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

作 者: 项杨雪
导 师: 陈劲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 知识三角 协同创新 自组织理论 “B-Z”反应模型
分类号: G64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9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原始创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之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欧盟提出的知识三角战略,进一步解读了高校在知识三角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之间协同互动的核心作用,这为我国近年来积极推动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当然,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的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碍。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围绕高校创新能力从理论和实证上对协同创新的过程机理展开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特别是以隐喻为研究手段将自组织理论“B-Z”反应模型作为构建数学仿真模型的基础,对如何通过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来推动协同创新发展这-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本论文主要围绕三大问题开展研究:(1)高校创新能力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关键维度及其影响因素?(2)影响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主导能力因素?(3)基于高校知识三角动态演化的协同创新过程机理?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1)围绕高校知识三角,开展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提出了基于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能力、基于教育的知识传播能力和基于技术创新的知识转移能力,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生产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其在协同互动过程中的重要性程度。其中,知识生产能力的构成因素根据相对重要性程度依次为知识存量、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本;知识传播能力的构成要素根据相对重要性程度依次为知识编码化能力和教学资源配置;知识转移能力的构成要素根据相对重要性程度依次为激励机制、组织距离和社会资本。(2)通过界定协同创新绩效,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以开放式创新理念为指导,推动高校与产业部门之间在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之间的协同演化,从而实现在科学研究、教育、产业化等创新活动方面的深度合作,构建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模型,并以193份有效问卷为基础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知识生产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及其协同互动关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由此得出实证结论一:高校知识生产能力与知识转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排斥作用,即两个能力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协同创新绩效起到负向影响的作用。而高校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的交互作用,以及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的交互作用对协同创新绩效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实证结论二:知识生产能力是影响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主导能力因素。(3)以隐喻为研究手段引入自组织理论协同学概念,定义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的相关变量,包括以系统论思想为基础的高校科研系统,以知识生产能力状态、知识传播能力状态和知识转移能力状态为基础的状态变量,和以外部投入机制为基础的控制变量。同时,充分利用具有典型自组织现象的”B-Z”反应模型和高校科研系统之间的相似特性,以实证研究结论一为基础,即高校知识生产能力与知识转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排斥作用,而高校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的交互作用,以及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的交互作用对协同创新绩效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建立高校科研系统三种能力状态之间的协同演化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仿真软件模拟不同的外部投入机制作用下,高校科研系统内部三种能力状态的演化趋势。最后,以实证结论二即知识生产能力是影响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主导能力因素为基础,根据自组织协同学序参量的役使原理,将知识生产能力作为高校科研系统的序参量,运用绝热消去原理得出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方程,对我国31所高校科研系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能力演化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最终得出:在较强的外部投入机制作用下,高校科研系统内部能力之间的协同关系显著影响协同创新绩效。本论文的主要理论贡献和创新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和能力框架,丰富和发展了协同创新理论;(2)以隐喻为研究手段引入自组织理论协同学概念,分析高校科研系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本质特征;(3)以隐喻为研究手段引入自组织理论的”B-Z”反应模型,分析了基于高校知识三角动态演化的协同创新过程机理,为我国高校科研系统如何通过调整内部的能力结构来促进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科学的政策讨论依据。

