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冷战后美国的新加坡战略分析(1990—2010)
作 者: 郭晓端
导 师: 李海东
学 校: 外交学院
专 业: 国际关系
关键词: 美国 新加坡 离岸平衡 良性霸权
分类号: D83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2001年美国入驻樟宜海军基地为切入点,通过概述冷战以后美国进入马六甲的现实必要性及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互动,分析美国入驻樟宜的战略考量和得以进驻的可行性,由此总结得出美国通过对新加坡的政策所获得的战略利益和经济收益。文章分序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序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目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分析美国在新加坡采取的战略行为举动的表现以及由此而分析总结得出的美对新加坡政策的新特点;第二章主要分析离岸平衡战略对于美国的战略引导,分析美国采取以上战略举动究竟能给美国带来多大的战略价值,由此深入分析美国采取以上战略举动的内在逻辑,美国进驻马六甲海峡的行动具有美国追寻东亚政策站点和深化亚太战略的双重意义。以上两章概括总结了美国入驻新加坡的战略必要性,而第三章笔者分析了美国得以应邀入驻樟宜海军基地的战略可行性。这具体包含新加坡所面临的生存脆弱性,新加坡长期奉行的外交传统以及新加坡具体说是李光耀怀有的一种美国“善霸”观。最终结语部分给予全文总结:美国通过与新加坡的政治经贸往来深化了其亚太战略,取得了战略主动,而对于美新两国而言,两国相得益彰,实现互利双赢,同时中国应该注意到两国战略互动对于中国自身的宏观战略影响,并及时制定应对举措。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导言 6-11 第一章 “受邀帝国”:美国进驻新加坡 11-20 第一节 美国在新加坡的战略行为举动 11-15 一 政治方面 11-12 二 经贸方面 12-13 三 军事方面 13-15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对新政策的新特点 15-20 一 军事互动凸显,形式更加多样化 15-16 二 战略互动趋于制度化 16-17 三 遏制中国意图明显 17-18 四 反恐成为新课题 18-20 第二章 “离岸平衡”:美国驻足新加坡的战略意义 20-30 第一节 离岸平衡手——美国大战略下的现实主义均势考量 20-23 一 离岸平衡战略的提出 20-21 二 离岸平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21-23 第二节 美国东亚地区行动的内在逻辑 23-26 第三节 新加坡对于美国的战略价值 26-30 一 与新加坡的经贸关系对于美国的战略价值 26-28 二 马六甲海峡在“离岸平衡战略”中的角色意义 28-30 第三章 “良性霸权”:美国进驻新加坡可行性分析 30-42 第一节 “亲近美国”到“拉住美国”——新加坡邀请美军入驻樟宜基地 30-32 第二节 新加坡立国脆弱性——新加坡寻求外部力量实现均势的本位原因 32-35 一 新加坡脆弱性的自身因素 32-33 二 新加坡脆弱性的国外因素 33-35 第三节 新加坡的外交传统 35-38 一 实用主义 35-36 二 中立、不结盟 36-37 三 均衡主义 37-38 第四节 “威胁平衡”中的新加坡美国观 38-42 一 威胁平衡理论中美国在东南亚角色位置 38-39 二 新加坡领导人的美国认知 39-42 结语 42-48 参考文献 48-51 致谢 51-52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52
|
相似论文
-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 英美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借鉴,R199
-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G637
-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 平顶山烤烟综合质量评价及与美国烤烟的对比分析,S572
- 美国服装专业博物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G269.712
- 中新公务员监督机制比较研究,D630
- 中美高等教育规模与教职工队伍比较研究,G649.2
- 《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存在主义解读,I712.074
- 冷战后中印地缘战略关系中的美国角色分析,D822.335.1
- 美国篮球运动演绎的文化,G841
- 中国男子篮球与美国男子篮球的比较研究,G841
- 美国办公家具设计理念研究及实践,TS665.5
- 美国从越南和苏联从阿富汗撤军问题比较,K153
- 克拉拉·巴顿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研究,K712
- 目前美国专利法的若干议题研究,DD913
- 全球气候治理发展历程与欧、中、美气候政策分析,X321-09
- 新世纪好莱坞影片对我国电影的启示,J905
- 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G642
- 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父子关系研究,I712.074
- 中美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G633.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外交、国际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