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永嘉杂剧”遗音研究-以《九宫大成》留载宋代“永嘉杂剧”38支曲牌为例

作 者: 宋艳艳
导 师: 郑祖襄
学 校: 杭州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永嘉杂剧 昆曲 《九宫大成》 曲牌 遗音研究
分类号: J8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宋代“永嘉杂剧”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是流浪到温州的路岐人所演的杂剧与当地的里巷歌谣、村坊小曲相结合的产物。“永嘉杂剧”以它“简练、质朴”的风格吸引着当地人民,曾广为流传;但由于时代久远、文献匮乏等方面的原因,关于“永嘉杂剧”的产生年代、音乐形态等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深入研究。为此,本文试通过对《九宫大成》中所收录的38支“永嘉杂剧”曲牌的音乐形态分析,管窥宋代“永嘉杂剧”和“永嘉杂剧”的音乐。本论文从“永嘉杂剧”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永嘉杂剧”遗音研究现状,《九宫大成》中留载“永嘉杂剧”曲牌的遗音,“永嘉杂剧”遗音分析等四个方面讨论了“永嘉杂剧”的音乐,了解到“永嘉杂剧”约产生于南宋宋光宗绍熙(1190—1194)之前,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永嘉杂剧”—元代“南戏”—明清“传奇”;其遗音以昆曲“曲牌”的形式被直接保存在《九宫大成》中,共计38支。因此,通过对这些遗音曲牌的分析认为“永嘉杂剧”音乐具有明·徐渭所说的“不叶宫调亦罕节奏顺口可歌”等特征。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6
Abstract  6-9
插图和附表清单  9-12
引言  12-14
1 “永嘉杂剧”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14-20
  1.1 永嘉杂剧的产生  14-16
    1.1.1 产生时间  14-15
    1.1.2 产生地点  15-16
    1.1.3 传播情形  16
  1.2 元代以后南戏的发展  16-20
    1.2.1 元代南戏的发展  16-17
    1.2.2 元代南戏的存佚情况  17-18
    1.2.3 明代及以后南戏的发展  18-20
2 “永嘉杂剧”遗音研究现状与本论文研究  20-24
  2.1 “永嘉杂剧”遗音研究现状  20-22
    2.1.1 昆曲中的“永嘉杂剧”遗音研究  20
    2.1.2 福建莆仙戏中的“永嘉杂剧”遗音研究  20-22
    2.1.3 泉州梨园戏中的“永嘉杂剧”遗音研究  22
  2.2 本论文研究的“永嘉杂剧”遗音  22-24
3 《九宫大成》留载“永嘉杂剧”曲牌遗音的情况  24-40
  3.1 《张协状元》三曲牌  24-26
  3.2 《王焕》七曲牌  26-28
  3.3 《陈巡检梅岭失妻》十八曲牌  28-35
  3.4 《王魁》四曲牌  35-36
  3.5 《分镜记》六曲牌  36-40
4 遗音分析  40-78
  4.1 《张协状元》三曲牌  40-44
    4.1.1 戏目考证  40-41
    4.1.2 基本音乐形态(音阶、调式、节拍节奏、句式结构)  41-42
    4.1.3 曲牌个例分析  42-44
  4.2 《王焕》七曲牌  44-53
    4.2.1 戏目考证  44-45
    4.2.2 基本音乐形态(音阶、调式、节拍节奏、句式结构)  45-47
    4.2.3 曲牌个例分析  47-53
  4.3 《梅岭记》十八曲牌  53-66
    4.3.1 戏目考证  53-54
    4.3.2 基本音乐形态(音阶、调式、节拍节奏、句式结构)  54-58
    4.3.3 曲牌个例分析  58-66
  4.4 《王魁》四曲牌  66-72
    4.4.1 戏目考证  66-67
    4.4.2 基本音乐形态(音阶、调式、节拍节奏、句式结构)  67-68
    4.4.3 曲牌个例分析  68-72
  4.5 《分镜记》六曲牌  72-78
    4.5.1 戏目考证  72-73
    4.5.2 基本音乐形态(音阶、调式、节拍节奏、句式结构)  73-74
    4.5.3 曲牌个例分析  74-78
5 结论  78-86
  5.1 调名与调高  78-79
  5.2 音阶  79-81
  5.3 调式  81-82
  5.4 节奏  82-83
  5.5 结构特点  83-86
参考文献  86-91
作者简历  91

相似论文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家和民间社会的关系探究-以苏州昆曲保护为例,J825
  2. 扬州盐商七大内班研究,J809.2
  3. 山东茂腔戏曲音乐发展研究,J825
  4. 中国原生态文化在昆曲《长生殿》英译本中的移植,I046
  5. 秦腔两种不同色彩旋律及曲牌、曲式的分析,J825
  6. 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对传统昆曲的革新与发展,J825
  7. 昆曲“游园惊梦”在同名小说中的多重象征含义,I207.42
  8. 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J609.2
  9. 河西宝卷的调查研究,I207.7
  10. 明代昆曲文本与刊刻研究,I207.3
  11. 留一曲情深不绝绕梁音,J215
  12. 唯物辩证法视阈下的昆曲文化传承研究,J826
  13. 浅析陕北大唢呐的音乐及演奏特点,J607
  14.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杨宪益和戴乃迭《长生殿》英译本,I046
  15. 词调“又一体”结构研究,I207.23
  16. 明清俗曲理论与音乐形态研究,I206.2
  17. “同光十三绝”研究,J821
  18. 当代昆曲传播的媒介图景研究,J825
  19. 叶堂与《纳书楹曲谱》探究,J609.2
  20. 戏海沉浮话老调,J825
  21. 眉户音乐特色研究,J825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中国戏剧艺术 > 地方剧艺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