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抗战时期内迁诗人的重庆书写

作 者: 朱抒宇
导 师: 熊辉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内迁诗人 自然重庆 人文重庆 抗战重庆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将重庆定为战时首都。作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重庆的抗战诗歌在整个抗战文学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从其他省份内迁入渝的大批作家和高校学子成为了抗战诗歌创作的主力,如郭沫若、冰心、臧克家、艾青等知名作家先后来渝暂住,留下了反映抗战时期生活的优秀作品,他们积极的活动与创作也改变了重庆文坛的面貌。论文着眼于抗战时期内迁至渝的诗人这一群体,试图通过他们关于陪都的诗歌创作去发现抗战中的重庆,也探寻陪都对这一群特殊过客的影响,具体将从三个方面来做探讨:一、探寻内迁诗人诗歌中的自然重庆。重庆是“雾都”,又称“山城”、“江城”,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气候。内迁至渝的诗人们便在诗歌中频频选用独具特色的山城意象来为诗作营造意境,烘托主题,也赋予了重庆的山水云雾独特丰富的内涵。二、探寻内迁诗人诗歌中的人文重庆。一座城市的灵魂不在山水与建筑,而在于它的城中人。内迁诗人们在客居生活中渐渐熟悉了重庆,从纤夫这样的底层劳动者身上他们看到重庆人的坚韧,从小贩、公司职员这样的普通市民身上他们看到重庆人的乐观。但即使是这样的苦中作乐,离乡背井的漂泊之旅总让这些怀乡者格外牵挂战火纷飞的故乡,因此,他们眼中的重庆又不免带着一丝流离的凄惶。三、探寻内迁诗人诗歌中的抗战重庆。战争将重庆推上了陪都的高位,重庆城市地位的变化,也导致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迁至此的文人们生活在非常态的重庆,用诗歌的方式记录下了战时重庆的浮生百态。战时重庆独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生活体验、创作资源对作家们创作亦有难以磨灭的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绪论  6-10
  一 选题原因  6-7
  二 研究现状  7-9
  三 研究思路和内容  9-10
第一章 内迁诗人作品中的自然重庆  10-16
  第一节 雾都重庆  10-12
  第二节 山水重庆  12-16
第二章 内迁诗人作品中的人文重庆  16-26
  第一节 渝州巴人  16-20
  第二节 山城过客  20-26
第三章 内迁诗人作品中的抗战重庆  26-48
  第一节 直面战火——炸不垮的精神堡垒  26-34
  第二节 浮华乱世——看不清的陪都百态  34-42
  第三节 人生节点——挥不去的重庆体验  42-48
结语  48-50
参考文献  50-52
附录:部分内迁诗人驻渝时间表  52-56
致谢  56-58
在校期间所发表论文  58

相似论文

  1.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媒介生态学研究,X171
  2. 抗战时期重庆银行业法制监管研究,D922.281
  3.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邮政发展初步研究,K265
  4.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籍装帧研究,TS881
  5. 抗战时期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K265
  6. 中国当代汉语诗歌阐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I207.25
  7. 丘逢甲诗“沧海”意象研究,I207.25
  8. 寻找·漂泊·回归,I207.25
  9. 牛汉诗论中的境界说研究,I207.25
  10. 论90年代诗坛“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争,I207.25
  11. 中国当代地下诗歌形式研究(1949-1976),I207.25
  12. “异次元”的玫瑰,I207.25
  13. 诗化批评:梁宗岱文学批评论,I207.25
  14. 燕卜荪和中国:文化的交响与和鸣,I207.25
  15. 《新月》、《诗刊》诗歌写作群及现代特征研究,I207.25
  16. 论穆旦的诗歌抒情张力,I207.25
  17. 梁宗岱和他的“纯诗”理论,I207.25
  18. 论五四新诗的民间性,I207.25
  19. 时代拯救者的悲歌,I207.25
  20. “朦胧诗论争”中的代际裂痕问题研究,I207.25
  21. 论穆旦诗歌中的中西文化冲突,I207.2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