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定向培育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研究

作 者: 朱祥芬
导 师: 闵东红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小麦 幼胚离体培养 花药培养 小孢子离体培养 愈伤组织 胚状体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麦是我国居民主要的口粮作物。传统的小麦育种方法周期较长,育种效率低,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已成为目前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客观要求。本研究以具有抗旱相关基因(TaEBP/DREB)的转基因小麦种质为供体,以黄淮麦区金禾9123等10个当地主栽小麦品种(系)为轮回受体,在温室加代条件下,通过每轮回交杂种的幼胚培养、花药及小孢子离体培养、分子检测等生物技术手段,经杂交、连续回交,快速定向培育转基因小麦新品系新种质;对影响转基因小麦幼胚直接成苗、花药/小孢子培养力的因子基本培养基、固化剂、低温预处理时间、生长素种类与浓度、以及小麦基因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与幼胚萌发、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有关的因子,优化了小麦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取得如下结果:1.初步建立了快速定向培育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的体系,该体系由幼胚离体培养直接成苗、绿体春化、温室加代和分子跟踪检测四大技术组成;同时,培养基成份、生长素的种类和浓度对小麦幼胚的萌发率和生长势均有影响,在附加0.5mg/L NAA和0.1mg/L 6-BA的MO培养基中培养的幼胚萌发率和生长势较好。2.优化了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组织培养体系,基本培养基、固化剂、低温预处理时间、生长素的种类和浓度等因子对小麦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均有影响。在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IMI基本培养基,以琼脂糖为固化剂,在接种前将小麦幼穗在4℃低温预处理4d,可提高花药愈伤组织发生率,且有花药直接成苗现象;在附加激素组合1.0mg/L(2,4-D)+0.5(KT)和0.1mg/L多效唑的CHB培养基中的诱导率较高;以18个小麦基因型为材料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均能获得愈伤组织,但基因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诱导率在0.45-56.41%之间。在分化过程中,IMR培养基是较好的分化培养基,植株分化率达63.64%。3.小麦小孢子离体培养显示:分离纯化的小孢子在诱导培养基中培养18d后形成球形胚,培养24d后形成梨形胚,培养35d后形成1mm大小的胚状体;接种前将小麦幼穗在4℃低温预处理,预处理4d的比预处理7d的小麦幼穗产生更多的胚状体;胚状体的诱导培养基以IMI液体培养基较好。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0
  1.1 转基因育种的相关研究  11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及意义  11-12
  1.3 植物组织培养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2-17
    1.3.1 幼胚离体培养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2
    1.3.2 幼胚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12-13
    1.3.3 花药培养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3-14
    1.3.4 小孢子培养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4
    1.3.5 小麦花药、小孢子培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4-17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19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9-20
第二章 转基因小麦快速定向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  20-26
  2.1 材料与方法  20-21
    2.1.1 材料  20
    2.1.2 方法  20-21
  2.2 结果与分析  21-24
    2.2.1 培养基对幼胚离体培养直接成苗的影响  21-22
    2.2.2 温室快速定向育种技术体系  22-23
    2.2.3 转基因小麦快速定向育种技术体系  23-24
  2.3 讨论  24-26
    2.3.1 利用温室加代缩短小麦生育周期  24
    2.3.2 幼胚离体培养技术  24-25
    2.3.3 春化作用促进小麦成穗  25
    2.3.4 快速定向育种体系  25-26
第三章 影响转基因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因素的研究  26-34
  3.1 材料与方法  26-27
    3.1.1 材料  26
    3.1.2 方法  26-27
  3.2 结果与分析  27-32
    3.2.1 培养基对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  27-28
    3.2.2 固化剂对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  28-29
    3.2.3 低温预处理时间对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  29
    3.2.4 激素组合对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  29-30
    3.2.5 基因型对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  30-31
    3.2.6 培养基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31-32
    3.2.7 绿苗越夏、移栽和加倍  32
  3.3 讨论  32-34
    3.3.1 小麦花药培养诱导培养基水分含量控制  32-33
    3.3.2 低温预处理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33
    3.3.3 小麦花药一步成苗技术  33-34
第四章 转基因小麦小孢子离体培养研究  34-38
  4.1 材料与方法  34-35
    4.1.1 材料  34
    4.1.2 培养基的制备  34
    4.1.3 材料的采集与低温预处理  34
    4.1.4 材料的消毒及甘露醇处理  34
    4.1.5 小孢子的分离与纯化  34-35
    4.1.6 小孢子的培养养及胚苗移栽  35
  4.2 结果与分析  35-36
    4.2.1 低温预处理对小孢子形态变化的影响  35
    4.2.2 低温预处理时间对小孢子培养力的影响  35-36
    4.2.3 培养基及培养方式对小孢子培养力的影响  36
  4.3 讨论  36-38
    4.3.1 胁迫处理对小孢子发育的促进作用  36-37
    4.3.2 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率低的原因  37
    4.3.3 小孢子离体培养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37-38
第五章 结论  38-39
参考文献  39-45
附录  45-46
致谢  46-47
作者简介  47

相似论文

  1.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2.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3.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4.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5.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6.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7. 重组脂肪氧合酶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小麦粉中的应用,TS201.25
  8. 麦胚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10.1
  9.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10. 小麦群体生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S512.1
  11.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12. 豫、鄂、渝三省(市)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S435.121
  13. 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S512.1
  14.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5.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积累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6.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7.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18. 两类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群体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运转规律的研究,S512.1
  19. 涉及大赖草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S512.1
  20. 一个新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发现与分子标记定位,S512.1
  21. 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