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谈歌笔记小说创作论

作 者: 石臻韬
导 师: 傅书华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笔记小说 历史积蕴 燕赵风骨 道德仁义 宽恕忠贞哲学修身 “绝”字系列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谈歌是河北“三驾马车”创作群之一,在九十年代中期享誉文坛,他以改革浪潮下的国企改革的艰难挣扎为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弥补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空缺,打开了文学创作的新思路,具有开拓意义。不可否认谈歌在冲击波小说中的文学创作地位,但更为欣赏的其实是谈歌的笔记类小说,是真正能突出谈歌小说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并能代表其思想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创作概念上作者突破了单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般模式,为了避免创作中的不足,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机会,同时,笔记小说的独特创作技巧也给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广泛的平台。他注目于文化和历史,尝试使用更深入的人文视角和一个自然的民间话语去探寻燕赵精神,甚至更多的探索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些小说颇具文化意味,通过对传奇故事的讲述回溯保定老城的逸事奇人,具有较为独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能够代表谈歌小说艺术最高成就之作。不仅如此,谈歌对于历史故事或典故的巧妙运用更是妙趣横生。对于各种社会现状,笔记中也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本文不仅要探讨谈歌创作的风格,还要寻找他作品中人性轨迹的追寻,努力揭示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人性美的发现。本文从谈歌的笔记小说创作背景缘由开始谈起,对他笔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风貌、民俗习惯、创作精神进行分析。通过对他两部短篇集子的类比分析,从人文主题入手,分历史故事与文化精神两部分,由历史事件、人物及作家对待历史的态度到燕赵风俗地域人情对作家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了解。作家的笔记小说创作的精髓就通过几十则“绝”字系列小说得到充分体现,这部分从四个方面:道德仁义、宽恕忠贞、哲学修身、精神灵魂对融入作家创作灵感的作品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创作过程中如何表现自己对当下社会现状的焦虑思考,进而体现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幽默讽刺又是如何在平淡或嬉笑中唤起作者对真正文学创作精神的追求。纵观谈歌的小说创作,他因之而成名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也具有值得肯定的文学价值和创作魅力,这些已然受到评论界广泛关注和肯定研究,但在严格意义上他的作品缺乏对现实社会深刻的批判驳斥精神。而笔记的小说并不等同于冲击波的小说创作,成为谈歌更具有价值、也更为有重要的创作的作品,且为作者本人所钟爱,这类文学作品的评价在很一定的度上被文学的评论界产生忽视和规避了,作品本身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社会或大众预期得到的重视和相对足够的研究。学界对谈歌小说的研究也大都集中在他前期的冲击波创作上,对笔记小说的重视度还很薄弱。本篇论文试图要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弥补不足缺憾,集中对谈歌的笔记小说(尤其是“绝”字系列小说)做出系统研究,借谈歌的笔记小说,肯定他的创作探索,为作家笔记小说取得的成就意义而正名。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引言  10-12
2 在精神衰落中苦寻  12-20
  2.1 自由与喧嚣中的文学  12-14
    2.1.1 经济大潮下的多元选择  12-13
    2.1.2 边缘的自由  13-14
  2.2 寻求现实创作的出路  14-17
  2.3 追寻美好的人生价值  17-20
3 谈歌的笔记小说  20-27
  3.1 谈歌笔记小说创作起源  20-22
  3.2 谈歌笔记小说所受影响  22-27
    3.2.1 人物风貌:燕赵之风  22-23
    3.2.2 民俗习惯:河北文化积蕴  23-26
    3.2.3 创作精神  26-27
4 人间笔记(上):人文主题  27-35
  4.1 历史故事  28-31
    4.1.1 对于历史事件的借用  28-29
    4.1.2 历史侠士人物  29
    4.1.3 对于历史的态度  29-31
  4.2 文化精神  31-35
    4.2.1 燕赵地域人文  31-32
    4.2.2 风俗人情  32-35
5 人间笔记(下):“绝”字系列  35-43
  5.1 道德仁义  36-37
  5.2 宽恕?忠贞  37-39
  5.3 哲学?修身  39-40
  5.4 精神?灵魂  40-43
6 谈歌两种小说创作风格  43-49
7 结语  49-51
致谢  51-53
参考文献  53-54

相似论文

  1. 周祁《名义考》训诂研究,H131
  2.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中宋人的鬼神观解读,I207.41
  3. 《东坡志林》研究,I206.2
  4. 唐代笔记小说副词研究,I207.41
  5. 论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落第举子形象,I207.41
  6. 王仁裕及其作品研究,I206.2
  7. 论魏晋笔记小说中的审美文化,I207.41
  8.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艺术正义,I207.41
  9. 唐代方镇使府僚佐与笔记小说,I207.419
  10. 宋代士人的声色世界,I207.23
  11. 宋代笔记小说中的魅信仰,I207.41
  12. 林斤澜“新笔记小说”文体初探,I207.42
  13. 伊藤仁斋的“王道”论,K313
  14. 王得臣《麈史》研究,I207.41
  15.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佛教故事研究,I207.41
  16. 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I206.2
  17. 《罗湖野录》与佛教,B948
  18. 明人笔记中的小说史料研究,I207.41
  19. 摘掉鬼神的面具—《子不语》中的神鬼形象分析,I207.41
  20. 略论先秦儒道生死观与文学,I206.2
  21. 从“新笔记小说”看当代小说创作中的民族文学传统,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