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的锥形束CT影像学研究

作 者: 谢怡汀
导 师: 林居红
学 校: 重庆医科大学
专 业: 口腔临床
关键词: 上颌第一磨牙 锥形束CT 根管 近颊第二根管 上颌第一前磨牙
分类号: R816.9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活体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根中上2/3和根尖1/3的根管影像以及上颌第一磨牙近颊第二根管(MB2)的发生率和根管影像,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相应的影像学依据。方法:截取所选病例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根中上2/3和根尖1/3的横断面影像,针对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数目进行分析研究。截取上颌第一磨牙根管口横断面影像,针对上颌第一磨牙第二根管根管口的位置以及发现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根下1/3单根管发生率最高85.95%,双根管同样位置最低,11.19%;远颊根管单根管根中上2/3发生率最高89.05%,双根管根下1/3最低5.95%;腭单根管根中上2/3和根下1/3发生率均高98.1%。男性根中上2/3水平横断面针对根管数较女性增多,具显著差异(P<0.01)。近颊、远颊根管均出现弯曲,一部分具有明显第二弯曲。腭部根管较为走向平直。不同年龄组上颌第一磨牙MB-MB2为1.42~1.47±0.49~1.38;MB2-DB为4.38~4.50±0.63~1.34;MB2-P为4.38~4.50±0.66~1.38。不同性别组上颌第一磨牙MB-MB2为男性1.39±0.24;女性1.42±0.62;MB2-DB为男性4.77±0.78;女性4.01±0.47;MB2-P为男性4.86±0.66;女性4.28±1.02。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口位于近颊根管口的远中舌侧,从MB-P看,根管口在这段距离连线近中处。近颊部根中上2/3MB2检出率42.62%;根下1/3处检出率11.19%。上颌第一磨牙MB2检出率以10~19岁、20~29岁组最高67.14%;各组在近颊根中上2/3检出率存在差异性近颊部根中上2/3处男性MB2检出率最高54.75%,根中2/3处检出率男女具差异性(p<0.01)。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管的上颌前磨牙的颊、舌径较宽,单根单根管的牙齿未见明显的颊、舌向弯曲。单根多根管的牙齿,可见少数牙齿弯曲(占单根牙的11%)。牙齿分叉为双根或半双根时,则易出现根管弯曲(占双根牙的37%)。不同年龄组根管横截面形状分布有差异(P<0.05):根尖段横截面形状以圆形为主;根中上段横截面形状以扁形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扁形比例下降,圆形比例增大。结论:1、CBCT技术可以较为准确地对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数目进行确定。2、CBCT技术可以准确扫描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一前磨牙不同位置根管弯曲的解剖形态,为诊疗提供依据。3、CCBT可以准确定位上颌第一磨牙近颊中第二根管的位置。4、CBCT可以真实反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的解剖形态,图像清晰,可以给临床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5、CBCT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发现率。6、CBCT对MB2的发现率会因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有所降低。

全文目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6-7
摘要  7-10
ABSTRACT  10-14
前言  14-16
第一部分 对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数及其根管弯曲的研究  16-22
  1 资料和方法  16-17
    1.1 一般临床资料  16-17
    1.2 仪器和参数  17
    1.3 研究方法  17
    1.4 观测指标  17
    1.5 统计学分析  17
  2. 结果  17-20
    2.1 根中上 2/3 和根尖 1/3 水平横断面的根管数目情况  17-18
    2.2 上颌第一磨牙根管形态特征  18-20
  3 讨论  20-21
  4 结论  21-22
第二部分 对上颌第一磨牙 MB2 临床检出率的研究  22-27
  1 资料和方法  22-23
    1.1 一般临床资料  22-23
    1.2 仪器和参数  23
    1.3 研究方法  23
    1.4 观测指标  23
  2. 结果  23-25
    2.1 运用 CBC 技术检测上颌第一磨牙不同位置 MB2 检出率  23
    2.2 上颌第一磨牙不同位置 MB2 检出率性别比对  23-24
    2.3 上颌第一磨牙不同位置 MB2 检出率年龄比对  24-25
  3 讨论  25-26
  4 结论  26-27
第三部分 对上颌第一磨牙近颊中 MB2 根管口定位的研究  27-33
  1 资料和方法  27-29
    1.1 一般临床资料  27-28
    1.2 仪器和参数  28
    1.3 研究方法  28
    1.4 观测指标  28
    1.5 统计学分析  28-29
  2. 结果  29-31
    2.1 上颌第一磨牙近颊中各项根管口间距指标的测定及年龄组对比  29
    2.2 上颌第一磨牙近颊中各项根管口间距指标的测定及性别组对比  29-30
    2.3 上颌第一磨牙 MB2 根管定位特征  30-31
  3 讨论  31-32
  4 结论  32-33
第四部分 对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数目和形态的研究  33-38
  1 资料和方法  33-34
    1.1 一般临床资料  33
    1.2 仪器和参数  33-34
    1.3 研究方法  34
    1.4 观测指标  34
    1.5 统计学分析  34
  2 结果  34-36
    2.1 根中上 2/3 和根尖 1/3 水平横断面的根管数目情况  34-35
    2.2 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特征  35-36
  3 讨论  36-37
  4 结果  37-38
全文小结  38-39
参考文献  39-42
附图  42-45
文献综述  45-51
  参考文献  47-5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1-52
致谢  52-53

相似论文

  1. 锥形束CT联合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在肺癌放疗中的临床研究,R734.2
  2. 中亚热带两种常绿阔叶林群落细根寿命估计,S718.5
  3. 不同复壮措施对古樟树复壮效果的研究,S788
  4. TF镍钛器械在上颌磨牙近颊根管系统治疗的临床探讨,R781.05
  5. 根管显微镜在根管倒充中应用的实验研究,R781.05
  6. 锥形束CT在颌骨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研究,R783.5
  7. 06锥度根管预备后不同根管充填技术对根管抗折性的影响,R781.05
  8. 关于第一前磨牙近远中径及剩余牙本质厚度的研究,R783
  9. 上颌第一磨牙经Inceram-Z全瓷冠修复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R783
  10. 显微CT技术建立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的有限元模型,R816.98
  11. 牙科手术显微镜用于检出离体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实验研究,R781.05
  12. 不同粘结系统与纤维桩桩道内界面形态学和粘结强度分析,R783
  13. 上颌第一磨牙In-ceram全瓷冠不同粘结条件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R783.4
  14. 52颗中国人单根管下颌第一恒前磨牙根管锥度值测量,R781.05
  15. 弯曲根管预备中不同根管器械的生物力学初步分析,R781.05
  16. 基于MICRO-CT前磨牙三维模型的建立及不同器械根管再治疗清理效果的评价,R781.05
  17. 生物相容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TB383.1
  18. 瘘道型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R781.3
  19. 33颗中国人单根管下颌第二前磨牙根管锥度值测量,R781.05
  20. 保守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观察,R781.3
  21. 再治疗根管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与临床表现相关性分析,R781.0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特种医学 > 放射医学 > 各部位及各科疾病的X线诊断与疗法 > 口腔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