推动了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例不断加大,住房支付能力被逐渐削弱。住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准确判断住房支付能力是制定住房保障政策的前提,对市场中的众多参与者也有一定指导价值。本文研究了武汉市城镇居民对新建商品住房的支付能力。首先,分析了武汉市城镇居民收入和住房消费的水平、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总结分析国际通用的有关住房支付能力的评价指标,并从中挑选出适合武汉现实情况的三个指标:房价收入比剩余收入法不匹配程度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三种方法,借助武汉市城镇居民具体相关数据,进行住房支付能力分析,并对三种方法有所延伸。房价收入比的计算结果便于进行跨时问和空间的对比,判断住房支付能力在某种范围内的水平,从全国范围看,武汉市房价收入比略低于一线城市,在1.5线城市中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武汉市范围看,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支付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住房支付能力最低的三个行政区是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剩余收入法便于确定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收入阶层和住房补贴标准,得出最高收入户对70m2、90m2、120m2、140m2的新建商品住宅,高收入户对70m2、90m2、120m2的新建商品住宅,中等偏上收入户对70m2、90m2的新建商品住宅有支付能力,除此之外,其他收入阶层在市场上很难购买到满足需要的新建商品住宅。不匹配程度法便于判断住房市场的供给结构是否合理,市场需要何种户型和价位的住房,得出的结论是为了满足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四个支付困难阶层的住房需求,以102m2住宅为标准,分别需要单价小于等于509.80元/m2、1055.67元/m2、1445.13元/m2、2171.35元/m2的住宅,如果这些家庭一定要购买新建商品住宅,那么按照09年均价,分别需要而积小于等于9.87m2、20.45m2、28m2、42.06m2的商品住宅。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四点提高武汉市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建议: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收入;稳定商品住房价格;采取措施运用金融工具支持住房消费;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1 绪论  11-19
  1.1 选题背景  11-12
  1.2 研究意义  12-13
  1.3 文献综述  13-15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5-17
    1.4.1 研究思路  15-16
    1.4.2 主要内容  16-17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7-19
    1.5.1 可能的创新  17-18
    1.5.2 论文的不足  18-19
2 武汉市城镇居民收入支出和住房市场现状  19-33
  2.1 居民收入和住房消费水平  19-23
    2.1.1 家庭户数及人口总量  19-20
    2.1.2 家庭储蓄  20
    2.1.3 各阶层家庭收入情况  20-22
    2.1.4 各阶层家庭支出情况  22-23
  2.2 住房市场供给状况  23-27
    2.2.1 土地市场供应  23-25
    2.2.2 住房开发建设  25-27
    2.2.3 住房投资  27
  2.3 住房市场需求状况  27-31
    2.3.1 购买主体  27-28
    2.3.2 住房交易  28-31
    2.3.3 住房金融  31
  2.4 住房市场存在的问题  31-33
    2.4.1 商品住房面临价格上涨压力  31
    2.4.2 商品住房供需总量矛盾仍然较大  31
    2.4.3 商品住房供需结构不尽合理  31-33
3 住房支付能力述评  33-40
  3.1 住房支付能力的研究意义  33
  3.2 住房支付能力的基本概念  33-35
  3.3 住房支付能力的测算方法  35-40
    3.3.1 房价收入比及其延伸  35-36
    3.3.2 剩余收入法  36-37
    3.3.3 不同住房质量下可支付家庭的比例  37
    3.3.4 可支付住房的供给总量  37-38
    3.3.5 住房可支付能力的不匹配程度  38
    3.3.6 住房可支付性指数  38
    3.3.7 住房机会指数  38-40
4 武汉市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测算  40-56
  4.1 采用房价收入比法  40-48
    4.1.1 房价收入比的测算方法  40-41
    4.1.2 测算指标的选取  41-42
    4.1.3 房价收入比法测算结果和分析  42-48
  4.2 采用剩余收入法  48-51
    4.2.1 剩余收入法的测算方法  48-49
    4.2.2 测算指标的选取  49
    4.2.3 剩余收入法测算结果和分析  49-51
  4.3 采用住房可支付能力的不匹配程度法  51-56
    4.3.1 不匹配程度的测算方法  51
    4.3.2 测算指标和结果  51-56
5 结论与建议  56-59
  5.1 结论  56-58
  5.2 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途径  58-59
    5.2.1 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收入  58
    5.2.2 采取措施稳定商品住房价格  58
    5.2.3 采取措施运用金融工具支持住房消费  58
    5.2.4 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  58-59
参考文献  59-62
致谢  62

相似论文

  1. 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收入线的测定问题研究,F293.3
  2. 上海高房价的合理性分析,F224
  3. 基于博弈论的高房价原因研究,F224.32
  4. 北京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F126.1;F224
  5. 北京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F293.3
  6. 房地产税收政策对我国商品住宅价格调控效应分析,F812.42;F224
  7. 不同目标下的商品住房房价收入比问题研究,F293.3
  8. 住宅价格对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研究,F293.3
  9. 广州市住宅销售面积与住宅价格及居民收入的实证分析,F293.3
  10. 广州市商品住宅价格分析及对策研究,F293.3
  11. 中国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购买力政策分析,F293.3
  12.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F293.3
  13. 限价商品住房的存在条件及实施政策研究,F293.3
  14. 我国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F293.3
  15. 住房支付能力研究,F293.3
  16.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评价,F293.3
  17. 基于“夹心层”住房支付能力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研究-以重庆为例,F293.3
  18. 城市新移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以杭州市为例,F299.23
  19. 住宅价格、居民收入以及住房支付能力的分类研究-基于高维数据的聚类分析,F124.7
  20. 武汉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研究,F299.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城市与市政经济 > 城市经济管理 > 房地产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