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肠湿热和寒湿阻遏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点的比较性研究

作 者: 臧芹
导 师: 王新月; 田德禄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内科学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大肠湿热证 寒湿阻遏证 证候 理化检查 T细胞亚群 肺功能
分类号: R2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研究目的研究大肠湿热和寒湿阻遏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临床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学特征,探析不同分期、病情程度下,大肠湿热和寒湿阻遏型UC患者的中医症状、理化检查、免疫学检查、肺功能损伤、肠镜镜下表现,并通过联系传统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2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通过肠镜及病理确诊符合溃疡性结肠炎,并且符合中医辨证分型为大肠湿热及寒湿阻遏证,且无吸烟史或戒烟十年以上、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UC患者115例,其中大肠湿热证80例,寒湿阻遏证35例;另外选取31名查体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观察UC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期及分型、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及肠外表现等。肠镜检查、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ESR、CRP、T细胞亚群、肺功能。全部资料经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性、方差齐性及可比性检验显著性水平a=0.05,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多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3研究结果大肠湿热证80例,男41人,女39人,平均年龄41.9±14.369;寒湿阻遏证35例,男15人,女20人,平均年龄42.82±14.540;两组的年龄及性别处于同一基线上,在两组证型中发病的高峰均在30-40之间,诱发加重的因素中以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58.26%、53.04%。病程为1-5年时,大肠湿热证较多(P=0.000),当病程>10年后,寒湿阻遏证出现的频率较大(P=0.030)。大肠湿热UC患者症状:粘液脓血便、赤多白少(85.00%),下腹坠痛或灼痛(73.75%)、里急后重(72.50%)、舌苔黄厚腻(68.75%),口干、口苦(80.00%);而寒湿阻遏的UC患者则主要出现: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80.82%),脐腹冷痛、腹部畏寒(94.29%)头身困重(94.52%),里急后重感(60.00%)。大肠湿热组的排便积分高于寒湿阻遏组(P=0.019),而寒湿阻遏组的腹部症状积分及全身症状总积分均高于大肠湿热组(P分别为0.021,0.028)。两组证型均以活动期为主,两组病变范围均以直肠病变最多,其次是直乙状结肠、全结肠。大肠湿热组与寒湿阻遏组的肠外表现均以肺功能损害为主(66.01%),其次为复发性口腔溃疡(14.38%)、急性关节炎(9.80%)。大肠湿热组及寒湿阻遏组均以轻度、中度为主。在内镜分级上(采用Roth分级),大肠湿热组的内镜指数处于Ⅲ级、Ⅳ级的较寒湿阻遏组多(P值分别为0.049、0.039);两组的内镜指数主要分布在Ⅱ级、Ⅲ级。大肠湿热组的内镜指数(6.08±3.86)明显高于寒湿阻遏组的内镜指数(4.51±3.20),(P=0.016<0.05)。大肠湿热组在渗出物、糜烂、溃疡、纤维素等内镜下粘膜的表现较寒湿阻遏组明显(P值分别为0.000,0.003,0.000,0.018),寒湿阻遏组在粘膜的颗粒感和粗糙方面较大肠湿热组明显(p=0.031);两组在黏膜变脆、血管网模糊或消失、粘液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值分别0.958,0.177,0.372)。CRP、ESR均是反应炎症活动的指标,在大肠湿热组与寒湿阻遏组中均表现为随着病程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且活动期的均值要高于缓解期。寒湿阻遏组的CRP、ESR的均值较大肠湿热组的高(p值分别为0.019,0.817)。在大肠湿热和寒湿阻遏中CD3+(%)、CD3+CD8+(%)随着病程程度的加重及疾病的活动,其均值都呈现增高的趋势,但寒湿阻遏组的均值在轻、中、重度方面均较同级别的大肠湿热组高。大肠湿热组及寒湿阻遏组中,CD3+CD4+(%)的均值,表现为随着病情的加重其成增高的趋势,但在疾病极为严重时,其值却明显减低,重度患者明显低于轻度患者。寒湿阻遏组的CD4/CD8(%)随着病情的加重及疾病的活动,其比值呈现减低的趋势,而在大肠湿热组CD4/CD8(%)却表现为随着疾病的加重呈现先升高再减低的趋势。大肠湿热组、寒湿阻遏组及健康人通气方面未见明显差异;在残总比升高、气流受限和弥散量下降三各方面,三者不完全相同(P值分别为0.000,0.031,0.036)。寒湿阻遏组的患者较大肠湿热患者更容易出现残总比升高、中小气道气流受限、弥散量下降。4结论本研究发现大肠湿热证较寒湿阻遏证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在经过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使辨证与辨病进一步结合,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所处的分型、分期、及严重程度等,从而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的结合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1.大肠湿热证主要病程年限分布在1-5年,但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特别是>10年后,寒湿阻遏证出现的频率较大。2.大肠湿热证的典型症状较寒湿阻遏证差异明显。在内镜分级上(采用Roth分级),两组所处Ⅱ级、Ⅲ级者较多,大肠湿热组的内镜指数处于Ⅲ级、Ⅳ级的较寒湿阻遏组多。3.CRP、ESR均是疾病的炎症活动的指标,在大肠湿热组与寒湿阻遏组中均随着疾病的病程的加重而增高,且活动期高于缓解期,然而寒湿阻遏阻组的CRP及ESR均较大肠湿热组高,这可能是寒湿阻遏较大肠湿热患者的机体的炎症反应更明显,而结合肠镜则大肠湿热的肠镜表现及内镜指数更严重,表明大肠湿热的局部炎症反应更明显,从而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4.大肠湿热组和寒湿阻遏组的T细胞亚群存在异常,说明本病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寒湿阻遏组中,整体的免疫功能随着病情的加重及疾病的活动是相对低下的;而大肠湿热组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先活跃随后由于病情的加重致使免疫机能转为相对低下。可见机体的免疫失衡,使外来抗原不能很好地清除,可能进一步说明了UC的慢性反复发作的机理,同时也说明机体的免疫功能存在异质性和多样性,其确切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5.在肺功能方面,寒湿阻遏的肺功能在残总比升高、气流受限和弥散量下降三个方面较大肠湿热者多。这可能是因为寒湿阻遏患者病程年限相对长,随着病程的延长,UC患者肺功能更容易出现异常。

