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

作 者: 潘立敏
导 师: 徐贵成
学 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 业: 中医内科学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病 证候特征 血压变异性 因子分析法 天麻舒心方 中药干预
分类号: R2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7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新近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高血压病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老年患者因动脉硬化,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压力反射器敏感性下降等原因,血压变异性增大。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是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风险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血压的变异性越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大。目前缺乏公认的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布规律,而老年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候是否具有相关性,中药干预是否能够改善血压变异,进而减少心血管风险,亟待研究。本项课题首先对老年高血压病及其血压变异性近年来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也是课题重点,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并对此进行了天麻舒心方干预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证治规律及中药干预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第一部分:临床调查部分1目的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进而探寻老年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2方法对60岁及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临床查体及理化检查相结合方式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用药史等一般情况;眩晕、头痛、头胀等47个症状,舌脉、口唇紫暗、目眶发暗、手掌暗红等14个特征;心肺腹等常规体格检查;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3结果3.1一般资料320例患者纳入调查,12例患者因缺少重要资料予以剔除,共有308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39例(45.1%),女性169例(54.9%)。年龄60~89岁(70.12±8.747),其中60~69岁患者154例(50%),70~79岁患者92例(29.9%),80岁以上患者62例(20.1%)。3.2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3.2.1因子分析与证候特征将调查表中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44个变量纳入因子分析,以特征根大于1提取16个公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变异71.122%,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对16个公因子所代表的变量(症状群),请专家组判定中医证候,初始得出8种证候:阴虚阳亢,兼有血瘀(F3、F6、F8、F9、F10);阴虚阳亢,兼有痰浊(F7);阴阳两虚,兼有血瘀(F2);气阴两虚,兼血瘀(F1);气阴两虚,兼痰浊(F4、F12);肝风痰浊(F13、F14);肝风痰浊,兼有血瘀(F11);痰瘀互阻证(F5、F15、F16)。再根据主证相同进行合并,最终归纳老年高血压病5种证候: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肝风痰浊证、痰瘀互阻证。3.2.2老年高血压的证型分布规律根据因子得分对患者进行分组,阴虚阳亢证119例(38.6%),气阴两虚证60例(19.4%),阴阳两虚证25例(8.1%),肝风痰浊证57例(18.4%),痰瘀互阻证47例(15.2%)。再将患者按痰瘀辨证分组统计,痰浊证(各证型兼夹痰浊及肝风痰浊证)105例,占34.1%,痰瘀互阻证(肝风痰浊证兼夹血瘀和痰瘀互阻证)59例,占19.1%,而兼血瘀者144例,达46.8%,可见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点,痰浊、血瘀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兼夹证。3.3平均血压值与证型关系全天、日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平均值在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五种中医证型之间分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3.4血压变异及变异系数与中医证型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变异(SBP-SD)在五种证型分布中具有差异(P<0.05),阴虚阳亢组血压变异性最大,而肝风痰浊型变异最小。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的趋势。而舒张压变异、平均动脉压变异在五种证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在五种证型中具有差异(P<0.05),阴虚阳亢型血压变异系数最大,肝风痰浊型变异最小。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的趋势。而舒张压变异系数、平均动脉压变异系数在五种证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3.5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血压变异性及证候关系血压变异与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日间收缩压变异(DSBP SD)及变异系数(DSBP-CV)与LVMI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80和0.460。各时段舒张压变异及平均动脉压变异与LVMI未见相关。各证型组间比较LVMI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阳亢组及气阴两虚组LVMI较重,P<0.05。3.6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内径与中医证型各证型组间比较颈动脉内径未见差异(P>0.05);但IMT值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阴虚阳亢组IMT值最大(P<0.05);颈动脉内膜光滑度及血流情况在各证型分布情况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证型间出现斑块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气阴两虚组斑块更为多发(P<0.05)。3.7中医症状积分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最小4分,最大83分,平均23.95±1.35分。五个证型组总症状积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平均值来看,阴虚阳亢组积分最高,其次为气阴两虚组,可见这两组患者症状较多。将308例患者依据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的P50(0.112)分为血压变异性偏小组,和变异性偏大组,并据此进行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经t检验,P50及以上组,中医症状积分更高(P<0.05),即血压变异大者症状主诉相对多。4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5种主要证型,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特征。其中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征及重要病机,痰浊、血瘀是重要的兼夹证。收缩压变异及变异系数在不同证型间具有显著差异,阴虚阳亢组患者的收缩压变异及变异系数较其他组大,提示阴虚阳亢是老年血压变异的主要证候特征及病机要点。阴虚阳亢组及气阴两虚组患者LVMⅠ值更大;阴虚阳亢组IMT最厚,气阴两虚组斑块更为多发。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在阴虚阳亢及气阴两虚组相对较高,而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在P50及以上症状总积分更高,P<0.05。提示,血压变异与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特别是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血压变异的主要证候,也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应格外加以关注。第二部分:临床观察部分1.目的评价天麻舒心方对老年高血压阴虚阳亢型患者血压变异性干预效果。2.方法年龄在60~85岁之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1级或2级,中医辨证属阴虚阳亢证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可纳入研究。入组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30例,治疗组(西药+中药)30例。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1/日;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1/日+天麻舒心方(中药配方颗粒,温水冲服),150ml,2/日,疗程均为4周。观察过程中每周随诊1次,记录血压、症状、体征、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疗程前后进行安全性及疗效性指标检测。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疗效性指标:平均血压值(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SD)、变异系数(CV);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3结果3.1一般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入组观察,其中门诊患者48例(80.0%),住院患者12例(20.0%);男性31例(51.7%),女性29例(48.3%);年龄60~75岁。