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民离村问题
作 者: 张燕
导 师: 岳谦厚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农民离村 东方杂志 社会动荡
分类号: K2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灾难深重,农村经济已到破产边缘,广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农民离村人数激增。农民大量离村,动摇了国民经济基础,加剧了时局动荡,引起全社会关注。华北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农民离村现象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北方农村的社会现实,亦可管窥全国之一斑。《东方杂志》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份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04年3月,停刊于1948年12月,期间因战争原因几度停刊,又继而复刊,可谓历经磨难。它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公众论坛,它以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刊载了近三万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民离村这一现象。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引言部分在回顾了相关学术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指出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同时就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一章概述了华北地区农民离村现象,并分析了这一现象的特点。由于生计所迫,使得华北地区农民离村呈现出盲目性、无序性、逃荒性等特征。第二章论述了华北农民离村的原因。在分析二三十年代华北地区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华北农民离村的原因。第三章概述华北地区农民流向。第四章论述华北农民离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0 引言 10-13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0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0-13 第一章 离村现象及特点 13-18 1.1 华北地区农民离村现象概述 13-14 1.2 华北农民离村特点 14-18 1.2.1 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平衡 14-15 1.2.2 离村的盲目和无序性 15-16 1.2.3 浓郁的逃荒色彩 16 1.2.4 严重的回流现象 16-18 第二章 华北农民离村原因 18-32 2.1 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 19-24 2.1.1 乡村人口过密,耕地面积过小 19-20 2.1.2 地租过高,田赋捐税过重 20-24 2.2 灾荒与战争 24-28 2.2.1 灾荒频繁 25-27 2.2.2 战争连绵 27-28 2.3 生计困难 28-29 2.4 经济吸引 29-32 第三章 华北地区农民离村的流向 32-37 3.1 流亡于城市 32-34 3.2 流徙于异地务农 34-35 3.3 流向边疆地区 35-37 第四章:农民离村之社会经济影响 37-42 4.1 积极影响 37-39 4.1.1 推动了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37-38 4.1.2 促进东北地区开发与发展 38 4.1.3 改塑人们的传统观念 38-39 4.2 消极影响 39-42 4.2.1 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39 4.2.2 对城市的压力 39-40 4.2.3 大量无业游民加剧社会动荡不安 40-42 结语 42-43 参考文献 43-46 附录:《东方杂志》离村问题研究史料编目 46-49 研究成果 49-50 致谢 50-51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51-53
|
相似论文
-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礁滩型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P618.13
- 媒体视角下的大国意识(1943-1945),K265
- 清末《东方杂志》民族主义思想研究,K252
-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P315
- 华北地区传统建筑的生态性研究,TU-023
- 民国时期中国学界的人口研究,K258
- 《东方杂志》(1918-1926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G239.29
- 社会动荡与士绅转型,K252
- 当代华北地区新乡土建筑的生态设计研究,TU-023
- 《东方杂志》中的杂文创作研究,I207.6
-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向往,D663.5
- 从商业理性和社会责任看清末民初的《东方杂志》,G239.29
- 清末民国时期国人眼中的西南边疆,K258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华北农民生计问题的历史考察,K262.9
- 《东方杂志》与民国教育,G529
- 20世纪50年代华北地区爱国卫生运动研究,R-09
- 华北地区积层混合云降水数值模拟和人工增雨概念模型研究,P481
- 基于视觉美的中国森林景观设计途径,S718.5
- 华北地区空中水汽含量的演变特征,P426
- 探讨1932-1936年女性疾病,K263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