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民族性的建构之研究

作 者: 刘长华
导 师: 罗成琰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民族神话、传说意象 民族性建构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9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中”与“西”、“新”与“旧”之间的辩诘与梳理就是其中常谈常新的话题。且在面对这些话题时,人们基本上立足于新诗与旧诗在外在形态上的比对,即拘泥于中国新诗在语言表达、形式建构等方面与中国古典诗词曲赋是相近还是相远。近些来,“中国新诗有无传统”之争是学界热点,是过去话题的深度推进。“中国新诗有无传统”不仅关乎中国新诗其百年心路历程的总体价值衡估,还左右着它在未来道路上的精神走向。予其以深度性的把握是必要和及时的。遗憾的是论争双方的研讨立足点也是蹈袭过往的。传统文化不能代表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灵魂,表征着民族精神。诗、词、曲、赋等体式存有差别的文学样态,能被古典诗歌同一体系所统摄,其根本点应在于文化传统。之于中国新诗而言,也就是须从“器”的思维层面即传统诗歌中跳逸出来,而更要深入到“道”即民族精神的高度中去追本溯源、正本清流。基于中国新诗传统的研究现状,本文就拟从民族精神这个角度来探讨“新诗有无传统”。“独特性”、“恒定性”是“民族精神”的要义特质。“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积淀,“民族精神”的“源初性”生命形态是与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互为表里,神话、传说是管窥“民族精神”的最佳窗口。这已是定论。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诗存在传统,其中心任务就落在从民族神话、传说意象来观照中国新诗的民族性上。从民族神话、传说意象来观照中国新诗的民族性,就是以考量出相应诗歌正由于民族神话、传说的意象及相关意象的存在,尽管置身于现代化进程中却能使自身保持和显露出民族个性的历史。在本文看来,民族神话、传说意象所置加的民族性影响为全方位、深层次的,呈体系化的,可以从发生论、流变论、价值论、诗学论、文类(体裁)论、作家论、艺术论、影响论等层面予以一一展开考察。民族神话、传说意象在中国新诗中蓬勃涌现,大约有四个方面原因:首先,“五四”时期中国神话学理论的自觉。梁启超、王国维、鲁迅、周作人、茅盾、谢六逸、林惠祥、黄石等人引介了西方神话学理论,其中就涉及到了他们对诗歌与神话之间关系的认识;其次,“混沌”秩序与“启蒙”想象。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所呈现出的“混沌”时局,同时知识分子所扮演的“启蒙”角色,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比附神话的心理;第三,文艺现代性的出场使命和内蕴意向。诗歌与神话之间的联姻是文艺现代化的内趋性诉求;最后,庄骚精神的历史“复活”和现代诠释。“庄骚”精神就是与巫楚文化、与神话、传说相关联。而“庄骚”精神又是深得中国知识分子雅好的思想资源之一。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的结合就是一种“用典实践”,但渗透期间的不是“用典思想”,而是拥有了时代特征。这表现为:第一,用典思想归化为先锋精神。之所以称其先锋,就因为相关诗歌在内蕴气质上“反俗”,在话语方式上陌生化,以及融合了西方诗学;第二,文化意识对历史意识的覆盖。中国新诗用典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中不再是历史意识的凸显,而是与民族性、共时性的视域相联,表现为一种文化意蕴;第三,崇高之质兼容优雅之文。旧诗学中的用典就是优雅之文的表现,不太与崇高之质交集。含有民族神话、传说意象的中国新诗却是崇高之质与优雅之文相兼容,它们以“强力”、“英雄”、“道义”为审美的同时又不以情节取胜,在语言策略上不与工具白话相类,与楚文化有着交集等。民族神话、传说意象对相关诗作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影响。价值取向主要是建构在主体与他人、与世界、与神、与自我之间关系处理的四个维度上。