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

作 者: 韩立新
导 师: 白贵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干谒诗 谒事诗 唐代 形象建构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80年代以来,唐代干谒诗开始受到了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学术巨擘和青年学子继踵涉足,成果涌现,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特色研究领地。考察既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干谒诗形象建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这对于作为一种彰显人际交流功能、突出反映当时士人精神面貌的文学作品而言是令人遗憾的。另一方面,因为对干谒诗概念界定的分歧,出现了同一首诗,有的认定是干谒诗,有的则认为不是干谒诗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谒诗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为此,笔者通过考察干谒过程的诸要素,初次提出了“谒事诗”的概念,将谒事诗分成干谒诗、省谒诗、送谒诗、行谒诗、答谒诗五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干谒诗的研究样本,考察了其塑造的士人干谒形象。研究发现,随着唐朝由盛转衰,士人干谒形象逐渐从积极性向复杂性和消极方面演化,最终演变成了私恩结聚、攀附权贵的丑陋形象。至此,干谒诗似乎有了革命性的一面,它以日益庸俗化的面孔和方式,成了动员和号召“游离统治中心”的舆论动员工具,干谒的士人通过向统治阶级权力中心的靠拢而渐渐走向了它的对立面。如果说,送谒诗促进了干谒群体的群体心理形成的话,省谒诗则是与这个炽热的群体心理所不同的一种个人意识的生长和觉醒。正是这种觉醒,成就了唐代省谒诗的现实批判精神。到晚唐时期,干谒诗人在省谒诗中表达的不满和愤慨的情绪渐渐演化为一种士人阶层的社会情绪,成为晚唐社会分裂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追求仕进的文士在封建专制体制压迫下,孕育出的是一种多面人格,既有以才用世、扬名青史的理想和为民请命、为国立言的浩气,也有阿附权贵、蝇营狗苟的猥琐和嬉笑怒骂、傲物特立的性情,可谓集高洁与瑕庸俗于一身。这种多面人在适宜的土壤下就会走向朝廷的对立面。有学者注意到了唐代文人背叛朝廷的这一现象,每当大乱一来,就出现“朝廷衣冠,沐恩累代;大臣将相,从逆比肩”的现象。研究发现,大多数诗人献诗之后得到的只是无尽的沉默。李白之所以愤懑,既有抱负不展之失望,也有倍受冷落之辛酸。李白的这种受冷落感,与投献诗作后每如石沉大海、微波不起的可怜结局息息相关。研究发现,李白在干谒诗中表现的“理想的自我”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情趣。那么,李白为什么还会倍受冷落呢?为何未能因此干谒成功呢?答案是待诏翰林失败所引发的“玄宗之讽的流传”成了李白一生也没有逾越过的高墙。研究发现,干谒形象的塑造是干谒者对唐代统治者思想统治的体悟认同,干谒活动中的交际表演则是对当时官场潜规则的迎合。这种“两面人文化”深深地浸入仕进文化的骨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魅影时现。由此引发的“扇结钧党,私为盟敌”的干谒关系,最终成为晚唐朋党之祸的根源。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引论  12-22
  一、 唐代干谒诗的研究现状  12-15
  二、 研究的目的、及创新点  15-18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框架与思路  18-20
  四、 研究方法  20-22
第一章 谒事诗和干谒诗  22-50
  第一节 干谒诗及其分类  26-31
    一、 学者对干谒诗概念的解释  26-29
    二、 学者对唐代干谒诗的分类  29-31
  第二节 谒事诗及其分类  31-50
    一、 谒事诗概念的提出  31-32
    二、 谒事诗的分类  32-48
      1、写给干谒对象的干谒诗  33-34
      2、以干谒活动为创作题材的“省谒诗”  34-39
