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作 者: 张贵先
导 师: 赖景生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城镇化 互动发展模式 重庆市
分类号: F279.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85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0年的49.68%,2010年人口普查表明城镇人口为6.66亿,全国城市数量660多个,其中百万以上人口城市120多个,2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83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36个,500万人以上城市20多个,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则出现了一些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以及城市群。但是,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①城镇化发展不均衡,空间布局不合理,东部、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②城镇化建设缺乏产业支撑,导致城镇起点低、标准低和水平低,城镇总体规模偏小、平均人口规模不大,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强。③城镇化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备、功能不健全,城镇之间横向联系薄弱。因此,如何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问题受到了国内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西部城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间互动发展的研究比较薄弱。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以及中央政府“十二五”规划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均体现了党和中央政府对城镇化进程建设的重视和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紧迫性。本文以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为研究对象,在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逻辑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动力分析,提出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及相应的政策建议来促进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按照从理论到实证、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来展开研究工作。首先,在回顾国内外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理论的演进脉络和相关实证研究,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逻辑关系,作为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与动力分析,全面、系统地评价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之间的关系;再次,根据重庆大农村、大城市的经济现实,提出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如何互动发展的模式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尤其是注重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政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一)主要研究结论1.重庆市整体产业集群现象明显,但新兴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重庆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行业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运输业和旅游业等。虽然交通设备制造业等产业早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但是并没有给其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和集群效应。随着产业升级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重庆市新的产业集群如石油化纤、矿产资源的需求猛增,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对轻工业消费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制鞋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造纸及包装产业集群相继出现,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还没有形成规模适度的产业集群,应当给予一定的规划和扶持引导,使其更快的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区位集聚。2.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其他直辖市相比有一定差距近十年来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保持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平稳发展。但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相比较,重庆市的城镇化率与其差距是相当明显的。2009年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城镇化率分别为88.6%、85%、78.1%,排在全国前三位。而重庆市仅为51.6%,排在第11位。另外,重庆市各区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一小时经济圈城镇化水平高,渝东南、渝东北偏低。一小时经济圈接近70%的城镇化率表明其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中后期,预计城镇化速度将会下降,而渝东北、渝东南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3.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动力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揭示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动力。产业集群的集群产值不断增加,集群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使得大量的企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进行分工协作,从而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推动了集群范围内的企业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能促使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降低第一产业劳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升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城镇化为产业的聚集提供了空间地理载体,各企业、各产业在地理分布上不断集中,同时在区域内不断通过交流与合作,寻求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发挥的范围。城镇所特有的技术培训、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服务等功能,为产业集群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城镇人口规模的逐步扩大又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强劲的消费市场(消费容量和消费能力)。4.政府对促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起主导作用本文分别从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模式。重庆市是后发新兴的直辖市,在产业集群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重庆市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互动发展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型来实现。在具备产业基础的同时,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汇聚投资企业和人力资源,逐渐形成外部性。尤其是在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地方政府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促进各产业之间保持稳定、协调关系;以工业兴镇,促进城镇化发展。(二)政策启示本文在借鉴东部沿海发达省市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重庆市的经济社会现实,提出如何促进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一,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构建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体系。第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第三,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第四,改善产业聚集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城镇化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五,打造优良政务环境,优化政府在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三、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一,试图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在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逻辑关系分析和对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是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性拓展。第二,提出有效促进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即通过构建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体系、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改善产业集聚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打造优良政务环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措施来有效促进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11
ABSTRACT  11-16
第1章 导论  16-24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6-19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20
    1.2.1 研究目的  19
    1.2.2 研究意义  19-20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0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  20-23
  1.5 研究创新之处  23-24
第2章 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  24-46
  2.1 概念界定  24-28
    2.1.1 产业集群  24-25
    2.1.2 城镇化  25-28
  2.2 文献综述  28-37
    2.2.1 产业集群相关文献综述  28-32
    2.2.2 城镇化相关文献综述  32-34
    2.2.3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相关文献述评  34-37
  2.3 理论借鉴  37-43
    2.3.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37-40
    2.3.2 城镇化相关理论  40-43
  2.4 实践经验借鉴  43-46
    2.4.1 浙江模式借鉴  43-44
    2.4.2 苏南模式借鉴  44
    2.4.3 珠江三角洲模式借鉴  44-46
第3章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逻辑  46-52
  3.1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46-48
    3.1.1 产业集群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持续推动力  46-47
    3.1.2 城镇化是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  47-48
  3.2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  48-49
    3.2.1 城镇化进程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  49
    3.2.2 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更多特色的产业集群  49
  3.3 本章小结  49-52
第4章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实证研究  52-74
  4.1 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  52-62
    4.1.1 重庆市产业集群评价方法选择  53-55
    4.1.2 重庆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分析评价  55-58
    4.1.3 重庆市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分析评价  58-60
    4.1.4 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总结  60-62
  4.2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62-72
    4.2.1 城镇化水平评价方法选择  62-65
    4.2.2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65-72
    4.2.3 重庆城镇化发展水平总结  72
  4.3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实证分析  72-73
    4.3.1 模型、基本数据与计量方法  72-73
    4.3.2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73
  4.4 本章小结  73-74
第5章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动力分析  74-96
  5.1 系统动力学模型简介  74-75
  5.2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基础  75-76
    5.2.1 产业集群效应是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75-76
    5.2.2 城镇化是产业集群发展动力的支撑  76
  5.3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动力分析  76-93
    5.3.1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动力机制  77
    5.3.2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77-90
    5.3.3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动力学模型的仿真预测  90-93
  5.4 本章小结  93-96
第6章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  96-112
  6.1 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以专业市场为对接平台  96-102
    6.1.1 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分析  97
    6.1.2 重庆市专业市场的发展现状  97-101
    6.1.3 以专业市场为对接平台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分析  101-102
  6.2 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分析  102-110
    6.2.1 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之一——工业园区式  102-106
    6.2.2 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之二——商业中心式  106-107
    6.2.3 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之三——汽车城模式  107-110
  6.3 本章小结  110-112
第7章 促进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112-118
  7.1 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构建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体系  112-113
  7.2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113-114
  7.3 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  114-115
  7.4 改善产业聚集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城镇化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15
  7.5 打造优良政务环境,优化政府在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15-118
第8章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118-122
  8.1 研究结论  118-119
    8.1.1 重庆市整体产业集群现象明显,但新兴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  118
    8.1.2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其他直辖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118
    8.1.3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动力  118-119
    8.1.4 基于政府主导型的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  119
  8.2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119-122
参考文献  122-130
致谢  130-132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132

相似论文

  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2.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研究,D630
  4. 基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重庆市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实效性研究,G804.49
  5.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湖北省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F426.82
  6. 重庆市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D412.6
  7. 重庆市汽车产业有效竞争研究,F426.471
  8. 发展重庆市文化产业集群探索,G124
  9. 西三角地区优先发展产业选择研究,F127
  10. “以人为本”理念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F299.27
  11. 产业集群模式对促进服装自主品牌的作用研究,F273.2
  12. 跨国公司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均衡分析,F224
  13. 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网络研究,F062.9
  14. 技术类型、交易费用与一类产业集群的成因及演化趋势研究,F279.2
  15. 产业集群下服装区域品牌的网络结构分析及实证研究,F273.2
  16.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信任机制研究,F224
  17. 基于GEM模型的DY镇产业集群研究,F279.27
  18. 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19. 采掘业产业集群集聚度的均衡水平测度分析,F224
  20. 合村并居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F325.4
  21. 吉林省服装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F426.86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世界各国企业经济 > 中国 > 地方企业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