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 王雷
导 师: 方平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群体情绪 群体情绪传播 系统动力学 社会网络
分类号: B84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矛盾日渐突出,群体性事件备受社会关注,引发了大量相关研究,重点集中于群体规模、信息传播与反馈、事件环境产生机制等因素,也有研究涉及情绪的作用,但并未对个体情绪在群体性事件中如何传播并转化为广泛的群体性情绪的规律予以探索。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情绪的行为外化表征,后者是前者的内在驱力,且前者的动力来源是消极群体情绪的滋长与扩散。因此,针对群体情绪的产生和扩散机制,尝试建立群体情绪传播与扩散模型,对完善相关理论模型的建立以及预防与处置社会群体性事件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共8项研究,通过计算机仿真与心理学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对群体情绪传播以及群体内情绪强度变化的动力学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共完成了如下4项研究:首先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规律进行了探索。通过建立“群体情绪传播模型”,对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三类群体成员:传播者、不传播者以及未被传播者的人数比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描述(以下简称“群体情绪传播的规律”)。该模型在继承已有传播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密集程度以及群体成员间关系亲疏远近程度。此外,在模型中充分引入心理因素,弥补了以往模型缺乏人的因素,以至过于简单机械,导致生态效度较低的不足,并为本文后续研究深层次地揭示心理因素在群体情绪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群体情绪传播的过程与途径进行了探索与验证。随后,通过计算机仿真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生态效度进行了验证,以探明该模型能否较好地刻画真实情境中群体情绪传播的规律。最后,采用路径分析与方差分析等统计技术探索了群体情绪诱发事件因素与群体心理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中传播者与不传播者人数比重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特征(以下简称“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特征”)的影响。该动力学特征包括:人数比重的峰值、峰值出现时间与终值。此外,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共完成了另外4项研究:首先定义了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整个群体所表现出的情绪强度的一个心理量——“群体内情绪强度”。并通过建立“群体内情绪强度事件动力学模型”描述了群体情绪传播中,整个群体所表现出的群体情绪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接着,采用与第一部分类似的计算机仿真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该模型的生态效度进行了验证,以探明该模型所刻画的上述规律是否与真实情景相符合。最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并借鉴第一部分研究中的相关结论对影响群体内情绪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的群体心理因素以及情绪诱发事件因素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采用数学建模、计算机模拟仿真以及心理学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研究的生态效度:一方面,采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可以从宏观的群体层面揭示群体情绪传播以及群体内情绪强度变化的动力学规律,弥补已有心理学相关研究中研究中只能基于微观个体视角研究群体情绪传播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采用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方法又可以对已有的建模研究缺乏实证检验的不足给予有益的补充。本研究发现:(1)通过社会网络关系分析法,本研究提出了群体情绪传播的一条路径,即群体情绪在具有相互亲密与信任关系的群体成员间得以传播,且群体成员间的亲密与信任关系越强则群体情绪在相互间传播的可能性越高。(2)本研究将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感染相结合,提出了群体情绪传播过程的“情绪社会分享→情绪感染→情绪再次分享”模型,并通过实证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群体情绪传播是在群体成员间通过上述三个连续过程不断实现的。(3)成员间群体情绪分享与二次分享的意愿、成员受群体情绪感染的程度以及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密集程度与权重大小可以较准确地刻画出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传播者以及未被传播者的人数比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传播者人数比重随时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不传播者人数比重随时间呈递增且增速减慢的变化趋势;未被传播者人数比重随时间递减。(4)群体成员达到特定情绪强度所需的群体认同感水平结合群体情绪传播中传播者与不传播者人数比重,可以较准确地刻画出整个群体所表现出的情绪强度——群体内情绪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群体内情绪强度随时间呈现先增加后递减的变化趋势。(5)情绪诱发事件的效价与群体的内外属性,群体认同感,亲密度与信任度以及引起关注与互动的动机、获得支持与重评的动机、满足归属感的动机影响着群体情绪的传播以及群体内情绪强度的动力学特征。由内群体积极事件与外群体消极事件诱发的群体情绪较之内群体消极事件与外群体积极事件所诱发的群体情绪,其传播的速度更快,波及的范围更广,且达到特定群体内情绪强度的速度更快且最终强度更大。亲密度与信任度、引起关注与互动与获得支持与重评的动机越高时,群体情绪传播的更快,波及的范围越广,达到特定群体内情绪强度的速度越快而且最终强度越大。最后,在内群体积极事件诱发的情绪条件下,群体认同感以及满足归属感的动机越高则群体情绪传播的越快,波及的范围越广,群体达到特定群体内情绪强度的速度越快而且最终强度越大;在内群体积极事件诱发的情绪条件下,群体认同感以及满足归属感的动机越高则群体情绪传播的越慢,波及的范围越小,群体达到特定群体内情绪强度的速度越快而且最终强度越大。(6)在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人数比重与群体内情绪强度大小都随着时间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趋势,但研究发现,在同一群体中,上述二者峰值出现的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群体内情绪强度的分支出现时间较之传播者人数比重的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了。也就是说,群体情绪即使不再传播,但整个群体内的情绪强度并没有同步下降,而是可能仍然处在峰值附近,此时若对群体性事件或群体情绪处置不力或放松警惕极有可能出现群体情绪“死灰复燃”的状况。综上,本研究通过建立两个群体情绪动力学模型,并对这两个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二者可以对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传播与不传播者的人数比重以及群体内情绪强度变化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较为准确地描述。此外,基于上述模型,本研究考察了影响模型的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因素,并进一步明确了影响的方向。本研究的结果必将一方面为群体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精确预测;另一方面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群体性事件中群体情绪的产生和扩散提供重要数据参考,为政府部门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4