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以及血压水平,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理化检查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2治疗前后诊室血压值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显示两组药物均可较好的降低血压平均值;两组药物间比较,从第2周开始,治疗组降低收缩压的幅度较对照组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药物更强劲的降低收缩压数值作用;但在舒张压数值方面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两组药物对舒张压的作用相当。3.3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3.3.1血压平均值变化治疗后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均有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全天收缩压(24hSBP)及日间收缩压(DSBP)降低幅度更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治疗组在降低全天收缩压及日间收缩平均值方面更有优势。3.3.2血压变异性(SD)情况治疗后两组全天收缩压变异(24hSBP-SD)、舒张压变异(24hDBP-SD)均较前有显著降低(P<0.05);两组日间收缩压变异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日间的舒张压变异(DDBP-SD)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对夜间血压变异均有改善作用(P<0.05),但治疗组仅对夜间收缩压变异(NSBP-SD)具有降低作用(P<0.05),而对舒张压变异(NDBP-SD)未见降低(P>0.05);以上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改善血压变异作用,特别是对于收缩压的变异,改善作用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24hSBP-SD及DSBP-SD的降低更明显(P<0.05),而在其他的血压变异方面,两组间未见差异(P>0.05)3.3.3血压变异性系数(CV)情况治疗后两组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CV)均较前有显著降低(P<0.05);两组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日间的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对夜间血压变异系数均未见降低(P>0.05);以上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改善血压变异系数作用,特别是对于收缩压的变异系数,改善作用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24hSBP-CV及DSBP-CV的降低更明显(P<0.05),而在其他的血压变异方面系数,两组间未见差异(P>0.05)3.4PRA, AngⅡ变化情况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对PRA、AngⅡ均未见改善作用(P>0.05),而治疗组对PRA、AngⅡ改善作用明显(P<0.01);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显示治疗组良好的降低PRA、AngⅡ活性的作用。3.5两组血脂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对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降低作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对各项血脂指标未见影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TG及LDL的降低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6两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均显现了较好的症状改善作用(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间积分比较,治疗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具有滋阴潜阳,活血通脉的天麻舒心方具有降低老年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收缩压变异作用,并显示了降低血压数值作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降低PRA、AngⅡ、CHO、TG、LDL水平,安全性良好。提示,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对血压变异具有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临床意义本项研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进行查新,结果在MEDLINE数据库联机检索表明:未查到与本项目相关的报道;U.S.PATENT DATABASE及中国专利数据库联机检索表明,未查到相关专利文献;中医药新闻数据库等检索表明,未查到相关新闻报道。并在以下3方面具有创新性及临床实用意义,1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老年高血压病证候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归纳出老年高血压病的5种证候特征(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是客观化证候研究的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或同类研究辨证分型的依据。2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具有相关性,同时发现老年高血压病及其收缩压变异阴虚阳亢为主要证候特征及重要的病机,提示临床辨证老年高血压病过程以阴虚为本,特别是肝肾阴虚为本,对于临床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性意义。3天麻舒心方有效降低血压,改善血压变异性,值得进一步的新药开发与推广;提示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具有改善血压变异性作用,希冀减少心血管风险事件,改善预后,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改善血压变异性或将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新靶点,或将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12
ABSTRACT  12-19
英文缩写词表  19-21
综述一 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21-35
  参考文献  30-35
综述二 老年高血压病的中西临床研究进展  35-51
  参考文献  46-51
前言  51-53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部分  53-93
  目的  53
  方法  53-57
  结果  57-77
  讨论  77-90
  结论  90
  参考文献  90-93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部分  93-121
  目的  93
  方法  93-97
  结果  97-108
  讨论  108-116
  结论  116-117
  参考文献  117-121
创新点及临床意义  121-123
结语  123-125
致谢  125-127
简历  127-129
附录  129-138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138-145

相似论文

  1. 高血压前期证候特征研究,R259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544.1
  3. 重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F276.44
  4. 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R272
  5. 新疆汉、维、哈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比较,R544.1
  6.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对动脉僵硬度与左室肥厚的影响,R544.1
  7. 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与中药干预的文献研究,R-332
  8.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律研究,R259
  9. 耳穴贴压单穴与相关群穴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干预研究,R544.1
  10. 替米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R544.1
  11. 健脾清化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证疗效观察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干预作用,R259
  12. 益肾化浊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肾虚湿浊证的临床研究,R277.5
  13.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实证分析,F224
  14.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F719
  15. 后股改时期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F832.51
  16. 河北省高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F276.44
  17.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F224
  18. 制造业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效率研究,F425;F224
  19. 基于控制权理论的PPP项目合作效率研究,F283
  20. 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F426.81;F224
  21.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差异性研究,F127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