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市“游牧”移民群体社会空间研究-基于扬州城北拖砖人的调查

作 者: 申明锐
导 师: 张京祥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游牧”移民 社会空间 城市化 城乡连续谱 扬州
分类号: C912.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群体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人群的主体,也是国家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最为重要的政策着力点。经过了人口流动政策松动后多年的发展,我国乡城移民的构成特征也日趋复杂,其在城市的工作类型、生活状态、定居意愿日益多样化。文章基于社会—空间统一辩证的视角,聚焦于乡城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空间研究,选取了扬州城北拖砖人群体为实证对象。通过问卷、访谈、介入式观察等方法,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对涉及拖砖人工作生活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进行了深描,展现了当前城市制度的背景下,以拖砖人为代表的非正规性零散就业移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活状态和对未来生活的真实期许,揭示了他们社会空间的“游牧”特性。文章的最后尝试在新型城镇化政策背景下对该类人群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展望。研究发现,拖砖移民空间在城市拆迁的挤压下如同游牧人一样“逐水草而居”,实体空间的变动影响了他们社会空间在地化的表达。社会空间总体上呈现出“边缘化”和“游牧性”的特点:居住空间多寄居于城乡结合地带:在城市中的生活空间多局限于一些最基本的设施;城市中的生意网络又紧紧地依附着城市拆迁的链条——个悖论性的发展态势。在针对移民个体的社会空间研究上,文章通过与具备城市性的行为空间特征和社会网络的比较,认为移民个体的社会空间表现出“二元化”和“乡土性”的特征:“游牧”移民群体仅仅是借助了城市的空间获得了其谋生的手段,他们的真实生活却依然置身于传统之中。在这种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夹缝中,他们的社会空间并没有完成“城市性”的华丽转身。总结和评价部分,文章认为拖砖移民的社会空间本质上是一种嵌入到城市经济体系中的“乡村社区”,尽管在职业上实现了非农化,城市的业缘关系并没有给移民实现市民化带来实质性的社会资本,移民的交往和生存恰恰仍然依靠着群体间的固有的强关系,因此乡缘社区对于该类非组织化的零散就业的移民在城市的生存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讨论部分,研究从拖砖移民出发进一步地推演,认为在半城市化的人群中,也存在着一个城市性由低到高的“城乡连续谱”。以拖砖移民为代表的非组织化就业的群体处于这一谱系最低层次,他们如同城市的“游牧人”,生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夹缝之中,表现出较差的城市性。未来城市化的发展,他们是城市和农村之中的摇摆人群,其未来的城市化取决于新农村农建设和城市制度环境建设这两者推拉力下的自愿选择。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研究背景。从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研究的文献背景两方面阐释了本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文献综述主要从移民群体的社会学研究和地理学研究两方面展开。第二章,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明确地提出了研究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实证研究的区域、对象人群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描述。第三章,移民社会空间的整体分析。从居住空间、生活空间、生意网络三个层面描绘了“游牧”移民在正规空间挤压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态,最后归纳了移民空间的整体性特点。第四章,移民社会空间的个体分析。引入“城市性”的概念,通过对比视角从行为空间和社会网络两个层次剖析了移民个体的社会空间特征。行为空间部分主要针对于两个典型移民的观察;社会网络主要通过移民关系网和定居意愿的分析,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分析移民的城市融合程度。第五章,“城乡连续谱”中的“游牧”移民及其启示。从移民社会空间的特征和意义等方面对拖砖移民群体进行了总体评价。提出了半城市化人群的“城乡连续谱”的概念,探讨以其为代表的非组织化体力劳动移民的未来,并对未来的人口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第六章,结论与讨论。总结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0-20
  1.1 研究的社会背景:半城市化与人的城镇化  10-12
    1.1.1 乡城移民与人口半城市化  10-11
    1.1.2 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  11-12
  1.2 研究的文献背景:国内外移民社会空间的研究进展  12-20
    1.2.1 移民群体的社会网络与融合研究  12-15
    1.2.2 移民群体的社会空间研究  15-20
第二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20-26
  2.1 研究问题与意义  20-21
  2.2 研究区域与对象  21-22
  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2-23
    2.3.1 研究思路  22
    2.3.2 研究方法  22-23
  2.4 移民人群的基本情况  23-26
第三章 移民社会空间的整体分析  26-38
  3.1 “游牧”移民空间:拆迁挤压下的“逐水草而居”  26-28
  3.2 移民居住空间:寄居于城乡地带  28-31
    3.2.1 居住格局  28-30
    3.2.2 居住条件和内部设施  30-31
  3.3 移民生活空间:局限于基本需求  31-35
    3.3.1 收入与支出  31-33
    3.3.2 休闲活动和城市设施的使用  33-35
  3.4 移民生意网络:依附于拆迁链条  35-36
  3.5 “边缘化”和“游牧性”:移民社会空间的整体特征  36-38
第四章 移民社会空间的个体分析  38-52
  4.1 人的行为城市性  38-39
  4.2 移民行为空间分析  39-46
    4.2.1 一个典型男性拖砖人的行为日志  39-41
    4.2.2 一个典型家庭主妇的行为日志  41-43
    4.2.3 移民行为空间的特征  43-46
  4.3 移民的社会网络与城市融合  46-50
    4.3.1 移民的社会网络分析  46-48
    4.3.2 移民的定居意愿  48-50
  4.4 “二元化”和“乡土性”:移民社会空间的个体特征  50-52
第五章 ”城乡连续谱”中的“游牧”移民及其启示  52-60
  5.1 移民社会空间:嵌入到城市经济体系中的乡村社区  52-53
  5.2 “游牧”移民的未来发展走向探讨  53-55
    5.2.1 半城市化人群的“城乡连续谱”  53-54
    5.2.2 “游牧”移民的未来  54-55
  5.3 “游牧”移民的研究启示与管理策略  55-60
    5.3.1 社区对于移民实现城市中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56
    5.3.2 城市性的提升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核心线索  56-57
    5.3.3 与流入地基层组织相结合强化移民的自治管理  57-60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0-64
  6.1 主要结论  60-61
  6.2 主要创新点  61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64
致谢:致青春  64-66
参考文献  66-70
插图和附表清单  70-72
附录一 扬州城北拖砖群体调查问卷  72-76
附录二 调研简要记录  76-80
附件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0-81

相似论文

  1.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2.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3.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4. 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研究,F249.27
  5. 苏州市“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669.3
  6. 爱德华·苏贾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批判,B712.59
  7.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技术在能源需求预测中的应用,P25
  8. 《最蓝的眼睛》的空间叙事研究,I712.074
  9. 城市化对就业的影响及政策研究,F299.2;F224
  10. 开放经济下的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评价及政策研究,F299.2;F752
  11. 城市化变迁与乡土题材油画的文化精神,I207.42
  12. 日本明治时期城市化剖析,K313.4
  1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安置问题研究,D630
  14.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机制研究,F301
  15. 开放经济下的贸易、环境与城市化的内生增长关系模型构建及其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F205
  16. 离石气温变化及城市化影响初步分析,P467
  17.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F299.2
  18. 松花江流域(吉林段)城市化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效应,F299.27
  19. 农村空心化与地域、社会空间重构研究,F320
  20. 扬州盐商七大内班研究,J809.2
  21.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F299.2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地区社会学 > 城市社会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