全文目录


致谢  5-7
摘要  7-9
ABSTRACT  9-12
目录  12-17
图目录  17-19
表目录  19-21
1. 绪论  21-43
  1.1 研究背景  21-32
    1.1.1 知识三角战略的提出  21-24
    1.1.2 我国高校成为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的主要力量  24-29
    1.1.3 我国高校在协同创新能力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9-32
  1.2 研究问题  32-35
    1.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33
    1.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33-34
    1.2.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34-35
  1.3 协同创新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35-38
    1.3.1 协同创新的概念  35-36
    1.3.2 协同创新与开放式创新  36-37
    1.3.3 协同创新与知识创新  37
    1.3.4 本研究定义的协同创新  37-38
  1.4 研究的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38-43
    1.4.1 框架与章节安排  38-40
    1.4.2 研究方法  40-42
    1.4.3 技术路线  42-43
2. 文献综述  43-79
  2.1 知识研究综述  43-46
    2.1.1 知识的定义  43-44
    2.1.2 知识的属性  44-45
    2.1.3 知识的类型  45-46
    2.1.4 小结  46
  2.2 知识生产理论综述  46-53
    2.2.1. 知识生产类型  46-48
    2.2.2 知识生产模式  48-51
    2.2.3 知识生产绩效  51-53
    2.2.4 小结  53
  2.3 知识传播理论综述  53-57
    2.3.1 个体层面的知识传播  54-55
    2.3.2 组织层面的知识传播  55-57
    2.3.3 小结  57
  2.4 知识转移理论综述  57-68
    2.4.1 知识转移的定义及类型  58-60
    2.4.2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60-63
    2.4.3 知识转移过程机制  63-67
    2.4.4 小结  67-68
  2.5 自组织与协同创新理论综述  68-76
    2.5.1 自组织理论  68-71
    2.5.2 协同创新理论  71-76
    2.5.3 小结  76
  2.6 本章小结  76-79
3. 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79-115
  3.1 案例研究方法论  79-82
    3.1.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79-81
    3.1.2 案例的选择与分析步骤  81-82
  3.2 美国“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模式  82-91
    3.2.1 案例背景概述  82-83
    3.2.2 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实践:I/UCRC模式  83-89
    3.2.3 案例小结与启示  89-91
  3.3 欧洲创新工学院“知识和创新共同体(KICs)”模式  91-101
    3.3.1 案例背景概述  91-92
    3.3.2 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实践:KICs模式  92-98
    3.3.3 案例小结与启示  98-101
  3.4 我国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模式  101-109
    3.4.1 案例背景概述  101-102
    3.4.2 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模式  102-107
    3.4.3 案例小结与启示  107-109
  3.5 案例研究的综合分析  109-113
  3.6 本章小结  113-115
4. 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模型  115-141
  4.1 基于高校知识三角动态演化的协同创新理论框架  115-124
    4.1.1 理论基础-自组织基本原理  115-116
    4.1.2 研究手段-隐喻  116-117
    4.1.3 高校科研系统相关变量的定义  117-124
  4.2 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模型  124-137
    4.2.1 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概念框架  124-126
    4.2.2 知识生产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  126-129
    4.2.3 知识传播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  129-130
    4.2.4 知识转移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  130-132
    4.2.5 能力交互作用对协同创新绩效  132-137
  4.3 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模型和假设总结  137-138
    4.3.1 初始概念模型  137
    4.3.2 研究假设汇总  137-138
  4.4 本章小结  138-141
5. 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实证研究  141-181
  5.1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41-145
    5.1.1 问卷设计  141-143
    5.1.3 数据收集  143-144
    5.1.4 分析方法  144-145
  5.2 变量的测量  145-157
    5.2.1 知识生产能力  145-148
    5.2.2 知识传播能力  148-150
    5.2.3 知识转移能力  150-153
    5.2.4 协同创新绩效  153-157
  5.3 样本描述性统计  157-162
    5.3.1 问卷基本情况  157-158
    5.3.2 高校科研组织情况  158-160
    5.3.3 协同创新绩效描述性统计  160-162
  5.4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162-171
    5.4.1 变量的信度分析  162-164
    5.4.2 变量的效度检验-因子分析  164-171
  5.5 模型构建的回归分析  171-176
    5.5.1 多元线性回归三大基本问题检验  171-172
    5.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72-176
  5.6 实证结果与讨论  176-181
6. 基于高校知识三角动态演化的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  181-207
  6.1. “B-Z”反应模型与知识三角  181-182
  6.2 基于高校知识三角动态演化的协同创新模型  182-193
    6.2.1 基本假设  182-183
    6.2.2 模型的构造  183-188
    6.2.3 模型分析  188-193
  6.3 序参量方程的构建  193-194
  6.4 验证性案例实证分析与讨论  194-205
    6.4.1 序参量方程分析  194-199
    6.4.2 结果与讨论  199-205
  6.5 本章小结  205-207
7. 结论与展望  207-225
  7.1 主要结论  207-209
    7.1.1 总结国内外协同创新模式特征及其启示  207-208
    7.1.2 知识生产能力是影响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主导因素  208
    7.1.3 在较强的外部投入机制作用下,高校内部能力之间的协同关系影响协同创新绩效  208-209
  7.2 理论贡献及创新点  209-211
    7.2.1 提出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和能力框架,丰富和发展了协同创新理论  209
    7.2.2 隐喻自组织理论的协同学思想,分析高校科研系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系统特征  209-210
    7.2.3 隐喻自组织理论的“B-Z”反应模型,分析基于知识三角动态演化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  210-211
  7.3 本研究对促进高校科研系统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政策启示  211-221
    7.3.1 从知识生产能力即科学研究角度的政策启示  211-213
    7.3.2 从知识传播能力即人才培养角度的政策启示  213-215
    7.3.3 从知识转移能力即产业技术创新角度的政策启示  215-217
    7.3.4 从高校知识三角动态演化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角度的政策启示  217-221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221-225
参考文献  225-247
附录一:访谈提纲  247-248
附录二:调查问卷  248-253
附录三:我国31所高校科研系统相关指标数据  253-256
附录四:我国31所高校科研系统相关指标比值数据  256-260
作者简历  260-261

相似论文

  1. 基于项目反应模型的试卷质量分析及学生能力评估,G449
  2. 多元一维项目反应理论模型及应用,O212
  3. 非等温动力学中活化能的变化规律及其解析,O643.1
  4. 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F224
  5.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绩效评价,F276.3
  6. 创新孵化网络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F276.3
  7. 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F276.3
  8. 熟料溶出浆液流态化分离洗涤及其对二次反应的影响,TF821
  9. 美拉德反应模型体系的研究及牛肉香精的制备,TS264.3
  10. 海洋生物制药研发BPO建模与应用研究,F426.72
  11. 中小软件企业技术—组织—市场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F426.672;F224
  1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科技创新集群形成机理研究,G322
  13. 加快浙江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F752.8
  14. 自主品牌创新动力系统构建及评价研究,F273.2
  15.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经济系统演化机制研究,F127
  16. 自组织视野下的中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研究,G322.2
  17. 高校足球教学中自组织功效研究,G843
  18.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湖南旅游系统演化研究,F592.7
  19.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创新研究,F224
  20. 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G633.8
  21. 论工程风险的致成原因及其规避机制,F28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科学研究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