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

作 者: 王炼红
导 师: 邓可斌
学 校: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关键词: 突发性聋 中西医结合 临床研究
分类号: R764.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综合疗法)对突发性聋的治疗作用,并与基础治疗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分别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基础治疗组不同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图型,有或无伴发疾病,伴或不伴眩晕、耳鸣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确诊为SSHL并住院治疗的116例患者,其中基础治疗组(基础组)3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综合组)86例。基础组给予舒血宁、能量合剂、长春西汀静脉滴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肌内注射,纯氧吸入,地塞米松鼓室灌注;综合组除上述治疗外,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舌、脉表现,参照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分为6种证型进行辨证施治,加用中药、针灸及电针、中医耳部保健等治疗。基础组和综合组均以两周为一疗程,所有患者均在两周疗程结束时复查纯音测听,伴耳鸣者加做耳鸣检查。疗效评价采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疗效标准,比较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对两组不同病程、听力损失图型、听力损失程度,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伴发疾病,伴或不伴眩晕、耳鸣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突发性聋的治疗中,综合治疗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基础治疗,综合组与基础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或综合组经治疗后,<7 d组、7~14 d组、>14 d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逐渐下降。<7 d组及7~14 d组中,综合组与基础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综合组,<7 d组与7~14 d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d组与>14 d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中,<7 d组与7~14 d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 d组与>14 d组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或综合组经治疗后,轻度聋的总有效率均达100%,从轻度聋、中度聋、重度聋至极度聋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逐渐下降。轻度聋、中度聋中,综合组与基础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综合组,轻度聋与中度聋、中度聋与重度聋、重度聋与极重度聋比较,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中,轻度聋与中度聋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聋与极重度聋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或综合组中,低频下降型、中频下降型总有效率均为100%。从中频下降型、平坦型、高频下降型至全聋型总有效率逐渐下降;两组痊愈率,从低频下降型、中频下降型、平坦型、高频下降型至全聋型逐渐下降。对平坦型、高频下降型两种听力损失类型,综合组与基础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综合组,低频下降型与中频下降型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频下降型与平坦型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坦型与高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与全聋型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中,中频下降型与平坦型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坦型与高频下降型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伴发疾病者,综合组与基础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伴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者,综合组与基础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基础组。综合组中,无伴发疾病者与伴高血脂者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伴发疾病者与伴糖尿病者、无伴发疾病者与伴高血压者、无伴发疾病者与伴高血脂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中,无伴发疾病者与伴糖尿病者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伴眩晕患者,综合组与基础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伴有眩晕者,综合组与基础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基础组。综合组中,不伴眩晕者与伴有眩晕者二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中,不伴眩晕者与伴有眩晕者二组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伴耳鸣患者,综合组与基础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伴有耳鸣者,综合组与基础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中,不伴耳鸣者与伴有耳鸣者二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突发性聋,综合治疗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的疗效。初诊时间越早疗效越好,采用基础或综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聋,在7天内就诊者的疗效均优于在7~14天就诊者;在14天内就诊的突发性聋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基础治疗。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聋,听力损失越轻疗效越好:轻度聋明显优于中度聋,中度聋明显优于重度聋,重度聋明显优于极重度聋;对轻度聋、中度聋两种听力损失程度,综合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基础治疗。在突发性聋的治疗中,低频下降型与中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平坦型其次,高频下降型较差,全聋型最差;对听力损失图型为平坦型、高频下降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基础治疗。伴发疾病明显影响预后,综合治疗突发性聋,对无伴发疾病者疗效较好。眩晕影响预后,综合治疗对不伴眩晕者疗效较好。耳鸣影响预后,综合治疗对不伴耳鸣者疗效较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突发性聋有明显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8
ABSTRACT  8-14
缩略词表  14-15
前言  15-17
临床研究  17-24
  1 临床资料  17-21
    1.1 一般资料  17-19
    1.2 诊断标准  19-20
    1.3 纳入标准  20
    1.4 排除标准  20-21
  2 方法  21-24
    2.1 治疗方法  21-22
    2.2 疗程  22
    2.3 疗效标准  22-23
    2.4 统计方法  23-24
结果  24-32
  1 综合组与基础组总体疗效比较  24
  2 两组病例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24-25
  3 两组病例听力损失程度与疗效关系  25-26
  4 两组病例听力损失图型与疗效关系  26-28
  5 两组病例有无伴发疾病与疗效关系  28-29
  6 两组病例有无眩晕与疗效关系  29-30
  7 两组病例有无耳鸣与疗效关系  30-32
讨论  32-39
  1 中医对突发性聋的认识  32-33
  2 中医中药治疗突发性聋的现代机理研究  33-35
    2.1 中药治疗的现代机理研究  33-34
    2.2 针灸治疗的现代机理研究  34-35
  3 文献对突发性聋中医证型与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图型相关性探讨  35-36
  4 激素在突发性聋的应用  36
  5 鼓室灌注治疗突发性聋的探讨  36-37
  6 文献关于突发性聋预后影响因素的探讨  37-39
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5
附录 综述  45-69
  参考文献  62-69
致谢  69-70

相似论文

  1. “便秘Ⅰ号”治疗血液透析并发脾肾两亏、湿浊内蕴型便秘的临床研究,R259
  2. 止痛促愈膏治疗新鲜肛裂的临床研究,R657.1
  3. 陈淑长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的临床研究,R249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544.1
  5. 极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R683
  6. 周耀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及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外感挟滞型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7. 张淑文教授学术思想及59例中西医结合诊治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R249.2
  8. 王焕禄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宣痹通络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259
  9. 消瘤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R737.33
  10. 保留股骨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研究,R687.4
  11. 解氏肺癌2号方对肺癌伴恶性胸水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R734.2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R743.3
  13. 中医药在咽喉反流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R259
  14.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R743.3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R774.6
  16. 热碘油TACE联合乙酸消融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R735.7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癌放疗后膀胱炎和直肠炎的临床研究,R737.33
  18. 50例原发性肝癌死亡病例临床分析,R735.7
  19. 40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总结,R733.71
  20. 以恢复骨折断端轴线理念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的临床研究,R726.8
  21. 远方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经验总结,R692.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耳鼻咽喉科学 > 耳科学、耳疾病 > 耳神经系疾病 > 耳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