引言  14-16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6-44
  1 群体情绪的研究综述  16-23
    1.1 群体情绪的概念  16-19
      1.1.1 群体情绪的基本观点  17
      1.1.2 群体情绪的基本过程  17-19
    1.2 群体情绪的特点  19-21
      1.2.1 群体情绪强度取决于群体认同水平  19-20
      1.2.2 群体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  20
      1.2.3 群体情绪激发与调节群际态度与群际行为  20-21
    1.3 群体情绪的相关研究  21-23
      1.3.1 群际情绪与群际判断  21
      1.3.2 群体情绪与群际幸灾乐祸  21-22
      1.3.3 从短暂性的群体情绪到习惯性的群体情绪:情绪普遍化的过程  22-23
    1.4 对IET的评价  23
  2 情绪社会分享的研究综述  23-29
    2.1 情绪社会分享的概念  23-24
    2.2 情绪社会分享的基本属性  24-25
      2.2.1 情绪社会分享的普遍性  24
      2.2.2 情绪社会分享的传播性  24
      2.2.3 情绪社会分享的时间性  24-25
      2.2.4 情绪社会分享的局限性  25
    2.3 情绪社会分享的影响因素  25-26
      2.3.1 事件的情绪强度  25
      2.3.2 事件的道德属性  25-26
      2.3.3 事件分享对象的反应  26
    2.4 情绪社会分享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26-28
      2.4.1 情绪社会分享的个体功能与作用机制  26-27
      2.4.3 情绪社会分享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机制  27-28
    2.5 情绪社会分享研究的评价  28-29
      2.5.1 拓展情绪社会分享功能的研究视角  28
      2.5.2 深化情绪社会分享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28-29
      2.5.3 关注情绪社会分享发生的人际关系网络环境  29
  3 情绪感染的研究综述  29-36
    3.1 情绪感染的概念  30
    3.2 情绪感染的机制  30-32
      3.2.1 模仿-反馈机制  30-32
    3.3 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  32-33
      3.3.1 个体差异  32
      3.3.2 文化差异性与情绪感染  32-33
    3.5 群体情绪感染  33-34
      3.5.1 群体情绪感染的循环效应  33-34
      3.5.2 群体情绪感染理论的实践效应  34
    3.6 针对已有情绪感染研究的评价  34
    3.7 情绪感染的未来研究  34-36
      3.7.1 个体差异性与情绪感染程度研究  34-35
      3.7.2 群体情绪感染  35-36
      3.7.3 情绪感染的应用  36
  4 群体情绪传播的建模研究综述  36-44
    4.1 谣言传播的研究  37
    4.2 谣言模型研究进展  37-40
      4.2.1 基于微分动力学的谣言传播模型  38
      4.2.2 复杂网络上的谣言传播模型  38-40
    4.3 人际网络关系的信息传播建模  40-43
      4.3.1 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模型:BA模型  41
      4.3.2 加权网络模型  41-42
      4.3.4 加权网络的演化模型  42-43
    4.4 加权网络上的传播行为动力学  43-44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总体设计  44-50
  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5-46
    1.1 研究重点上的问题  45
    1.2 研究方法上的问题  45-46
    1.3 理论发展的上的问题  46
    1.4 研究多角度上的问题  46
  2 本研究试图解决和验证的问题  46-50
    2.1 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的群体情绪传播模型  46
    2.2 考察心理学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时间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6-47
      2.2.1 考察情绪社会分享的影响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6-47
      2.2.2 考察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7
      2.2.3 考察情绪社会再次分享影响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7
      2.2.4 考察群体属性与事件的效价对群体情绪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7
    2.3 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与社会网络的群体情绪强度变化的动力学模型  47-48
    2.4 考察心理因素对群体内情绪强度的时间动力特征的影响  48
    2.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48-50
第三章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建立  50-58
  1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建立  50-52
    1.1 研究目的  50
    1.2 研究假设  50
    1.3 研究方法  50-52
      1.3.1 本研究中待建模型的特点  50
      1.3.2 模型的建立  50-52
    1.4 结果与讨论  52
  2 群体情绪传播的过程与途径的研究  52-58
    2.1 群体情绪传播过程的研究  52-54
      2.1.1 研究目的  52
      2.1.2 研究假设  52-53
      2.1.3 研究方法  53-54
      2.1.4 结果与讨论  54
    2.2 群体情绪传播途径的研究  54-58
      2.2.1 研究目的  54-55
      2.2.2 研究假设  55
      2.2.3 研究方法  55-56
      2.2.4 结果与讨论  56-58
第四章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实证检验  58-65
  1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仿真  58-60
    1.1 研究目的  58
    1.2 研究假设  58
    1.3 研究方法  58
    1.4 结果与讨论  58-60
      1.4.1 仿真结果  58-59
      1.4.2 参数变化对函数图形的影响  59-60
  2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实证检验  60-65
    2.1 研究目的  60
    2.2 研究假设  60
    2.3 研究方法  60-64
