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自我建构的影像民族志-跨世纪中国电影的叙事与符号研究(1990-2010)

作 者: 庄诒晶
导 师: 徐岱; 胡志毅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民族志 媒介符号 日常叙事 人类学诗学
分类号: J9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处于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电影一直处于“探寻与困惑”、“战略与发展”两种状态之中,这直接导致了21世纪前后十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跨世纪转型期。本文针对期间二十年的中国电影之流变作出诗学研究——第一阶段是1990至2001年的“镜像阶段”,第二阶段则是2002至2010年的“自我建构”时期,分为上下编论证这转型期中国电影的总体状况。在电影诗学的考察上,本文以文学理论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将论述分为“媒介符号研究”与“日常叙事研究”两个部分;在贯串上下二编的方法论上,本文则从人类学诗学的观察视角,深入到中国社会、历史、日常的动态文化以勘察转型期中国大众电影的国族文化之塑造如何书写(展现与遮蔽)自我民族志,并导致了现代化中国视觉文化生产的现象学——一种随着“自我影像”而发生的“故事的消失”上编主要以媒介批评为切入点,将中国当代电影置于全球化的电影符号语境,勘察转型期的中国电影所构建的视觉技术化新符号系统如何展现这时期的社会变迁与“中国性”问题。21世纪的视觉文化生产摆脱了《黄土地》时期的物质限制,技术化的文化生产与国家经济体系的完善化形成强大的视觉性媒介话语权力,共同塑造转型期中国的国族身份与文化。在这个媒介环境的结构变化过程中,对于国族文化的转译与展现、传播与接受,不仅建构了这时期突出的新型文化符号系统,同时也深化了转型期中国的精英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博弈与交融的现象。下编则是从电影叙事的诗学批评视角,追问从质疑权威叙事到重构叙事权力的诗学流变,并提出转型期中国电影的审美日常生活化,以及视觉技术媒介所自我展现的民族志的日常审美化之双向融合趋向。上编对媒介符号的语境研究主要是作为下篇对电影内部研究的铺垫,亦即,这时期的中国电影是传统诗学根基与视觉性媒介的相遇之后发生碰撞的场所,转型期的符号意象生产深化了“符号—叙事”的认识论问题;因此,本文追问的是,我们如何从这个被展现——同时也被遮蔽的——经验知识以及虚无化叙事结构中获得对国族自我意识的认知、认同与自我迷恋,则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研究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电影的符号学与叙事学之重新思考,提出的基本关注点是一种诗学意义上的人类生存思考。本文认为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电影,其视觉技术化的大众文化生产业已迅疾地升级为一种无形的、取消故事叙述的“文化暴力”,此“丝绒般”的庞然大物不仅仅笼罩着围观的群众,同时也给以文字符号塑造国族文化的传统精英阶级创造了“经济—价值”的舞台。换言之,转型期的中国大众电影取消了对人类生存故事的叙述方式,叙事的虚无化取消了人类自我认知的可能性,而走向一种以视觉技术化为出发点、追逐“中国梦”、自我建构的影像民族志书写。最后,本文针对此转型期的媒介符号建构与电影叙事结构的发展主流趋势,提出一种电影诗学与自我民族志之间的对话性多声道书写的可能性,以作为对中国电影的展望。

