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杨树达、杨伯峻叔侄《论语》注比较研究
作 者: 姚辉
导 师: 周国林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历史文献学
关键词: 杨树达 杨伯峻 《论语疏证》 《论语译注》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5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杨树达和杨伯峻叔侄都对《论语》进行了注疏,并各自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对《论语》的注释过程中,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吸取了杨树达《论语疏证》中许多方法和观点。本文主要从体例、注疏特点、观点和引书四个方面对《论语疏证》和《论语译注》进行比较和研究。本论文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构成论文的主体有五个版块。第一,主要叙述杨树达和杨伯峻的生平及学术成就,并阐述《论语疏证》和《论语译注》的成书过程。第二,主要涉及对《论语疏证》和《论语译注》两书的体例,并对其体例进行比较。第三,主要分别研究论述了《论语疏证》和《论语译注》两书的注疏特点,并对其特点进行比较。第四,将两书中的具体注释内容进行比较,包括《论语译注》完全引用杨树达之观点、两书中注释相同之处和两书中注释不同之处三个部分。第五,对两书中的引书做出研究,通过同一篇章中所引相同书目、两书共同引用书目和《论语译注》较《论语疏证》多引书目三个表格来对他们各自所引书目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是结论、余论以及参考文献。余论中主要论述了杨树达和杨伯峻二人对《论语》的注疏在《论语》研究中的地位。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Abstract 7-10 绪论 10-16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0-1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15 三、研究方法 15-16 第一章 杨树达杨伯峻著述及其《论语》的成书过程 16-20 第一节 杨树达及其《论语疏证》 16-17 一、杨树达生平及其著作 16-17 二、《论语疏证》的成书过程 17 第二节 杨伯峻及其《论语译注》 17-20 一、杨伯峻生平及其著作 17-18 二、《论语译注》的成书过程 18-20 第二章 《论语疏证》和《论语译注》注释体例比较 20-27 第一节 《论语疏证》注释体例 20-22 一、总体编排体例 20-21 二、引书编排体例 21 三、释义体例 21-22 第二节 《论语译注》注释体例 22-27 一、总体体例 22 二、释义体例 22-27 第三章 《论语疏证》与《论语译注》注疏特点比较 27-44 第一节 《论语疏证》注疏特点 27-35 一、对字词的注释 27 二、以引书为主、按语为辅 27 三、互证法 27-31 四、事证法 31-34 五、重考证校勘 34-35 第二节 《论语译注》注释特点 35-42 一、注重对字词和句法的注释 35-37 二、互证法 37-40 三、注重孔子原义,并存见解 40-41 四、重考证 41-42 第三节 《论语疏证》与《论语译注》注疏特点比较 42-44 第四章 《论语疏证》和《论语译注》注疏内容比较 44-55 第一节 《论语译注》引用杨树达之观点 44-48 一、《论语译注》引用杨树达《论语疏证》之观点 44-46 二、引用杨树达其它书籍之观点 46-48 第二节 两书注释相同之处 48-52 第三节 两书注释不同之处 52-55 第五章 《论语疏证》与《论语译注》引书比较 55-67 第一节 两书同一篇章中所引相同书目 55-59 第二节 两书所引共同书目 59-61 第三节 《论语译注》较《论语疏证》多引书目 61-67 结语 67-68 余论:二杨著作在《论语》研究中的地位及作用 68-70 参考文献 70-71
|
相似论文
- 杨伯峻《论语译注》今译研究,H159
- 杨树达古文字研究,H12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商补,G256.2
- 杨伯峻《论语译注》研究,G256
- 杨树达先生语源学研究的成就,H139
- 杨树达训诂研究,H13
- 杨树达文字学研究,H02
- 杨树达《词诠》的虚词观念研究,H141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研究,K225.04
- 杨伯峻《<孟子>译注(简体字本)》商榷,B222.5
- 《左传》杨注本拾遗,I206.2
- 明清时期史学与文学文献中的秦良玉形象,I206.2
- 润物细无声—美学视野下的《读者》杂志研究,I206.7
-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 王百穀年谱简编,I206.2
- 论袁宏道文学思想中的自然观,I206.2
- 鲁迅的翻译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产生,I206.6
- 作为“打工者”的“歌者”,I206.7
- 从龙应台的创作动机看她对生命的思考,I206.7
- 两汉灾异奏疏研究,I206.2
- 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与明代“以文为戏”观,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