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上皮-间充质转变(EMT)在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 者: 易建华
导 师: 王建安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急诊医学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纤维化 上皮-间充质转变 上皮细胞钙粘素-E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分类号: R595.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0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百草枯(paraquat, PQ)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高效除草剂。近20年来,随着其在我国国内的普及使用,PQ中毒的发病率急剧上升,2001~2010年全国文献报道的总例数是过去10年的15倍。由于PQ致死剂量极低(人经口致死量30-40mg/kg),又缺乏特效的解毒剂治疗,临床死亡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国内外报道高达60%~87.8%。PQ中毒一直是近年急诊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并已逐步上升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肺是PQ中毒的主要靶器官,由于肺泡I,II型细胞和细支气管细胞膜上多胺转运系统的大量表达,肺组织PQ的浓度要比血浆浓度高6-10倍,而PQ对肺泡细胞的氧化损伤和随后出现的肺纤维化导致的快速进展的呼吸衰竭是PQ中毒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快速进展的弥漫性肺纤维化,是PQ中毒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但是,目前关于PQ中毒肺纤维化的起源、形成机制仍不清楚,国内外相关的基础研究,十分匮乏。肺纤维化特征性的病理生理过程是肌成纤维细胞(MFb)的活化与增生,大量的肌纤维母细胞堆积并过分产生细胞外基质是肺纤维化病理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但是关于MFb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传统的观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的观点认为,MFb来源于肺内固有的间充质细胞,而近年的研究认为,MFb除来源于肺内固有的间充质细胞外,还可能来源于外周血(骨髓源性)。新近,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可能通过“上皮一间充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而成为MFb的部分来源的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而备受关注。EMT是指上皮细胞在形态学上发生间充质细胞表型的转变,并获得转移能力的过程,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在胚胎发育和恶性肿瘤的细胞转分化中起主导作用。近10年的研究证实,EMT与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EMT在肾间质、心肌、肝脏等脏器的纤维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EMT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也正日益被证实:体外培养的肺泡II型上皮细胞可以通过EMT而成为MFb的部分来源;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模型中,发现了肺泡、支气管上皮细胞能通过EMT向MFb转变;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活检标本中,也观察到EMT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形成。那么,PQ中毒作为近20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的疾病,作为肺纤维化疾病中的一个特殊病种,其肺纤维化的形成是否也有EMT参与呢?如果有,在分子水平上,参与EMT调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又有哪些?EMT时,会发生下列特征性的变化:上皮细胞失去其上皮表型,上皮细胞标志物“上皮细胞钙粘素(E-Cadherin, E-Cad)"表达丢失,并获得间质细胞的表型特征,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等间质细胞标志物表达上调。基于此机理,我们设计了本实验研究。首先,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PQ的方法,制作PQ中毒大鼠模型。然后,收集染毒后不同时间点中毒大鼠的肺组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picrosirius red staining)观察肺纤维化的动态变化;用免疫组化、Real time RT-PCR、 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标志物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PQ中毒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肺上皮细胞是否通过EMT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形成过程。最后,对肺泡上皮细胞发生EMT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初步探索,观察TGF-131/Smads、 Wnt/β-catenin两条分子内信号转导途径在肺泡上皮细胞发生EMT时的可能作用。目的:探讨肺组织上皮细胞是否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变(EMT)”参与了PQ中毒大鼠的肺纤维化形成过程,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第一章PQ中毒大鼠的模型建立。用一次性腹腔注射PQ(15mg/Kg)的方法,建立PQ中毒大鼠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中毒组,n=48)和对照组(n=24),实验组腹腔注射20%PQ(剂量15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染毒后第1、3、7、10、14、21d处死大鼠,实验组每次8只,对照组每次4只,留取肺组织标本。两组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行苦味酸天狼星红(Picrosirius red)胶原特异染色,观察肺组织纤维化程度变化,计算胶原容积积分(collagen volume fraction, CVF)。第二章EMT在PQ中毒大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Real time RT-PCR、 Western blot方法,观察:(1)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2)间质细胞标志物αa-SMA、 Vimentin和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SP-1)的基因和/或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3)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Co1-Ⅰ)和Ⅲ型胶原蛋白(ollagen Ⅲ, Col-Ⅲ)基因和/或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4)转录因子Slug (Snail2)和Twist的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第三章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途径在PQ中毒肺纤维化EMT中的作用。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染毒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肺组织TGF-β1、Smad2和Smad7mRNA的动态变化。第四章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途径在PQ中毒肺纤维化EMT中的作用。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染毒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肺组织TGF-β1、Wnt2和β-catenin mRNA的动态变化。结果:第一章急性肺泡炎是PQ染毒后第1w的主要病理表现,第14d见肺泡间隔内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第21d有所减轻。在实验组,各不同时间点肺组织CVF变化,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VF从染毒后第3d开始升高,第14d达高峰,第21d有所回落,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模型建立成功。第二章在实验组,各不同时间点肺组织E-Cad、 α-SMA、 Vimentin、 FSP-1、 Col-Ⅰ、 Col-Ⅲ、 Slug和Twist的基因和/或蛋白表达变化,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Q染毒后第3d, E-Cad表达开始逐渐下调,第14d降至谷底,第21d有所回升;PQ染毒后第3~7d,α-SMA、 Vimentin、 FSP-1、 Col-Ⅰ、 Col-Ⅲ、 Slug、 Twist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开始逐渐上调,第14d达峰值,第21d有所回落。第三章在实验组,各不同时间点肺组织TGF-β1和Smad2的基因表达变化,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PQ染毒后第7d, TGF-β1mRNA表达开始逐渐上调,第10d, Smad2mRNA表达开始逐渐上调,两者均在第14d达峰值,第21d有所回落。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Smad7m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第四章在实验组,各不同时间点肺组织Wnt2和β-catenin mRNA表达变化,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PQ染毒后第10d, Wnt2和β-catenin mRNA表达突然大幅度上调,第21d达峰值,观察期内未见回落。结论和展望:PQ中毒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肺组织上皮细胞发生了较为典型的EMT现象,肺泡上皮细胞通过EMT转变为间质细胞,可能是MFb的一个重要来源,在PQ中毒肺纤维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GF-β1是PQ中毒肺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其持续高表达可能通过Smad2依赖的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途径和非Smad依赖的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途径诱导肺上皮细胞发生了EMT。PQ中毒肺组织EMT现象的新发现,是PQ中毒肺纤维化形成机制的重要突破,将为PQ中毒的临床治疗带来新思路、新策略、新前景,为PQ中毒特效解毒剂的寻找、靶基因治疗、新药物的开发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PQ中毒肺上皮细胞发生EMT的最终确认、EMT来源的MFb占肺组织全部MFb的比例、EMT发生的确切机制,尚需使用转基因动物模型、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共聚焦显微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且,本研究只观察到大鼠PQ中毒后第3w便终止了实验,PQ中毒后更长时间段的肺纤维化规律和发生机制也值得进一步的观察和探讨。

