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硅通孔互连热应力的数值模拟及仿真试验设计

作 者: 徐成
导 师: 江五贵
学 校: 南昌航空大学
专 业: 材料工程
关键词: 硅通孔 铜互连 尺寸效应 应变梯度 试验设计
分类号: TN4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由于3D芯片集成具有高传输速度和小封装尺寸的优点,作为其关键技术的硅通孔技术(Through Silicon Vias,简称TSV),已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系统。而铜互连线是TSV技术中典型的互连线之一。本文首先建立了热力耦合的塑性应变梯度的本构关系,并通过用户子程序UMAT嵌入到ABAQUS中进行互连结构的热应力分析,之后基于所建立的本构模型,结合参数化有限元方法和试验设计方法对TSV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完全填充铜TSV和填充聚合物TSV结构在退火时的热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两种TSV结构可能出现失效区域均集中在铜互连顶部界面处,该处热应力超过铜的屈服强度。相比完全填充铜TSV结构,填充聚合物TSV结构更可能出现热失配导致的应力失效。(2)建立了热力耦合的塑性应变梯度的本构关系,并通过用户子程序UMAT嵌入到ABAQUS中进行互连结构的热应力分析。同时与理想弹塑性互连解析解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二者轴向应力值较为接近,而解析解所得径向应力则小的多。在不同通孔半径和通孔结构整体缩小的条件下,铜互连中心和顶部界面处均出现显著的尺寸效应,即在互连尺寸接近亚微米时,热应力随着半径减小而急剧增加的现象。通孔半径对静水应力有显著的影响,互连半径小于10微米时,铜互连中心位置始终保持较大静水应力,因此在铜互连中心线区域可能出现空洞缺陷,与实验结果一致。深宽比对硅通孔结构热应力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深宽比的增加,应力集中区域发生变化,当深宽比大于10时,应力集中区域将由铜互连顶部界面区域迁移至中心线区域,同时热应力值也大幅度的增加。(3)基于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对TSV互连结构进行了试验设计及单设计响应的优化。基于应变梯度的材料本征效应对TSV互连结构热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在对互连结构设计时必须足够重视。对TSV互连结构进行优化的结果显示,在初始模型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优化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最优解,优化技术的选择对优化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也说明TSV结构优化具有多峰性特点,TSV互连结构设计空间较大。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目录  6-8
第一章 绪论  8-16
  1.1 3D 封装技术发展概况  8-11
  1.2 硅通孔互连技术发展现状  11-1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5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16
第二章 硅通孔互连热应力分析  16-26
  2.1 引言  16-17
  2.2 硅通孔互连模型的建立  17-19
  2.3 模拟结果及讨论  19-25
  2.4 本章小结  25-26
第三章 基于低阶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互连热应力分析  26-48
  3.1 低阶应变梯度塑性理论介绍  26-27
  3.2 考虑热力耦合本构关系的低阶应变梯度塑性理论  27-30
    3.2.1 基于泰勒位错模型的低阶应变梯度塑性理论  27-28
    3.2.2 低阶应变梯度理论中引入热力耦合本构关系  28-29
    3.2.3 低阶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有限元实现  29-30
  3.3 硅通孔互连热应力理论值计算  30-33
    3.3.1 理想化互连结构模型  31
    3.3.2 弹性互连结构模型  31-32
    3.3.3 弹塑性互连结构模型  32
    3.3.4 理论值计算结果  32-33
  3.4 CMSG 塑性理论计算结果  33-46
    3.4.1 CMSG 计算结果与理论值比较  36-37
    3.4.2 尺寸效应对 TSV 结构热应力的影响  37-40
    3.4.3 TSV 结构整体缩小的热应力分布  40-42
    3.4.4 不同深宽比对 TSV 结构热应力的影响  42-46
  3.5 本章小结  46-48
第四章 硅通孔互连结构的试验设计及优化  48-62
  4.1 引言  48
  4.2 试验设计  48-50
  4.3 多学科设计优化  50
  4.4 数值优化技术介绍  50-51
    4.4.1 Hooke-Jeeves 直接搜索法  50
    4.4.2 混合整型优化  50-51
    4.4.3 连续性规划  51
  4.5 试验设计及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步骤  51-53
    4.5.1 模型的准备  51-52
    4.5.2 任务的集成  52
    4.5.3 试验设计方法的选择  52-53
    4.5.4 集成优化方案完成优化运算  53
  4.6 试验设计过程  53-57
    4.6.1 试验设计参数的设定  53-54
    4.6.2 试验设计历程及结果分析  54-57
  4.7 优化设计及结果分析  57-59
    4.7.1 优化参数及优化技术的选择  57
    4.7.2 优化历程及结果分析  57-59
  4.8 本章小结  59-62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62-64
  5.1 结论  62-63
  5.2 展望  63-64
参考文献  64-6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8-69
致谢  69-70

相似论文

  1. 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TQ051.5
  2. 移动循环式小型烘干机的研制,S226.6
  3. 某舰炮转弹机非线性结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TJ391
  4. 光生伏打效应对BaTiO3薄膜铁电性能的影响,O484.4
  5. 大直径后注浆桩尺寸效应、受力性状及残余应力研究,TU473.1
  6. 基于TSV的MEMS圆片级真空封装关键技术的研究,TP211.4
  7. 非晶合金微正挤压实验与有限元模拟,TG139.8
  8. 基于MARS的响应面建模方法研究,TB472
  9. 纳米晶存储器中的高压产生系统设计,TN47
  10. 金属材料疲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TG115.57
  11. 铝钢异种金属自冲铆接工艺仿真优化研究,U466
  12. 微机械压电超声换能器的力电性能研究,TB552
  13. 高墩大跨弯连续刚构设计参数对自振及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U441.3
  14. 解决90nm及以下蚀刻中铜扩散的先进工艺,TN305
  15. 优化铜种子层对电镀铜孔洞缺陷的改善,TN405
  16. 硅通孔互连技术的可靠性研究,TN405
  17. 大马士革铜互连工艺中氮化硅薄膜层球状缺陷形成机制的研究,TN405
  18. 用于硅基含铜铁电电容器集成的Ti-Al阻挡层,TM535.1
  19. RuTi基单层薄膜作为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研究,TN305
  20. 复杂结构有限元模型分级确认研究,TB115
  21. 维度比与尺度效应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塑性流动的影响,TB33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 > 一般性问题 > 制造工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