全文目录


目录  3-5
摘要  5-7
Abstract  7-13
文献综述  13-61
  中医学对清疡性结肠炎的认识进展  13-37
    1 古代医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13-18
    2 现代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18-25
    3 中医药治疗  25-31
    4 问题和展望  31
    参考文献  31-37
  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37-61
    1 发病机制  37-48
    2 治疗  48-51
    3 展望  51
    参考文献  51-61
前言  61-62
材料和方法  62-72
  1 诊断标准  62-70
  2 资料与方法  70-72
结果  72-87
  1 一般资料  72-73
  2 中医辨证与中医诊断中各指标的关系  73-76
  3 中医辨证与西医各诊断指标的关系  76-84
  4 肺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84-87
讨论  87-94
  1 一般资料分析  87
  2 中医辨证与中医诊断中各指标的关系探讨  87-88
  3 中医辨证与西医各诊断指标的关系探讨  88-89
  4 肠镜表现  89
  5 理化检查  89-90
  6 T细胞亚群  90-92
  7 肺功能  92-94
结论  94
参考文献  94-97
致谢  97-98
简历  98

相似论文

  1.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中医肾虚证的相关性研究,R259
  2. 王嘉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疡性结肠炎的方药分析研究,R259
  3. 高血压前期证候特征研究,R259
  4. 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R259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544.1
  6. MMP-7和溶菌酶在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S858.91
  7. 板蓝根多糖对无初乳仔鼠免疫功能的影响,S853.7
  8. 新型复合麻醉药—舒眠宁对猫的临床麻醉研究,S858.293
  9.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R733.1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间血氧变化分析,R563.9
  11. 寻常型银屑病不同分期及证侯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R275.9
  12. 过敏性紫癜免疫发病机制的探讨,R554.6
  13. 支气管哮喘不同发病阶段IL-18、IL-33等炎性因子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R562.25
  14. 艾迪莎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MMP-2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15. 罗格列酮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PPARγ、NF-κB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16. 亚低温联合胸腺五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R651.15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R563.9
  18.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R574.62
  19. COPD患者气道壁厚度与肺功能的关系,R563.9
  20. 脉冲振荡肺功能(IOS)与常规肺功能(PFT)在COPD诊断中的相关性研究,R563.9
  21. 肺容积的改变对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R76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