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基于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

作 者: 董雪梅
导 师: 高洪贵
学 校: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协商民主理论 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分类号: D6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中的政治协商制度是理解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通过政治协商,人民得到了表达根本利益的途径,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平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协商民主理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得到了我国学者的重视。本文用五个章节从协商民主理论的角度来剖析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第一章引言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对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理论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描述,让读者从整体角度对论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二章是协商民主理论阐释,从协商民主理论提出的背景、意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内涵及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本章中,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整体的概括,并提出作者对协商民主理论的理解和看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分析,将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置于协商民主理论之中,得出是否具有借鉴的可行性,能否给我们完善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带来一定的帮助。第三章是协商民主理论视域下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运行结构。本章从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来剖析我国政治协商制度运行的框架、协商的依据、协商运行的程序及运行的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协商的框架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协商的依据为政治协商制度的合法性,协商的程序为政治协商的过程,协商的能力为政治协商主体在政治协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为下面的内容做出理论铺垫。第四章和第五章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方法及意见,通过分析政治协商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的作用提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鉴于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与完善的价值,借助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并借鉴西方经验,为完善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1.完善党的民主执政能力建设,在这点上要做到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对于协商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丰富干部队伍成员的界别:挥协商主体民主监督作用,提高协商主体的民主监督能力。2.提高协商主体的参政议政能力,其中应该提高协商主体的参政议政的整体水平与能力;调动协商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商主体需要在协商的过程中拥有主动性与创造性。3.拓宽公民参与民主协商的渠道,渠道有:促进各个界别的人士通过人民政协这个平台进行有序地利益表达;积极调动群众参与人民政协的工作;加强人民政协的制度建设。4.推进人民政协法制化建设,发展化建设的途径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政治协商的过程;将协商的程序法制化;将协商结果的公开程序法制化;将协商成果反馈机制法制化以及设立专门的机构对政治协商的过程进行监督。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引言  11-17
  1.1 研究的意义  11-12
  1.2 研究现状  12-16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4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4-16
  1.3 研究方法  16-17
第二章 协商民主理论阐述  17-25
  2.1 协商民主理论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17-18
    2.1.1 协商民主理论提出的原因  17-18
    2.1.2 协商民主理论对于政治民主的意义  18
  2.2 协商民主理论的内涵  18-21
    2.2.1 协商民主理论中的主要观点  19-21
    2.2.2 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选择  21
  2.3 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1-25
    2.3.1 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中实现的可能性  21-22
    2.3.2 中国发展协商民主的可行性  22-23
    2.3.3 协商民主理论框架下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实现形式  23-25
第三章 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运行结构  25-33
  3.1 协商的框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5-28
    3.1.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体  25-27
    3.1.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协商的形式及内容  27
    3.1.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价值诉求  27-28
  3.2 协商的依据:政治协商制度的合法性  28-29
    3.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规定  29
    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规定  29
  3.3 协商的程序:政治协商的过程  29-31
  3.4 协商的能力:政治协商主体对协商结果的影响  31-33
    3.4.1 协商主体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的影响  31
    3.4.2 协商主体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项重要活动中的影响  31
    3.4.3 协商主体在议政方面的影响  31-33
第四章 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现状分析  33-40
  4.1 政治协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3-34
    4.1.1 政治协商与有序政治参与  33-34
    4.1.2 政治协商与社会整合  34
  4.2 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4-40
    4.2.1 党的民主执政能力需要加强  34-35
    4.2.2 协商主体的选择需要更加慎重  35-36
    4.2.3 协商主体参政议政意识不强  36-38
    4.2.4 政治协商法制化环境的建设步伐过慢  38-40
第五章 协商民主理论视域下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40-47
  5.1 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与完善的价值  40-42
    5.1.1 协商主体的影响力可以提高公民参与协商的积极性  40
    5.1.2 协商的过程可以促进决策合法化  40-41
    5.1.3 协商的范围可以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41
    5.1.4 协商的结果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41-42
  5.3 完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途径  42-47
    5.3.1 完善党的民主执政能力建设  42-43
    5.3.2 提高协商主体的参政议政能力  43-44
    5.3.3 拓宽公民参与民主协商的渠道  44-45
    5.3.4 推进人民政协法制化建设  45-47
结论  47-48
注释  48-51

相似论文

  1. 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621
  2.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D627
  3. 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研究,D627
  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D627
  5. 政治协商机制的形成和演变,D627
  6. 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研究,D627
  7. 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949-1954年),D62
  8. 中国的“两会”制度论析,D621
  9. 协商民主研究—理论与反思,D627
  10. 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民政协的作用研究,D627
  11. 论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D665
  12. 毛泽东邓小平构建的政治模式的比较研究,A841
  13. 江苏谘议局研究,K257
  14. 价值多元条件下民主决策的可能性求索,D03
  15. 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下的重庆电视民生新闻探析,G229.2
  16.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665
  17.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下国家公权力的限制,D909.1
  18. 少数民族参政权研究-以1949年至1954年参加全国政协与全国人大为例

    ,D921
  19. 民革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D665.1
  20. 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群体性事件问题研究-以乌坎村事件为例,D631.4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