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北南部春玉米高产群体田间结构配置研究

作 者: 张振平
导 师: 张卫建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春玉米 高产群体 结构配置
分类号: S5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东北南部春玉米高产群体为研究对象,以鞍山市台安县玉米生产田作为研究范例,开展高产群体田间结构配置试验,以行距、耕法、播期和密度等不同配置要素对产量的影响差异为研究内容,并且通过大区集成验证,最终阐明创建高产群体田间结构的适宜配置要素及技术途径。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播期和密度是田间结构的重要配置要素,播期与密度对产量存在较大的互作效应。在低密度条件下这种互作效应较小,在高密度下互作效应较强。辽宁南部地区设置播期以不低于品种生育期所需的最低积温为限。2、在适宜播期下,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随之增加,高密度(90000株/公顷)与中密度(67500株/公顷)群体通过提高有效穗数来实现增产,产量分别比低密度(45000株/公顷)增加6.4%和5.4%。但高密度群体抗逆境能力降低,产量受环境影响波动较大。中密度群体具有较高的LAI、Pn、WUE、Fm/Fv和SPAD值,即具有较高的光合性能。3、宽窄行配置与等行距配置对群体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82.5-27.5cm行距配置下的群体具有较高的产量,比等行距配置产量增加9.54%,LAI提高3.4-13%,干物质积累量提高6.97%, LAD、Pn、Tr、SPAD、 RD和WUE等与光合作用直接相关的指标都有所提高,即提高了群体光合作用性能和群体的最大适宜密度。4、深松耕法相对于传统旋耕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深层(60-120cm)蓄水量,其群体的LAI、光合速率与光能转化效率明显提高;深松耕法比旋耕在有效穗数、百粒重和穗粒数上都有所提高,比旋耕耕法增产7.8%。5、田间结构配置要素的集成验证试验表明:东北南部地区适宜密度为每公顷67500株,适宜耕法为隔行连年深松耕作方式,适宜宽行距配置为82.5-27.5cm;适宜密度与适宜耕法集成比低密度传统旋耕种植方式增产幅度较大,适宜宽行距配置较等行距(0.55-0.55cm)配置群体增产显著。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6
前言  16-18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8-31
  1.1 田间结构配置与玉米群体结构和产量  18-21
    1.1.1 田间结构的内涵及其配置要素  18-19
    1.1.2 田间结构对玉米冠层结构及微环境的影响  19-20
    1.1.3 田间结构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0-21
  1.2 行距对玉米群体田间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21-23
  1.3 耕作措施对玉米群体田间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23-25
  1.4 播期对玉米群体田间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25-27
  1.5 密度对玉米群体田间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27-30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0-31
第二章 适宜播期与适宜密度研究  31-49
  2.1 材料与方法  31-34
    2.1.1 试验材料  31
    2.1.2 试验设计  31-32
    2.1.3 田间管理  32-33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2.1.5 数据处理方法  33-34
  2.2 结果与分析  34-46
    2.2.1 播期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34-36
    2.2.2 播期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6-40
    2.2.3 播期和密度对株高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0-41
    2.2.4 播期和密度对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1-42
    2.2.5 播期和密度对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  42-43
    2.2.6 播期和密度对植株光能转化效率的影响  43-44
    2.2.7 播期和密度对植株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2.2.8 播期和密度对植株叶片SPAD值的影响  44-46
  2.3 本章小结  46-49
    2.3.1 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6-47
    2.3.2 播期和密度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47
    2.3.3 播期和密度对植株光合性能的影响  47-49
第三章 田间株行距配置研究  49-71
  3.1 材料与方法  49-51
    3.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49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9-50
    3.1.3 数据处理方法  50-51
  3.2 结果与分析  51-67
    3.2.1 宽窄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51-52
    3.2.2 宽窄行对植株形态性状的影响  52-53
    3.2.3 宽窄行对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3-55
    3.2.4 宽窄行对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5-57
    3.2.5 宽窄行对群体光合势的影响  57-58
    3.2.6 宽窄行对玉米群体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8-59
    3.2.7 宽窄行玉米群体光响应曲线的变化  59-62
    3.2.8 宽窄行对玉米群体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62-64
    3.2.9 宽窄行对玉米群体SPAD值的影响  64-65
    3.2.10 宽窄行对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65-67
  3.3 本章小结  67-71
    3.3.1 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67
    3.3.2 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67-69
    3.3.3 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光合指标的影响  69
    3.3.4 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灌浆速率的影响  69-71
第四章 适宜耕法研究  71-82
  4.1 材料与方法  71-73
    4.1.1 试验材料  71
    4.1.2 试验设计  71-72
    4.1.3 田间管理  72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72
    4.1.5 数据处理方法  72-73
  4.2 结果与分析  73-80
    4.2.1 耕法对产量的影响  73-74
    4.2.2 耕法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74-76
    4.2.3 耕法对植株光合性能的影响  76-77
    4.2.4 耕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77-78
    4.2.5 耕法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78-79
    4.2.6 耕法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79-80
  4.3 本章小结  80-82
    4.3.1 耕法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80
    4.3.2 耕法对土壤容重及含水量的影响  80-81
    4.3.3 耕法对植株叶面积指数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81-82
第五章 田间配置模式的集成验证  82-90
  5.1 适宜密度验证  82-84
    5.1.1 试验材料  82
    5.1.2 试验设计  82
    5.1.3 田间管理  82-83
    5.1.4 产量结果与分析  83-84
  5.2 适宜耕法研究与验证  84-87
    5.2.1 试验材料  84
    5.2.2 试验设计  84
    5.2.3 田间管理  84-85
    5.2.4 产量结果与分析  85
    5.2.5 产量构成结果与分析  85-87
  5.3 适宜行距配置验证  87-89
    5.3.1 试验材料  87
    5.3.2 试验设计  87
    5.3.3 产量结果与分析  87-89
  5.4 本章小结  89-90
    5.4.1 适宜密度与耕法配置  89
    5.4.2 适宜行距配置  89-90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90-94
  6.1 主要研究结论  90-91
  6.2 本文创新之处  91
  6.3 本文不足之处和下步研究设想  91-94
参考文献  94-103
致谢  103-104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104-105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105
博士后期间参编著作  105
博士后期间获奖情况  105-106
简历  106-109
永久通讯地址  109-110