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或“神”呈现“德性化”,这在中国新诗中就表现为个人意志在同构中集体化;“化生”神话解释了主体与世界、与自然的“同一性”,这在中国新诗中就转化成生命于现世中的“生生”;中国神话、传说处理“人”与“神”之间关系时,表述的是“人之神化”,相关新诗中的人性便是诗性与神性的分流;中国神话、传说中对主体自我的认同,可用“神之无所不能”予以涵盖,相关的新诗就渗透着“有我”意识或参与精神。含有民族神话、传说意象的中国新诗对相应的西方诗学存在过滤。中国神话、传说中“游”意识的存在因而使得中国浪漫主义诗学中的“神思”精神是非本体性的;西方象征主义的“契合”论在中国神话、传说意象的透析之下表征的是“生命共感”思维;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格意志属于克制压抑型因而使得生命诗学在中国新诗中脱离了生理属性,而更多地表现出“人文性”的意向;祖先崇拜代一元主神崇拜是中国神话、传说的特质,中国现代神秘主义诗学因而表现出“去宗教性”。含有民族神话、传说意象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时期就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体式类型。由于中国神话、传说意象的媒介,这些体式类型得以直接或间接的继承。首先,“游仙”题材在新诗中颇为常见;第二,中国新诗中的“剧诗”看似很“新”,但由于民族神话、传说意象的渗透,它很大程度上就是“神仙道化剧”演化而来;第三、由于“新月派”倡导人文精神,他们藉助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传达了“敬天崇道”精神意向,相应的诗歌就表现出“青词”化倾向。“共时”现象的出现离不开一些代表性诗人的个案实践。他们的实践存在差别与个性。郭沫若是在膜拜以“女娲”为原型的东方创始女神之上,体验到了诗的“创造”本质,一反前人对诗之本质的认识同时,又是在民族文化中找了归宿;闻一多是在信仰、幻美、强力融合之上复活“楚辞”,他相应的诗歌就是新“楚辞”,从而于中赋予他对中国新诗的本质某种认识;朱湘则认为中国神话、传说是最优美的,可以拯救人性,另一方面他又认定从民族神话、传说中可以“称述华族民性的各相”,两者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民族神话、传说是中国的“载神道”诗歌;冯至从民族神话、传说发现了中国新诗的“思”,《十四行集》中明显了留下了前期长篇叙事诗的精神痕迹;唐湜从地方的“风土故事”中构建了中国狂欢化诗学与牧歌;“寻根派”诗人则从中国远古神话中发掘了生命的神性,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一个弱点便是漠视生命,而中国神话、传说与西方相比,尊重感性生命是它的突出特质,因而“寻根派”将民族神话、传说视为神圣生命的歌唱。中国神话、传说意象对相应诗歌的艺术影响十分明显。第一,相关的新诗和古典诗歌一样非常重视意象,这种重视并不是受到美国“意象”派的影响,而是中国神话、传说本身就含有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第二,含有民族神话、传说意象的中国新诗不少存在着叙述化的倾向,但这不意味着完全散文化的倾向,因为中国神话是呈现出的“混沌思维”,追求“意”与“境”的统一;第三、含有民族神话、传说意象的中国新诗一直表现出“纯诗化”的意向,但这种“纯”是建立在“不纯”的基础之上,因为中国神话、传说意象本身是讲究现世之感的。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与神话、传说之间的历史距离更为亲近,因而相关诗作一方面是有着回应意义,另一方面又是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这种回应与启示归落到民族性诗学建构上,就表现为:地域性是参与民族性诗学建构的渠道;宗教意识是民族性诗学尝试的方向;综合性思维是民族性诗学的还乡之路。综上所述,本文虽然只是从一个方面、一种途径来印证中国新诗的民族性,但由于民族神话、传说在文化属性上非同小可,其本质上就是从民族精神、生命体验、思维方式等视角探讨和厘清了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无;与之相伴相行的是,虽然所择取的研究对象只是部分性的,但亦具有了一般性、普遍性的意义。因此,本文的结论是中国新诗存在传统,但这个传统既不在古典诗歌,也不在于中国新诗本身,而在于文化传统之中。并由此得出几个认识:第一,从含有民族神话、传说意象的中国诗歌中返观到了部分中华民族精神;第二,含有民族神话、传说意象的中国新诗中的“上帝”意象在不少情况下并不具有基督教意义;第三、新诗的本体论须以中国新诗传统为背景,但两者又是有着明确区分;第四、一个创作上的启示便是中国新诗在价值取向上应主动、积极地靠近民族精神。