全文目录


致谢  5-6
中文摘要  6-11
Abstract  11-18
缩略词表  18-20
目次  20-23
1 引言  23-29
2 第一章 百草枯中毒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29-45
  2.1 实验相关材料  30-31
  2.2 百草枯中毒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31-32
  2.3 模型建立后的组织病理学验证  32-33
  2.4 统计学分析  33
  2.5 结果  33-36
  2.6 讨论  36-45
3 第二章 上皮-间充质转变(EMT)在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45-84
  3.1 实验相关材料  49-51
  3.2 百草枯中毒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和分组  51
  3.3 实验动物组织处理过程  51
  3.4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51-52
  3.5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Real-time PCR)  52-55
  3.6 Western blot检测  55-58
  3.7 统计学分析  58
  3.8 结果  58-69
  3.9 讨论  69-84
4 第三章 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途径在百草枯中毒肺纤维化大鼠模型肺上皮-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  84-98
  4.1 实验相关材料  86
  4.2 百草枯中毒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和分组  86
  4.3 实验动物组织处理过程  86
  4.4 实时RT-PCR检测  86-88
  4.5 统计学分析  88
  4.6 结果  88-91
  4.7 讨论  91-98
5 第四章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途径在百草枯中毒肺纤维化大鼠模型肺上皮·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  98-107
  5.1 实验相关材料  101
  5.2 草枯中毒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101
  5.3 实验动物组织处理过程  101
  5.4 实时RT-PCR检测  101-102
  5.5 统计学分析  102-103
  5.6 结果  103-105
  5.7 讨论  105-107
6 结论  107-108
参考文献  108-118
综述一  118-129
  参考文献  125-129
综述二  129-141
  参考文献  136-141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41

相似论文

  1. 微纤维相关蛋白4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和外周血浓度与肝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R575.2
  2. 基于导师临床经验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研究,R277.5
  3. 茶黄素与TGF-β3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地影响,R329
  4. 硒对饮水型氟中毒大鼠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及PSD-93的影响,R599
  5. 树突状细胞在多柔比星诱导的大鼠肾纤维化模型中的作用,R692.5
  6. 合肥市0-6岁儿童血铅现况调查及低水平铅暴露影响因素分析,R179
  7. 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组分对肾纤维化JAK/STAT信号途径的干预作用,R285.5
  8. 扶正固本法治疗脓毒症急性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R278
  9. 血清胆碱酯酶、血小板、肝纤维化指标在HBV感染各阶段的临床意义,R575.2
  10. 雌激素与H.pylori对人十二指肠粘膜碳酸氢盐转运蛋白的影响,R573.1
  1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内阿片受体表达变化的初步研究,R595.1
  12. 早期不全性胆道梗阻对豚鼠oddi括约肌的影响,R657.4
  13. 岩藻糖基化修饰对TGF-β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ECM积聚的影响,R692
  14. 血清细胞因子及结核抗体对儿童结核病及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价值,R725.1
  15. 外界刺激对牙本质牙髓复合体原位形成和内源性生长因子TGF-β1的影响,R78
  16. 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TGF-β1在斑秃患者的表达研究,R758.71
  17. 青蒿琥酯对百草枯致大鼠肺损伤机制的干预性研究,R285.5
  18. 蛇床子素对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动物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563.9
  19. 807例急性中毒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R595
  20.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大鼠脑内小血管变化的初步研究,R595.1
  21. 三氧化二砷对转化生长-β1因子诱导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Ⅲ型胶原分泌的影响,R563.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全身性疾病 > 中毒及化学性损害 > 药物中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