相似论文

  1. 苏南粳稻超高产田群体构成和微气象特征研究,S511.22
  2.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土壤水肥调控效应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S513
  3. 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结构配置与布局优化,TM315
  4. 支持快速设计的注塑机产品设计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应用,TP391.7
  5.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S513
  6. 含有未知输入干扰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TP277
  7. 寒地玉米氮钾调控及营养诊断技术的研究,S513
  8. 黄土高原春玉米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环境与生物学效应研究,S513
  9. 不同灌水和施氮对河西绿洲春玉米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S513
  10. 春玉米对烟嘧磺隆敏感性的研究,S451.222
  11. 基于SD-MOP整合的综合运输通道结构配置优化研究,U11
  12. 空间相对轨道机动的鲁棒控制,V412.41
  13. 日地L_2平动点编队飞行高精度位置保持建模及控制,V448.2
  14. 热带滨海城市防台风防护林树种选择与群落结构配置研究,S727.2
  15. 二月兰的营养特性及其绿肥效应研究,S553
  16. 春玉米密植高产群体茎杆质量的化学调控机理,S513
  17. 东北春玉米氮磷增效施肥模式研究,S513
  18.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S511.31
  19. 高产栽培条件下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产量及经济效益研究,S513
  20. 基于MES的上海大众汽车车间质量管控应用研究,F426.471
  21. 航天器在轨加注的姿态动力学与控制,V448.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