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主与建国—中国中间路线研究(1927-1949)

作 者: 陈任远
导 师: 陈先初
学 校: 湖南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中间路线 民主 自由 建国 现代化
分类号: K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间路线是一条在回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上相对于国共路线而言的改良型路线,虽然说它以此旗号正式出现在抗战胜利前后的中国政治舞台上,但事实上它自20年代末国共相争开始就出没于国共路线的夹缝之中,并且随着时势的改变而日趋凸显。是以本文以国共之争为背景,以民主建国为主线,以中间派人士的言行为依据,运用历史学与政治学方法,对其发展脉络、相应特征、基本精神、具体主张进行比较详细的阐释和分析,并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做出应有的评述。同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说明以民主建国为主旨的中间路线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对其推崇者——中间派人士的探索精神与爱国情怀予以充分地肯定。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一方面对选题的缘起与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另一方面对当前有关中间路线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简扼的梳理和陈述;此外,在概念上对中间路线与中间派人士进行厘定的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也做了相应的介绍。第二部分即第二章,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士人在回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拷问上不成功的事实,以及国共因之而出现相争的局面,从而在这样一种时势的风云际会中,中间路线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而如此的出场背景,无疑既为中间路线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足够的生态空间,也为其日后淡出历史舞台提供了合理性依据。第三部分即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对中间路线本身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剖析。其一,以时间为经线,对中间路线的发展脉络进行详细地梳理,同时对其在不同时段所呈出来的基本特色进行分析和论证;其二,从中间路线的历史传承、根本性质、使用手段、存在背景与表现形式等五个层面对其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说明中间路线不仅是一条相对于国共路线而言的政治路线,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特质;其三,在对中间路线中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进行分析和论证的同时,还对其跟中间路线相结合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探讨,此外,也对中间路线所包含的国家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村治主义等思想进行了论述,旨在说明中间路线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其四,一方面以民主和建国为基点来论证中间路线的基本政治目标,另一方面以民主与自由为视角来探讨中间路线的基本政治理念,从而在根本上达到凸显其政治主张的目的。其五,为彰显中间路线的党派立场,一则分析其与国共路线的同异,突出彼此间除却救亡这一共同的政治目标之外,在指导思想、政治手段以及党政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二则通过对中间派人士在处理跟国共关系时所扮演的矛盾角色的分析与论证,从而表明实践中的中间派人士在其路线的导引下,既充当起国民党的诤臣和诤友,也充当起共产党的对手与盟友;三则站在中间路线与国共路线的角度,对中间派人士在国共之间扮演矛盾角色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突出相互间的差异。第四部分,即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是讲中间派人士围绕现代化问题,在社会改造、文化与经济发展诸方面提出一系列的观点和主张,进一步使中间路线具体化。就社会改造而言,主要以作为中间派人士重要组成部分——乡建派人士改造乡村为对象,一则对其对其改造乡村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梳理,二则对其在发展乡村经济、教育和医药卫生以及重建社会秩序方面的实践进行举证,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中间路线为了救亡与建国的需要,并非只在意于政治的改良,也在关注着社会的改造。就现代化而言,在肯定中间路线必须对文化与经济现代化问题作出回应基础上,一方面对中间派人士在传统现代化问题上出现分歧的表现与原因进行评述,另一方面对其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重心的确认上所形成的主要观点及其原因进行论述。第五部分即结语,其一,从政治生态恶化的角度来论述中间路线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同时也对第一章中间路线的出场做出呼应;其二,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论证民盟十足道地的共和国方案所具有的超越性和空想性,从而借以彰显中间路线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9-12
第1章 绪论  12-26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2-18
  1.2 学术研究状况  18-21
  1.3 概念的厘定  21-24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24-25
