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疗效观察及抗氧化机理研究

作 者: 田凤艳
导 师: 黄尧洲
学 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关键词: 黄褐斑 中医药 肝郁血滞 肾虚 疗效观察 机制探讨
分类号: R758.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加消斑膜外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其对患者血清SOD、MDA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通过观察其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通过以上的研究,为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1临床部分1.1研究设计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用密闭信封法,参照随机数字表按照2:1产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随机安排。将对应的治疗分配信笺密封入信封,形成随机信件。按纳入病例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最后纳入研究16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12例,对照组53例。1.2治疗方法试验组112例,肝郁血滞型内服中药消斑1号方及中药祛斑膜1号方外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肾虚型内服消斑2号方及中药祛斑膜2号方外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53例,维生素C片和维生素E胶丸口服,0.1%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判定。1.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于初诊、治疗第4周、第8周、第12周复诊时,记录皮损面积、皮损颜色、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等观察指标,并于初诊及治疗12周结束时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检测。询问用药依从性,记录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1.4疗效判定方法①黄褐斑皮损改变评分方法和标准: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性疾病分会2003年制定的标准。②疗效评价标准:按四级疗效标准评定(尼莫地平法)。评分下降指数计算方法: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5安全性评价方法:所有患者于试验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记录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全过程观察。2实验部分2.1研究对象:为第二部分中用“中药内服及外用面膜配合耳穴压豆联合治疗”试验组的40例患者;健康对照组10例。2.2分别抽取受试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健康志愿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ml,注入试管中,离心(2000r/min,10min)吸取上层血清注入EP管中,加盖塞紧,置于-87℃冰箱保存待检,避免反复冻融。2.3血清SOD和MDA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3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采用Ridit分析;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统计软件为SAS8.1。结果:1.两组各项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总评分及下降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6.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血清SOD和MDA的水平变化:黄褐斑患者与健康人比较,血清中SOD的水平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比治疗前升高,MDA水平比治疗前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血滞组与肾虚组比较,肾虚组患者的血清SOD、 MDA水平变化更为显著。结论:1.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肯定。2.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能升高患者血清SOD水平,降低血清MDA水平。3.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初步证实了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初步证实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机制发挥作用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9
ABSTRACT  9-12
英文缩略语  12-14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4-61
  1 黄褐斑的西医研究概述  14-35
    引言  14
    1.1 流行病学  14-15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5-23
    1.3 治疗  23-30
    参考文献  30-35
  2 黄褐斑的中医研究概述  35-56
    2.1 黄褐斑病名历史沿革  35-39
    2.2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39-44
    2.3 黄褐斑的治疗  44-52
    参考文献  52-56
  3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概述  56-61
    3.1 对黑素细胞及酪氨酸酶的影响研究  56-57
    3.2 对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57
    3.3 对抗氧化机制影响的研究  57
    3.4 调节微量元素的含量的研究  57-58
    3.5 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58-59
    参考文献  59-61
第二部分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61-83
  前言  61
  1 资料与方法  61-68
    1.1 病人来源  61
    1.2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61-63
    1.3 研究方法  63-68
  2 结果  68-82
    2.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68-70
    2.2 可比性分析  70-73
    2.3 疗效分析  73-80
    2.4 病人满意度评价  80-81
    2.5 安全性分析  81-82
  参考文献  82-83
第三部分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抗氧化机理研究  83-99
  前言  83-84
  1 材料和方法  84
    1.1 研究对象和入选方法  84
    1.2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84
  2 实验操作  84-87
    2.1 仪器与试剂  84
    2.2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84-85
    2.3 操作步骤  85-87
  3 实验原理  87
  4 计算方法  87-90
  5 结果  90-98
    5.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90-93
    5.2 治疗后SOD、MDA水平变化分析  93-95
    5.3 中医证型与SOD、MDA水平相关性分析  95-98
  参考文献  98-99
第四部分 讨论  99-105
  1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理论基础  99-100
  2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组方原则  100-102
    2.1 内服方药  100
    2.2 中药面膜方药  100-101
    2.3 耳穴压豆  101-102
  3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疗效分析  102
  4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作用机制探讨  102
  5 安全性分析  102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2-103
  小结  103-104
  参考文献  104-105
致谢  105-106
个人简历  106-107
附件1 部分试验组病例治疗前后照片  107-109
附件2 患者知情同意书  109-114
附录  114-118

相似论文

  1. 补肾活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R259
  2. 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研究,R259
  3. 许彭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R249.2
  4. 谷世喆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抑郁症的研究,R249.2
  5. 王莒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五脏论治慢性咳嗽临床经验研究,R249.2
  6. 2型糖尿病与西北燥证相关性及干预治疗研究,R259
  7. 益气化瘀方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临床疗效观察,R277.5
  8. 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F426.72
  9. 中医药在咽喉反流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R259
  10. 益肾导痰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肾虚痰瘀证)患者中医证素的影响,R271.14
  11. 周维顺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研究及经验总结,R735.7
  12. 麻杏石甘汤治疗早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R272
  13. 苍虎麦冬甘草颗粒剂治疗阴虚夹积证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R272
  14. 下肢消肿方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疗效,R687.3
  15.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及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R687.3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R573.1
  17. 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调节巨噬细胞脂质代谢机制探讨,R543.5
  18. 美肤汤对黄褐斑小鼠模型酪氨酸、SOD及病理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R285
  19. 补肾疏肝汤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R285
  20. 中医辨证分型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274.9
  21. 新疆维吾尔族耳聋肾虚血瘀型与mtDNA12S rRNA基因突变相关性的研究,R2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皮肤病学 > 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 黄褐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