全文目录


致谢  5-8
内容摘要  8-10
Abstract  10-15
绪论  15-34
  一、中国电影世纪转型的诗学流变  15-20
  二、中国电影的民族志研究与现状  20-26
  三、人类学诗学的符号一叙事反思  26-34
上编 媒介符号研究  34-109
  第一章 中国电影的媒介环境与文化符号  35-58
    第一节 中国电影的媒介符号  35-42
      1. “媒介”认识论的基本概念  35-37
      2. 从媒介到符号的文化传播  37-39
      3. 转型期与“媒介符号”的变革  39-42
    第二节 视觉性国族文化符号  42-47
      1. 现代转型的国族符号传播  42-44
      2. 国族形象的“影像性”传播  44-45
      3. 国族形象的“景观性”传播  45-47
    第三节 媒介符号的权力结构  47-58
      1. 媒介符号的“技术性”  47-50
      2. 媒介符号的“显现性”  50-54
      3. 媒介符号的“神话性”  54-58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电影的媒介环境结构  58-86
    第一节 电影类型与结构的嬗变  58-66
      1. 现代艺术的视觉启蒙  58-62
      2. 中国性的家国寓言  62-64
      3. 主旋律的文化导向  64-66
    第二节 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变化  66-75
      1. 人工复制符号的诱惑消费  67-70
      2. 消费国族性的媒介人  70-72
      3. 精英或大众的自我臣属  72-75
    第三节 国族性书写与文化变迁  75-86
      1. 后冷战西方的“中国阐释”  76-78
      2. 跨国想象与“经济—价值”文本  78-80
      3. “放眼天下”的国族强者想象  80-86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电影的文化符号建构  86-109
    第一节 新英雄主义与泛神圣性  86-98
      1. 好莱坞模式的英雄神话  87-93
      2. 个人神话中的集体想象  93-98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与泛人性论  98-109
      1. 时尚的历史主义注脚  99-103
      2. 大爱无疆的“后”新历史主义  103-109
下编 日常叙事研究  109-168
  第四章 娱乐与启蒙交汇的日常体验  111-141
    第一节 群众秩序与“劳作想象”  112-124
      1. 贺岁消费激情与口腔快感  113-115
      2. 城市空间与“文化营销”媒介人  115-119
      3. 集体劳作的乌托邦幻象  119-124
    第二节 世俗神话与“圣杯情结”  124-141
      1. 寻找双重认可的“权威”  125-129
      2. 超现实想象的自我碎片化  129-132
      3. 世俗的神话与集体性狂热  132-141
  第五章 现世与社会失序的日常表现  141-168
    第一节 滑稽模仿与再生的狂欢  142-151
      1. “疯狂”的追逐与发展空间  142-144
      2. “反叛”到“归根”的碎片化  144-147
      3. “大笑”的拟象与仿真  147-151
    第二节 边缘化的民族飞地想象  151-158
      1. “弱者”想象与家国乡愁  151-154
      2. “他者”的家国本土化策略  154-158
    第三节 文化毁灭的坚膜与批评  158-168
      1. 贾樟柯:现实关系与真实的幻灭  158-161
      2. 《盲山》与《盲井》:缄默的故事  161-164
      3. 娄烨:叙事中反叛的主体性  164-168
余论 故事·叙述·寓言  168-183
  第六章 结语:作为人类学诗学的电影  170-183
    一、文化人类学的故事书写  170-174
    二、民族志诗学的内在感知  174-178
    三、国族故事叙述的对话性  178-183
参考文献  183-194
作者简历  194

相似论文

  1. 回归旧路抑或继续求索—由张艺谋电影文本改编之路浅析第五代电影创作之走向,J905
  2. 中国《玛纳斯》诗学研究,I207.9
  3. 日常与传奇,I207.42
  4. 农村小学教师与家长的交往,G626
  5.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992
  6. 互联网环境下的民族认同,G206
  7. 媒介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生活,G206
  8. 民族志意义上的课堂观察研究,K28-4
  9. 1990年代以来丹麦电影的国际化策略,J905
  10. 论王安忆小说中主体性立场的转变,I207.42
  11. 逆风起飞的雏雁,D632.9
  12. 梅斯曼与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民族志方法,G40-059.3
  13. 从小说艺术到电影世界的转换,J905
  14. 民族的表征庄学本摄影与三十年代西部民族形象,J405
  15. 希拉里演讲中的多重身份:体裁混合的多视角模式研究,H311.9
  16. 沙村的媒介:“扁平化”村庄中的信息立体传播,G206
  17.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人类学向度,I06
  18. 狂欢之后的回归,J905
  19. 布朗族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J608
  20.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与意蕴,J905
  21. 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G40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