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朦胧诗案研究

作 者: 刘乐菲
导 师: 刘俊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朦胧诗论争 朦胧 晦涩 现代主义诗歌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时至如今,朦胧诗过去已经三十多年了,但只要一谈到中国新诗,朦胧诗仍然是我们不可绕开的话题。虽然当代诗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如果不是当年朦胧诗掀起的新诗革新,很难想象今天的诗坛格局。整个朦胧诗前后只持续了几年,从1979年3月北岛在《诗刊》上发表《回答》算起——这是朦胧诗第一次正式得到“官方认可”,到1983年徐敬亚在《人民日报》上公开检讨为止,这之间只经过了短短四年。提起朦胧诗案中的“三崛起”,大家仍然记忆犹新。以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为支持者的一方与以章明、艾青、程代熙、周沛良为反对者的一方,二者之间发生了一场相当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不仅卷入了许多批评家,还包括著名诗人艾青、卞之琳、臧克家、柯岩等人。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一场论争的发生,是什么原因使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当时的批评家们各自怀着什么样的立场,而朦胧诗人本身对此又有何态度,论争的发生对朦胧诗本身及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以上便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朦胧诗论争的发生与展开做一个历史的回顾,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依托为下面的讨论提供一个生动、全面的场域。从1979年10月公刘最早在诗刊上发表评论指出顾城的几首小诗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到1980年5月南宁诗歌讨论会结束后谢冕第一个“崛起”,再到1980年8月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点燃论争的导火索,论争扩大,艾青、臧克家、柯岩、丁力与孙绍振、卞之琳、徐敬亚等人展开的持续讨论,将论争不断推向高潮,直到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徐敬亚作出公开检讨,论争至此偃旗息鼓。第二章则是以第一章的铺垫为基础,深入历史,分析论争双方各自所持的立场,以及当时诗人的态度。再结合这些分析,探索论争发生的实质性原因。在这一场历时四年,传播甚广影响甚大的诗歌论争中,由于当初特定的历史环境,许多的讨论并没有围绕着诗歌本身展开,在某些批评文章里甚至完全沦为“上纲上线”的政治批判。本当是以审美问题为中心的诗歌讨论悄然转向政治批判。除此之外,正反双方的批评家因为人事的误会而使得大家将这个诗歌事件上升为权威与地位的争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论争的火药味。第三章讨论朦胧诗论争所产生的后续影响。虽然徐敬亚的公开检讨意味着论争尘埃落定,但这时朦胧诗已经由诗歌界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不再仅局限于诗人与批评家的视野。许多青年开始争相模仿舒婷、北岛等人的创作,当时受到批评的诗人们悄然树立成一个时代的偶像。随着“打倒舒婷,PASS北岛”等口号的兴起,“第三代诗人”后浪推前浪迅速取代了朦胧诗人的位置,从此朦胧诗淡出历史的舞台。第四章讨论朦胧诗与现代主义诗歌的关联。朦胧诗出现后之所以引起读者与批评家的关注,还是由于它在诗歌表现手法上所呈现的新变。思想内容上的消极与低沉,情感基调上的暖昧与犹疑,特别是对象征、通感、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的广泛运用,迥异于“十七年”以来的诗歌传统,这些变化在批评者看来,无疑地,它是“摭拾了西方现代派的余唾”。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其所说?在这一章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朦胧诗所运用的诗歌表现手法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存在多大关联,它到底是本土诗学传统的发展,还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毒草”,根源何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8
绪论  8-14
第一章 朦胧诗论争 的学位论文">朦胧诗论争的发生与展开  14-25
  第一节 朦胧诗的兴起  14-20
  第二节 朦胧诗论争的发生  20-21
  第三节 朦胧诗论争的深入  21-25
第二章 批评家、诗人的立场  25-42
  第一节 支持者:这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25-30
  第二节 反对者:这是来自资产阶级现代派的诗歌宣言  30-34
  第三节 朦胧诗人: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34-42
第三章 论争所产生的后续影响  42-53
  第一节 朦胧诗集的出版  43-45
  第二节 “朦胧五将”的出路  45-50
  第三节 第三代诗人的崛起  50-53
第四章 朦胧诗与现代主义诗歌  53-67
  第一节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53-58
  第二节 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传播  58-63
  第三节 朦胧诗与现代主义诗歌的关联  63-67
结语  67-69
附录  69-73
  作家作品  69
  参考文献  69-73

相似论文

  1. 感应系统理论美学视域下的艾略特诗歌,I561.072
  2. 论舒婷诗歌的“二重性”,I207.25
  3. “朦胧诗”现象再研究,I207.25
  4. 浅析中国工笔画朦胧审美意蕴,J212
  5. 朦胧诗人的散文创作,I207.25
  6. 基于概念域识解的朦胧诗语篇连贯分析,I207.25
  7. “朦胧诗论争”中的代际裂痕问题研究,I207.25
  8. 维吾尔新时期文学中的《朦胧诗》现象研究,I207.25
  9. 新批评理论视域中的朦胧诗研究,I207.25
  10. 20世纪60年代“前朦胧诗”研究,I207.25
  11. 移动Ad Hoc网络的朦胧视觉路由算法研究,TN929.5
  12. Ad Hoc网络OLSR路由协议的改进与实现,TN929.5
  13. 论朦胧诗的太阳反题现象,I207.25
  14. 论舒婷诗歌的创作,I207.25
  15. 活在梦里的人——顾城论,I207.25
  16. 朦胧之美,J2
  17. 类型·审美·超越,I207.25
  18. 基于灰朦胧集的地下水流灰色数值模型研究,P641.2
  19. 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I207.22
  20. 移动Ad Hoc网络朦胧视觉路由算法研究与实现,TN929.5
  21. 先锋诗歌美学,I207.2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