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感觉功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作 者: 彭博
导 师: 高敏
学 校: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专 业: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关键词: 脑梗死 感觉功能训练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分类号: R74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1.观察感觉功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的评分变化,探讨感觉功能的训练方法及该方法对脑梗死患者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影响。2.观察感觉功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变化,全面评价临床疗效。3.初步描绘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规律曲线,探讨二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相互关系。方法:60例脑梗死偏瘫伴有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有针对性的感觉功能训练。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治疗40分钟(康复治疗均由培训过的正规治疗师统一完成)。除此之外,治疗组每日进行有针对性的感觉功能训练30分钟。出院后的感觉功能训练由治疗师指导家属,在家属的配合下完成。1.观察两组入组时、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改良Fugl-Meyer及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FLA)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变化,总结恢复规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2.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及治疗后6个月后改良Bathel数(MBI)评分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感觉功能评分变化两组患者入组时改良Fugl-Meyer及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FLA)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感觉功能评分在治疗6个月后均有改善,但治疗组增加幅度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入组时、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对照组组内比较感觉功能评分逐渐增加,但只有2个月与1个月、3个月与2个月、6个月与3个月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个月与入组时无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感觉评分每个月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在3个月、6个月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运动功能评分变化两组患者在入组时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2个月、3个月和6个月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变化两组患者入组时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thel index,M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组时相比,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改良巴氏指数(MBI)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4.感觉与运动恢复规律曲线评分变化感觉功能恢复规律曲线,入组时、治疗后1个月、2个月感觉功能增长了6.7%;治疗后2个月至3个月增长了19.1%;后三个月仍然维持较快增长,治疗后3个月到6个月增长了24.16%。运动功能恢复规律曲线,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运动功能分别增长了6%、20.77%、12.13%,后三个月总共增长了13.06%。结论:1.感觉功能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2.感觉功能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可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运动功能恢复早期快于感觉功能恢复;运动功能的恢复前三月最快,后期明显放缓;感觉功能的恢复在治疗后2个月开始显著增加,并在后四个月维持较快增长。

全文目录


缩略词表  4-5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9
前言  9-10
文献综述  10-26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况  10-15
    1.1 脑梗死流行状况及特征  10
    1.2 脑梗死发病因素  10-12
    1.3 脑梗死发病机制  12-13
    1.4 脑梗死诊断要点及治疗  13-15
  2 脑梗死恢复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概况  15-21
    2.1 早期自发恢复的机制  16
    2.2 功能恢复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16-19
    2.3 脑梗死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  19-21
  3 脑梗死感觉功能障碍的研究概况  21-26
    3.1 躯干四肢的感觉传导通路  21-22
    3.2 感觉障碍的临床分型  22-23
    3.3 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23
    3.4 感觉功能测定技术  23-25
    3.5 神经电生理诊断的应用价值  25-26
临床研究  26-34
  1 资料与方法  26-30
    1.1 一般资料  26
    1.2 病例诊断标准、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6-27
    1.3 治疗方法  27-29
    1.4 观察内容  29-30
    1.5 统计学及方法  30
  2 研究结果  30-34
讨论  34-44
  1 本研究评价方法的探讨  34-36
    1.1 改进Fugl-Meyer及Lindmark评价法  34
    1.2 简化Fugl-Meyer评价法  34-35
    1.3 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法  35-36
  2 本研究感觉功能障碍治疗方法的探讨  36-38
    2.1 早期感觉肢位摆放训练的应用  36
    2.2 浅感觉中Rood疗法的应用  36-37
    2.3 本体感觉中PNF疗法的应用  37
    2.4 复合感觉训练中运动模仿及感觉再训练的应用  37
    2.5 感觉训练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37-38
  3 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ADL恢复规律的探讨  38-44
    3.1 感觉功能恢复规律的探讨  38-40
    3.2 运动功能恢复规律的探讨  40-41
    3.3 感觉功能恢复对运动功能及ADL影响的探讨  41-44
结论  44-45
致谢  45-46
参考文献  46-55
附录  55-6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2-64
个人简历  64

相似论文

  1. 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R743.33
  2.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R743.3
  3. CISS分型在传统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R743.3
  4. 合并脑梗死的白质疏松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R743.3
  5. ABCD2评分结合MES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R743.3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一氧化氮合酶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R743.33
  7.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R743.3
  8. 盐酸小檗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R743.3
  9. 不同脑部损伤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实验研究,R743.3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事件相关电位N300的临床研究,R749.1
  11. 盐酸小檗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水平的影响,R743.33
  12. 灌注CT原始图像鉴别梗死中心与缺血半暗带,R743.3
  13.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DMA浓度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R743.33
  14. 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伴脑白质疏松的相关研究,R743.33
  15. ABCA1基因多态性及相关危险因素与脑梗死关联的实验研究,R743.33
  16.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研究,R743.33
  17. 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CRP基因多态性的研究,R743.33
  18. 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R743.3
  19. Ro25-6981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R743
  20. 伴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闭塞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病灶模式及侧枝代偿分析,R743.3
  21. 青年脑梗死148例临床分析,R743.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血管疾病 >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