      3、以送行他人去干谒为题材的“送谒诗”  39-43
      4、集诗文为行卷向人投献的“行谒诗”  43-45
      5、“被干谒者”所作的“答谒诗”  45-48
    三、 谒事诗概念的提出及其分类的意义  48-50
第二章 唐代干谒诗对士人形象的塑造  50-106
  第一节 唐人在干谒诗中塑造的士人形象  51-84
    一、 干谒诗中干谒形象的内涵与研究方法  52-60
      (一)干谒诗中士人形象的内涵  52-54
      (二)干谒诗中个人形象的研究方法  54-60
    二、 唐人在干谒诗中塑造的士人形象  60-84
      (一)、唐代干谒诗中的人生态度分析  60-74
      (二)唐代干谒形象层次之社会属性分析  74-84
  第二节 干谒诗之外的四类谒事诗塑造的士人形象  84-106
    一、 “送谒诗”塑造的士人形象  86-93
    二、 “省谒诗”塑造的士人形象  93-97
    三、 “行谒诗”、“答谒诗”及其对干谒形象的影响  97-106
第三章 史书记录与干谒诗描绘的士人形象比较  106-153
  第一节 《新唐书》中的中晚唐士人干谒资料及其评价  106-119
    一、 对干谒持肯定、褒扬态度的资料  106-112
    二、 对干谒持否定、贬抑态度的资料  112-119
  第二节 《旧唐书》中的中晚唐士人干谒资料及其评价  119-135
    一、 对干谒持肯定、褒扬态度的资料  119-124
    二、 对干谒持否定、贬抑态度的资料  124-135
  第三节 两唐书对中晚唐士人干谒形象的描述  135-147
    一、 两唐书对干谒持肯定、褒扬态度的资料分析  135
    二、 两唐书对干谒持否定、贬抑态度的资料分析  135-136
    三、 两唐书描述的中晚唐士人干谒形象  136-147
  第四节 史书记录、诗歌描绘的士人干谒形象背后的秘密  147-153
    一、 “青史有名”美词背后的秘密  147-149
    二、 象征物与媒介化形象  149-153
第四章 干谒诗中的表演人生及其本质  153-233
  第一节 干谒诗中干谒者表演的实质  155-158
    一、 干谒者的“理想化表演”  156
    二、 干谒表演的研究方法  156-158
  第二节 干谒者在干谒诗中的表演——以李白为例  158-229
    一、 以李白为例的理由  158-160
    二、 对李白干谒诗数量的分析和考证  160-172
    三、 李白在干谒诗中的表演  172-221
    四、 功夫在诗外:李白干谒失败的原因  221-229
  第三节 形象与表演  229-233
    一、 形象是对显规约的体认,表演是对潜规约的迎合  230-231
    二、 形象与表演中的双面人  231-233
结论  233-234
参考文献  234-241

相似论文

  1. 唐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K242
  2. 唐代落第士人心态探析,K242
  3. 陕西关中地区唐代陵墓石刻侍臣像造型研究,K878.8
  4. 唐代帝王诗歌研究,I207.22
  5. 唐代长安名胜诗研究,I207.22
  6.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探析,D929
  7. 唐代工笔仕女画与现代女性题材工笔画比较研究,J209.2
  8. 唐代小说中的商业文化研究,I207.419
  9. 被建构的“中国形象”,I106
  10. 唐代佛道类梦小说研究,I207.41
  11. 唐寅仕女画与唐代仕女画比较研究,J205
  12. 唐代西部诗歌研究,I207.22
  13. 唐代流刑制度研究,D929;K242
  14. 敦煌文献《茶酒论》研究,K870.6
  15. 唐代团花及其应用研究,J522
  16. 桃花与心路,I207.22
  17. “媒介仪式”对媒介形象的建构研究,G206
  18. 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及其塑造战略,G206
  19. “英雄形象”的建构、解构和重构—评朗·科维克的越战回忆录《生于七月四日》,I712
  20. 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当下建构,I206.7
  21. 《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活动双重形象建构与传播分析,G20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