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宋代司法审判中的“情”-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中心的分析

作 者: 郑劼
导 师: 霍存福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法律史
关键词: 宋代 司法审判  《名公书判清明集》
分类号: D9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字的不同义项作为考察宋代司法审判的切入点,在分析《名公书判清明集》判词的基础上归纳出一种以“情”为核心的宋代司法审判思路。笔者首先以统计的方式讨论了“情”字诸义项在《清明集》中的重要性,以此表明“情”在宋代司法审判中的真实存在。然后,笔者结合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包括《诗经》、《尚书》、《左传》、《国语》、《论语》、《性自命出》、《荀子》)分析了“情”的字义演变过程,发现“情”的本义在最初为“实”,并经历了一个由“实”到情感、情欲之义的演变过程,即“情”首先说的是事物本身的实、真,其次说的是人的内心的实、真,最后才还有了情感的含义。而此时的情感突出的是其为真情实感的一面,与情欲明显有别。继而,笔者将“情”字含义的演变归纳为多层多义性特征,并对“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本文所涉重要概念进行集中交代,分别解释了“心、性、情”和“客观之情与主观之情”这两组概念的含义。然后笔者以“客观之情与主观之情”为区分,对“情”的诸义项进行分类,客观之情中主要是指情节,主观之情中包括了情愿、本情、真情、原情、尽情、情理等。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清明集》中包含以上义项的判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归纳,以判词文本为依据来分析宋代司法审判的过程。客观之情中以“情节”为关键词来讨论客观之情中的案情问题,分“据证”和“察情”两个方面来分析《清明集》中的判词反映出的宋代官员获取证据的方式,对待不同类型证据的态度以及如何辨明证据真伪的方法等。官员为了查明案件情节,收集了口供、书证等证据,并通过当事人相互对证,据情理而推测等方法来判断证据的真伪,反复参验其中的情节,很好的将据证与察情相结合来推究案件中的真相。主观之情则以案件所涉主体具有不同身份的角度进一步分为三类。首先是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双方的主观之情,涉及到的关键词有“情愿”、“本情”、“真情”、“原情”等。《清明集》中的判词反映出宋代的司法审判的一般程序,即先弄清案件情节,再推原涉案之人的内心真实,并结合案情与真情进行处断。这要求官员在司法审判中“尽其心”,即尽全力去获知案件中的客观情节和主观上的内心真实。案件中的“情”有各种具体情状,官员需要“用情讯之”、“以情察之”。官员首先要尽力的收集客观情节,并仔细辨别证据本身之真伪,通过这些证据对整体案情有所把握;之后对涉案之人的内心真实进行推原,但此种推原并非完全通过官员的主观判断,而是要通过涉案之人的行为表现、当地风俗等条件作出符合情理的判断,如此才是“尽心察情”。之后关注官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的主观之情,以“尽情”和“不欲尽情”两个看似相反的关键词作为切入点,集中讨论了《清明集》中所反映的官员心中的公私之辩。此时的“公”与“私”不是一组截然对立的概念,判词中所反映出的公与私有着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简单来说,“私”的评价标准对于官员和一般百姓是不同的。对于一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自然情感,百姓因为这样的自然情感而涉案时,这样的情是私情,但往往能得到官员的谅解,将此视为人之常情;而对于官员来说,在最终的裁判中是不能被自然情感所左右的,其所应秉持的是伦理情感,或说是道德情感,这样的情感是经过了提炼,以哀矜之心为本的公情。最后,分析了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情如何结合,关键词是“情理”,认为“情理”是人情、法意之所中。法不能刻,这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共识,故如何把握用法的“度”,求取法之深意与小民之私情的“中”就至关重要,既需要哀矜之心,又需要以礼导民,故产生了以情理来检验法的必要性。情理本身就包含了既合情又合理的双重要素。在理想状态下当然应当追求合理,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却不能对百姓在道德方面提出过高的标准,故而将高标准的道德评价与低标准的法律处理结合起来,如此就是在实际的司法审判中将“情”、“理”、“法”相结合的考量,判词中说情说理,判决合情合理,如此才能较好的平息讼端。最后,笔者简要概括了宋代司法官员对于“情”的态度。官员以理克己,却保持着对百姓诸多私情的同情,并没有对百姓加以苛责,许多的判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合情合理的。进而笔者总结了“情”在宋代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作用。官员首先考察案件的客观情节,获取证据并甄别证据的真伪,进而推原涉案之人的内心真实,把握其情其心,然后再检断于法,寻求与案情相契合的法律规定。如果有法可以解决,则据法处理,并根据情理来决定据法处理时的具体程度问题,使之情法两尽。如果找不到与案情明确对应的法律规定,则诉诸情理,此时官员会更加重视涉案之人的真实动机,原情(心)定罪,以官员自身的情感与涉案之人的内心真实相共鸣,将情感上的善恶表达与法律中的是非表达相结合。但在最终的处理上,官员仍是以理,即公情大情、哀矜之心,来引导自然情感,不因好恶喜怒之私情而妄断,所据之情理仍是为平息讼端,谋求各方之人的长远之利。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4-7
Abstract  7-12
引言  12-14
一、 传统文化中的“”  14-19
  (一) “情”的含义演变  14-16
  (二) “情”的多层多义性特征  16-17
  (三) “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7-19
二、 情节:对案件中客观真实情况的考察  19-25
  (一) 情节的含义  19-20
  (二) 据证:查明案件情节的基本方法  20-22
  (三) 察情:判断案件情节之真伪  22-25
三、 得其情:对案中所涉之人内心真实的考察  25-34
  (一) 情愿  25-27
  (二) 本情  27-31
  (三) 真情  31
  (四) 原情  31-32
  (五) 得其情与尽其心  32-34
四、 尽情与不欲尽情:官员司法审判中的心态  34-43
  (一) 尽情  35-38
  (二) 不欲尽情  38-40
  (三) 官员心中的公与私  40-43
五、 情理:人情、法意之所“中”  43-50
  (一) 情理与法  44-48
  (二) 情、理、法  48-50
结论  50-51
参考文献  51-54
作者简介  54-55
后记  55

相似论文

  1. 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关系研究,B844.2
  2. 关注幸福感与共情反应和助人行为的关系,B844
  3. 大学生情商教育研究,G641
  4. 宋代易学阴阳自然观视域下乾坤卦义考,B221
  5. 述情障碍个体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及其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B849
  6. 明清情色小说中性表现的品格及意义研究,I207.41
  7. 宋代政治诗的审美本质研究,I207.22
  8. 浅探浮世绘中的町人主情主义伦理,K313
  9. 高中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研究,G633.6
  10. 合情推理的课程目标比较研究,G633.6
  11. 宋代禽言诗研究,I207.22
  12. 《红楼梦》情本思想研究,I207.411
  13.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J609.2
  14. 陆机诗歌情感研究,I207.22
  15. 宋代扇面绘画研究,J209.2
  16.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合情推理内容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G633.6
  17. 宋代家训伦理思想研究,B82-092
  18. 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研究,G641
  19. 孕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20. 冯梦龙的经学思想对情教观的影响,I207.41
  21. 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象,J21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中国法制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