全文目录


摘要  3-9
ABSTRACT  9-20
绪论:“我心永恒”:中国新诗民族性宜向何处探询?  20-45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目的  20-30
  第二节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意义  30-40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0-45
第一章 民族神话、传说意象联姻中国新诗的历史境遇  45-99
  第一节 “五四”前后中国神话学理论的自觉  46-59
  第二节 “启蒙”文化想象和“浑沌”生存格局  59-73
  第三节 文艺现代性的出场使命和内蕴意向  73-86
  第四节 庄骚精神的历史“复活”和现代诠释  86-99
第二章 民族神话、传说意象联姻中国新诗的时代特征  99-137
  第一节 用典思想归化为先锋精神  99-111
  第二节 文化意识对历史意识覆盖  111-123
  第三节 崇高之质和优雅之文兼容  123-137
第三章 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的价值取向  137-183
  第一节 英雄“德性化”与个人意志在同构中集体化  137-148
  第二节 “化生”神话与主体生命在现世中的“生生”  148-160
  第三节 “人之神化”与人性凸显于诗性、神性的分流  160-172
  第四节 “神之无所不能”与“有我”意识或参与精神  172-183
第四章 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西方诗学的中国化  183-234
  第一节 “神思”非本体性与新诗浪漫主义的“游”之根柢  183-197
  第二节 “生命共感”意识与新诗象征主义的“契合”论  197-209
  第三节 压抑型的人格意志与新诗生命诗学的“人文性"  209-222
  第四节 祖先崇拜与新诗神秘主义诗学的“去宗教性”  222-234
第五章 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传统诗歌类型的承继  234-273
  第一节 生命的游移与“游仙”题材的时代守护  234-247
  第二节 “神仙道化剧”与中国现代“剧诗”的源归  247-260
  第三节 “敬天崇道”精神与新诗的“青词化”印痕  260-273
第六章 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主要作家的个性实践  273-350
  第一节 郭沫若:膜拜东方创始女神与体验诗的“创造”本质  273-285
  第二节 闻一多:信仰、幻美、强力融合中复活“楚辞”  285-298
  第三节 冯至:民族神话、传说潜含中国新诗的“思”  298-310
  第四节 唐湜:“风土故事”是狂欢诗学与“牧歌”的本土范型  310-323
  第五节 唐湜:从“风土故事”中构建中国的狂欢诗学与牧歌  323-336
  第六节 “寻根派”:民族远古神话是‘神性”生命的歌唱  336-350
第七章 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新诗艺术的本土着色  350-387
  第一节 图腾心理与新诗对意象的重视  350-363
  第二节 混沌思维、现世之感与新诗的“纯”和“不纯”  363-375
  第三节 “乐感”气蕴与新诗的抒情主义传统  375-387
第八章 少数民族作家对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诗歌联姻的回应与启示  387-417
  第一节 地域性是参与民族性诗学建构的渠道  387-398
  第二节 宗教意识是民族性诗学尝试的方向  398-408
  第三节 综合性思维是民族性诗学的还乡之路  408-417
结语:未竟的话题: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的联姻  417-428
参考文献  428-43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的论文  434-436
后记  436-440

相似论文

  1. 中国新诗视域中的现代歌诗,I207.25
  2. 文学全球化视野中庞德、艾略特与中国新诗意象的汇通,I106.2
  3. T.S.艾略特与中国新诗,I106.2
  4. 论“中国新诗派”诗学,I207.25
  5. 从有迹之韵到无弦之乐—由“艾略特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走向”看新诗发展的第三维度,I207.25
  6. “中国新诗年鉴”(1998-2010)的诗学脉络,I207.25
  7. 从接受美学看翻译对五四时期新诗创作的影响,I207.25
  8. 中国新诗象征主义诗艺研究,I207.25
  9. 1917—1927:中国新诗理论研究,I207.25
  10. 基督教文化精神在中国新诗中的诗性言说,I207.25
  11. 论郑敏“语言—生命”诗学观,I207.25
  12. 论欧化对第一个十年中国新诗的影响,I207.25
  13. 星群出版社及其《诗创造》、《中国新诗》研究,I207.25
  14. 神韵说与纯诗论比较研究,I207.25
  15. 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新诗-以李金发、王独清、戴望舒为例,I207.25
  16. 戴望舒与中国新诗的现代主义践行,I207.25
  17. 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I207.25
  18. 海滨墓园美学分析,I565.072
  19. 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I207.25
  20. 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I207.2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