      2.3.1 被试  60
      2.3.2 实验材料  60
      2.3.3 研究程序  60-62
      2.3.4 统计分析  62-64
    2.4 结果与讨论  64-65
第五章 群体情绪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  65-84
  1 研究目的  65
    1.1 探索影响群体情绪传播的事件属性因素  65
    1.2 探索群体心理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影响  65
  2 研究假设  65-66
  3 研究方法  66-81
    3.1 被试  66
    3.2 研究材料  66-67
      3.2.1 用于诱发群体情绪的新闻材料  66-67
      3.2.2 群体认同感量表  67
      3.2.3 班级成员间亲密感与信任感调查问卷  67
      3.2.4 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量表  67
      3.2.5 正负性情绪量表  67
    3.3 研究程序  67-69
    3.4 统计分析  69-81
      3.4.1 两支球队的实力评价结果  69
      3.4.2 量表信度检验  69
      3.4.3 情绪唤起的检验  69-70
      3.4.4 事件效价与群体内外属性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影响  70-75
      3.4.5 群体心理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影响  75-77
      3.4.6 对群体成员不传播与不再二次传播群体情绪的原因分析  77-81
  4 结果与讨论  81-84
第六章 群体内情绪强度的时间动力学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84-98
  1 探索群体内情绪强度的时间动力学规律  84-94
    1.1 研究目的  84-85
    1.2 研究假设  85
    1.3 研究方法  85-93
      1.3.1 被试  85-86
      1.3.2 实验材料  86
      1.3.3 研究程序  86-87
      1.3.4 统计分析  87-93
    1.4 结果与讨论  93-94
      1.4.1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  93
      1.4.2 群体属性以及事件效价对产生特定群体情绪强度所需的认同感  93-94
      1.4.3 群体属性以及事件效价对群体内情绪强度的影响  94
      1.4.4 群体内情绪强度的峰值滞后  94
  2 探索群体心理因素对群体内情绪强度动力学规律的影响  94-98
    2.1 研究目的  94
    2.2 研究假设  94-95
    2.3 方法  95-96
    2.4 讨论  96-98
第七章 综合讨论与主要结论  98-111
  1 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建立  99-101
    1.1 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与社会网络的群体情绪传播模型  99-100
    1.2 对群体情绪传播的过程与途径的探索与验证  100-101
  2 群体情绪传播的影响因素  101-103
    2.1 事件效价与内外群体属性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特征影响  101-102
    2.2 心理变量对群体情绪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102-103
  3 群体内情绪强度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对模型的检验  103
    3.1 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内情绪强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03
    3.2 对所建立的群体情绪强度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103
  4 群体内情绪强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因素  103-104
    4.1 事件效价与内外群体属性对群体内情绪强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103-104
    4.2 心理变量对群体内情绪情绪强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104
  5 对两个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综合讨论  104-108
    5.1 本研究所建立的两个模型的意义  104-105
    5.2 心理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及强度动力学特征影响效果的统一解释  105-106
    5.3 对群体情绪传播及强度扩散进行有效预测、干预与控制的建议  106-107
    5.4 群体内情绪强度衰减的滞后效应对群体情绪、群体性事件预警与干预的启示  107-108
  6 研究创新之处  108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108-109
  8 主要研究结论  109-111
附录  111-133
参考文献  133-139
致谢  139

相似论文

  1.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2. 农村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治理对策研究,D631.4
  3.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4. 《瞭望》与《南风窗》群体性事件报道策略比较研究,G212.2
  5. 政府和谐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博弈分析,D630
  6. 群体性事件中的羊群行为研究,D630
  7. 大连市G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研究,D631.4
  8.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G206
  9.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规制,D631.4
  10.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11. “十二五”期间能源供需平衡分析及对策研究,F426.2
  12. 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631.4
  1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定位,D631.4
  14. 群体性事件与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化问题研究,D631.4
  15. 甘肃省征地拆迁类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研究,F301
  16. 城市公共安全的系统动力学研究,X913
  1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藏文web链接结构研究,TP393.09
  18. 关于涉农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D920.0
  19. 水生态承载力政策设计与政策效率的系统仿真,X171
  20.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轿车平顺性分析与改进,U461.4
  21. 江西省软件外包产业分析,F426.67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 情绪与情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