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伦理视域下的志愿服务精神

作 者: 孔扬
导 师: 杜振吉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伦理学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精神 伦理价值
分类号: B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在全国蓬勃兴起。志愿服务精神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志愿服务精神可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营造和谐、关爱、互助的社会环境,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制度缺陷。许多人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研究也多集中在行为方法和社会经济价值等方面。志愿服务精神的产生与历史上的慈善救济和公益行为既有紧密的关联又有着本质的区分,当今社会的志愿服务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伦理关系等多方面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当今社会一些道德冷漠事件的出现,我们又重新把关注目光转移到这种精神所包含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意蕴上来。当今社会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主要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是一种道德的实践活动,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中一种高尚的德性品质;友爱、互助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原则;人类和谐发展、社会团结进步是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目的。志愿服务精神营造了崇善博爱的道德氛围,提供了一种实践参与、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形成了维护自身道德价值和道德尊严的权利意识。另外志愿服务精神还培育了责任、友爱等优良道德品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公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去担当更多的公益责任。志愿服务强化了公众个体道德的自律性,提升了其道德主动性。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丰富的伦理内涵,需要不断提炼和总结,使它充分转化为优良的道德建设资源,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进行研究。从理论学科的角度系统的整理了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蕴涵和价值诉求,对志愿服务发展提出了道德理论要求和指出了实践意义。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界定了志愿服务精神的概念,表现出志愿性、无偿性、社会性的特征,理论核心和体现的利他主义的道德价值观。第二章梳理了志愿服务精神在我国兴起和发展的思想渊源。包括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博爱思想、宗教慈善、人道主义精神,还包括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资源——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学说、佛教的慈悲思想和道教的德善观念。第三章对志愿服务精神从道德动机、责任意识和道德价值等层次做了伦理解析。第四章分析了志愿服务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引言  7
一、 志愿服务精神概述  7-12
  (一) 基本概念及特征  7-10
    1. 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精神  7-9
    2. 志愿服务精神的特征  9-10
  (二) 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与价值  10-12
    1. 为己与利他的中道  10-11
    2. 高尚的德性境界  11-12
    3. 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价值  12
二、 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解析  12-20
  (一) 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  12-14
  (二) 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意蕴  14-16
    1. 志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  14-15
    2. 志愿主体互助行为的社会性  15-16
  (三) 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价值诉求  16-20
    1. 爱与被爱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前提  16-17
    2. 互尊互助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原则  17-18
    3. 追求幸福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目的  18-19
    4. 人类和谐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目标  19-20
三、 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论渊源  20-26
  (一) 西方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  20-21
    1. 西方宗教博爱精神  20-21
    2. 人道主义精神  21
  (二) 我国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  21-25
    1. 儒家的仁者爱人理论  22-23
    2. 墨家的兼爱非攻学说  23
    3. 道教的积德行善观念  23-24
    4. 佛教的慈悲为怀思想  24-25
  (三) 志愿服务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  25-26
    1. “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  25
    2. “为人民服务”与雷锋精神  25-26
    3. 和谐社会的要求  26
四、 志愿服务精神的当代价值  26-32
  (一) 有利于公民社会构建  26-27
  (二) 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27-28
  (三) 有效的道德实践方式  28-29
  (四) 有利于社会和谐及社会安定  29-30
  (五) 有利于社会经济价值的创造  30-31
  (六) 有利于公民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提升  31-32
结语  32-33
参考文献  33-35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5-36
致谢  36

相似论文

  1. 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的伦理分析,F014.5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研究,G647
  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D632.9
  4. 志愿服务若干法律问题探析,D922.182.1
  5. 蒋子丹小说荒诞叙述中的主题意蕴研究,I207.42
  6. 跨国公司伦理价值观变化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研究,B82-053
  7. 对构建上海市社区特奥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研究,G812.13
  8. 青年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研究,D432.6
  9. 广州市志愿服务失灵的治理对策研究,D632.9
  10.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G649.2
  11. 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论的伦理审视,B82-02
  12. 大型活动中志愿服务的发展研究,C916
  13. 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效能分析,G641
  14. 关于赛会志愿者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究,G811.2
  15. 安乐死的伦理价值研究,D669
  16.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德育功能与对策研究,D632.9
  17. 我国志愿者社会认同状况研究,D632.9
  18. 上海城市社区“志愿失灵”研究,C912.8
  19.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研究,G641
  20. 高校辅导员进取心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G641
  21. 中国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模式研究,G81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