  1.5 创新点与不足  25-26
第2章 中间路线产生的原因  26-51
  2.1 中国向何处去  26-40
    2.1.1 器物上的更新  26-28
    2.1.2 体制内的改良  28-31
    2.1.3 体制外的革命  31-34
    2.1.4 思想上的革新  34-40
  2.2 国共之争与中间路线的出场  40-51
    2.2.1 国共之争  40-47
    2.2.2 中间路线的出场  47-51
第3章 中间路线的发展脉络与特征  51-75
  3.1 发展脉络  51-65
    3.1.1 淡入期  51-53
    3.1.2 整合期  53-56
    3.1.3 凸显期  56-59
    3.1.4 淡出期  59-65
  3.2 基本特征  65-75
    3.2.1 渊源上含有历史的传承性  65-66
    3.2.2 性质上带有明显的改良性  66-67
    3.2.3 背景上烙有强烈的时空性  67-69
    3.2.4 内容上具有调适与抗争并存的特性  69-72
    3.2.5 效能上具有浓厚的工具性  72-75
第4章 中间路线的理论基础  75-96
  4.1 何谓自由主义  75-85
    4.1.1 一个众说纷纭的命题  75-80
    4.1.2 中国自由主义的特色  80-85
  4.2 中间路线与自由主义的结合  85-90
    4.2.1 清季以来改良路线的历史基因  85-88
    4.2.2 现实的需要  88-90
  4.3 其他的几种主义  90-96
    4.3.1 国家主义  90-92
    4.3.2 国家社会主义  92-93
    4.3.3 村治主义  93-96
第5章 中间路线的政治目标与基本理念  96-120
  5.1 救亡与建国  96-110
    5.1.1 挽救民族的危亡  96-103
    5.1.2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103-110
  5.2 民主与自由  110-120
    5.2.1 积极宣传民主自由观念  110-113
    5.2.2 肯定民主自由权利  113-114
    5.2.3 落实民主自由制度  114-116
    5.2.4 民主自由成为基本政治理念的原因  116-120
第6章 中间路线的党派立场  120-169
  6.1 中间路线与国共路线的同异  120-131
    6.1.1 何谓国共路线  120-122
    6.1.2 救亡——共同的政治目的  122-123
    6.1.3 难以逾越的鸿沟  123-131
  6.2 是诤臣亦是诤友  131-150
    6.2.1 批评者  131-139
    6.2.2 建议者  139-147
    6.2.3 拥护者  147-150
  6.3 是对手更是盟友  150-160
    6.3.1 反对者  150-156
    6.3.2 同盟者  156-160
  6.4 矛盾角色的背后  160-169
    6.4.1 中间路线使其成为必要  161-165
    6.4.2 国共两党的路线使其成为可能  165-169
第7章 中间路线与社会改造——以乡村建设为例  169-191
  7.1 改造的原因  169-174
    7.1.1 中国乡村的凋敝与混乱  169-172
    7.1.2 强烈的社会政治关怀  172-174
  7.2 改造旧乡村  174-191
    7.2.1 重建乡村秩序  174-176
    7.2.2 发展乡村经济  176-179
    7.2.3 革除积弊陋习,注重医药卫生  179-182
    7.2.4 兴办乡村教育  182-187
    7.2.5 推车上山的事业  187-191
第8章 中间路线与现代化的探求  191-225
  8.1 传统的现代化  191-213
    8.1.1 传统现代化的原因  192-196
    8.1.2 两种不同的西化路向  196-209
    8.1.3 一个铜板的两面  209-213
  8.2 经济现代化建设重心的确认  213-225
    8.2.1 确认经济现代化建设重心的原因  213-216
    8.2.2 三种不同的主张  216-221
    8.2.3 并非根本的分歧  221-225
结语  225-235
参考文献  235-247
致谢  247-248
录附  248

相似论文

  1. 羟基化锌催化臭氧化去除水中2-MIB的研究,X703
  2. 基于μ综合的二自由度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TP273
  3. 电动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特性分析与控制,TP242.2
  4.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5. 基于导师临床经验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研究,R277.5
  6.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7. 广东从化参与式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422.6
  8. 测量微波材料介电常数的新方法研究,O441.6
  9.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11. 民主法治视域下网络监督问题研究,D630.9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13. 社会学视角下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D267
  14. 布克金生态政治学思想研究,D09
  15. 民进党民粹式政治动员研究,D675.8
  16. 民主化视阈下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D422.6
  17.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8.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9.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819
  20.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21. “综合社会契约论”研究,B82-0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