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作 者: 杜振波
导 师: 刘昌明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公共管理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均衡发展 区域差异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5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但区域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九五”以来,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急剧拉大,这是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山东省作为全国的一个缩影,也存在相似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按照1995年以来山东省政府的划分方法,山东省可分为东、西部两大地区,青岛、济南、威海、烟台、东营、日照、淄博、潍坊等8个地市为东部地区,其余为西部,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和市场化程度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均衡逐渐地显现出来,差距迅速扩大。另外,山东省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会导致差距进一步拉大,影响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区域经济差异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以致空间上呈现出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进行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学术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先后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以及后来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纵观近1984年到2007年山东省区域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1年):“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第二阶段(1992-2002年):“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第三阶段(2003-2007):“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区域发展理论,具体分析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成因。本文以山东省现行的17个地级市作为研究的样本,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义,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原则选取了6个子系统58个子指标构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综合变化特征。通过SPSS软件求得共同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等结果。其中因子F1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化水平因子,代表一个地区总体的经济实力,反应一个地区经综合经济实力的情况;因子F2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益,定义为经济结构与效益因子。因子F。定义为农业发展与科教水平因子等。通过SPSS计算出8个公因子的得分,计算出综合得分,然后对2009年山东省各市综合排名,以0.3为级差,将山东省17个地级市进行分层:第一等级青岛市;第二等级有三个市,分别为烟台市、济南市、潍坊市;第三等级有三个市,分别为临沂市、济宁市、淄博市;第四等级有五个市,分别为东营市、德州市、菏泽市、泰安市、威海市;第五等级有四个市,分别为滨州市、聊城市、枣庄市、日照市;第六等级只有莱芜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2009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其次,山东省经济差异两极化较为严重。综合评分值中高于0的区域有7个,低于0的区域有10个。最后,山东省各市经济综合得分值呈“葫芦”状收敛。青岛市在山东省排名优势明显处于第一集团,烟台市、济南市等6个地级市可划分为第二集团,东营市、德州市等10个地级市,为第三集团,相当于“葫芦”的第三部分。按照相同的分析方法,选取2000年山东省各地级市6个子系统58个子指标构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软件得到2000年因子特征值及其贡献值、2000年山东省各地级市因子得分矩阵,进而得到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差异的综合评价值。通过对2000-2009年山东省10年问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分析可以发现如下特征:(1)区域差异两极化程度扩大。从总体上来看,两极化趋势加强,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趋势。(2)“葫芦”状收敛趋势变异。从葫芦收敛趋势来看,山东省各地级市沦为第三集团的数量正在增加。(3)分层内部差异变大。(4)等级之间差异扩大。(5)综合平均值降低,落入均值以下地级市数量增加。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区位因素和资源禀赋的地区差异:(2)原有经济基础积累差异;(3)劳动者素质差异;(4)产业结构层次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别;(5)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地区发展战略的差异;(6)政府执政能力和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当前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为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坚持适度非均衡发展策略,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时俱进,以打造蓝色经济区为契机,提升和明晰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培植山东区域经济整体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拓宽区域发展新空间,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增强本地竞争优势。(3)以复合行政为理念,实时转变政府职能,提供跨行政区公共服务。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9-12
ABSTRACT  12-16
第1章 导论  16-20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6-17
  1.2 文献综述  17-18
  1.3 研究目标  18
  1.4 论文创新点  18-19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9-20
第2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20-26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20-22
  2.2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方法  22-24
  2.3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24-26
第3章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6-35
  3.1 山东省经济发展概况  26-29
  3.2 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现状  29-32
    3.2.1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29-30
    3.2.2 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30-31
    3.2.3 城市化水平存在差距  31-32
  3.3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历史沿革  32-35
第4章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35-58
  4.1 研究区域的界定与指标的选择  35-41
    4.1.1 研究区域的界定  35-36
    4.1.2 山东省经济差异的测算指标  36-41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差异的度量  41-52
    4.2.1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因子分析  41-48
    4.2.2 2009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特征  48-52
  4.3 2000-2009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  52-58
    4.3.1 2000年山东省区域差异度量  52-55
    4.3.2 2000-2009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  55-58
第5章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分析  58-63
  5.1 区位因素和资源禀赋的地区差异  58
  5.2 原有经济基础积累差异  58-59
  5.3 劳动者素质差异  59
  5.4 产业结构层次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  59-61
  5.5 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地区发展战略的差异  61
  5.6 政府执政能力和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  61-63
第6章 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63-68
  6.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3-65
  6.2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培植山东区域经济整体竞争优势  65-66
  6.3 以复合行政为理念,实时转变政府职能,提供跨行政区公共服务  66-68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68-70
  7.1 论文结论  68-69
  7.2 论文研究局限与展望  69-70
参考文献  70-73
致谢  73-74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4

相似论文

  1.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2. 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与协调,D996.1
  3.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4.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子分析,F224
  5. 制度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F224
  6. 江苏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F127;F224
  7. 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X24
  8. 基于水平集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研究,TP391.41
  9. 浙江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F224
  10. 基于开源软件的区域经济地理信息Web发布研究,P208
  11. 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F127
  12. 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F832.51
  1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F224
  14. 我国东中西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合作机制研究,F127
  15. 基于偏最小二乘的武汉城市圈经济研究,F299.2
  16. 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构想,F253.9
  17. 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物流需求的影响研究,F259.27;F224
  18. 西部大开发十年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F127
  19. 沈阳经济区的战略定位研究,F127
  20.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F1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