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及对噻嗪酮和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作 者: 王志伟
导 师: 苏建亚; 高聪芬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农药学
关键词: 白背飞虱 抗药性 吡虫啉 噻虫嗪 毒死蜱 噻嗪酮 吡蚜酮
分类号: S435.1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我国重要的迁飞性水稻害虫,在国内各稻区都有发生,常年对水稻生产造成较大危害,尤其是作为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针对该害虫的防治在生产上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但白背飞虱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生产上化学防治的效果,为更科学地指导白背飞虱化学防治,本文报道了2010与2011年采自我国9省20个县市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毒死蜱噻嗪酮以及吡蚜酮抗药性的监测结果,并分析了各地种群杀虫剂抗药性水平差异与其解毒酶活力的相关性,并对噻嗪酮与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进行了评估。1、白背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以及吡蚜酮的敏感基线将2006年采自广西南宁白背飞虱种群在室内不接触任何杀虫剂进行连续饲养,得到了室内白背飞虱品系Lab-NN,通过稻茎浸渍法进行测定,该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以及毒死蜱的敏感性较原始种群都有显著地提高,尤其是毒死蜱的敏感性提高了9.4倍,对噻虫嗪、吡虫啉与噻嗪酮的敏感性分别提高了2.1、1.9与1.4倍。该品系对这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以及吡蚜酮的LC50值分别为:0.109、0.096、0.044、0.236、0.478mg ai/L,其LCso值与采自田间种群对各药剂的LCso值相比都是最低的,所以该品系可为白背飞虱的敏感品系用于抗药性的监测,所测得的毒力数据可作为白背飞虱的敏感基线。2、白背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以及吡蚜酮的抗药性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以及吡蚜酮对全国25个白背飞虱种群的毒力,不同地理种群间对这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都存在一定差异。28%监测种群对吡虫啉具有中等水平的抗药性,以安徽潜山种群的抗性最高(15倍),32%种群为低水平抗性,44%种群仍较敏感。白背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问题已较普遍,大多数种群(84%)已达中等水平抗药性,来自四川合江的抗性倍数最高达25.6倍,仅广西南宁种群处于敏感状态。而噻虫嗪、毒死蜱与吡蚜酮的抗性问题并不突出,分别有28%、32%与28%的田间种群对噻虫嗪、毒死蜱与吡蚜酮表现为低水平抗性,大多数田间种群仍对这3种杀虫剂敏感。3、不同地理种群解毒酶活性的差异本文报道了11个白背飞虱田间种群以及室内敏感种群Lab-NN三种解毒酶(酯酶、多功能氧化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在测定的种群中,酶酶与P450的活性都是以室内敏感种群的最低,显著低于测定的田间种群,田间种群之间2种代谢酶的活力也有显著的差异,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在所有种群中差异不显著,室内品系的GST活力与田间种群相当,GST可能与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所测定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差异无关。而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变化与酯酶活性大小有正相关性,说明吡虫啉的抗性可能与酯酶有关。多功能氧化酶P450活性大小与噻嗪酮和噻虫嗪的毒力之间也有一定正相关性,说明这2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也受P450活性变化的影响。4、白背飞虱对噻嗪酮与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采用稻茎浸渍法对采自2006年广西南宁的白背飞虱种群分别在室内用噻嗪酮与吡虫啉进行了连续24代与14代的筛选。筛选后对噻嗪酮与吡虫啉的抗性分别上升了22.3倍与21.3倍,抗性现实遗传力(矿)分别为0.1219与0.2453,在分别用噻嗪酮与吡虫啉防治时造成80-90%死亡率的情况下,白背飞虱对噻嗪酮与吡虫啉的抗性上升10倍所需代数分别为7-9代与3-6代,说明白背飞虱在环境方差较小的室内对噻嗪酮与吡虫啉都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且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高于噻嗪酮。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3
  1.1 白背飞虱在中国的发生情况  11-12
    1.1.1 白背飞虱的分布  11
    1.1.2 白背飞虱的危害  11-12
    1.1.3 我国白背飞虱的发生状况  12
  1.2 白背飞虱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12-15
    1.2.1 白背飞虱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13
    1.2.2 白背飞虱对氯化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13-14
    1.2.3 白背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  14-15
  1.3 白背飞虱的抗药性机理  15-16
    1.3.1 靶标部位或神经不敏感  15
    1.3.2 解毒代谢增强  15-16
    1.3.3 表皮穿透速率下降  16
  1.4 影响白背飞虱抗性发展的因子  16-18
    1.4.1 生物学因子  16-17
    1.4.2 遗传学因子  17
    1.4.3 操作因子  17-18
  1.5 白背飞虱的抗性治理  18-20
    1.5.1 抗药性预测预报  18
    1.5.2 农业防治  18-19
    1.5.3 药剂使用策略  19
    1.5.4 生物防治  19
    1.5.5 抗性作物  19-20
  1.6 吡蚜酮的特性及研究概况  20-21
    1.6.1 吡蚜酮简介与特点  20
    1.6.2 吡蚜酮作用机制的研究  20-21
    1.6.3 吡蚜酮抗性情况  21
  1.7 本文的立题背景  21-23
第二章 白背飞虱对五种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  23-37
  摘要  23-24
  2.1 供试昆虫  24-25
  2.2 供试药剂  25
  2.3 试验方法  25-26
  2.4 数据分析  26
  2.5 结果与分析  26-31
  2.6 讨论  31-37
第三章 地理种群敏感性差异的生化机制  37-45
  摘要  37
  3.1 供试昆虫  37
  3.2 供试药剂  37-38
  3.3 解毒酶活性测定  38-39
  3.4 结果与分析  39-42
    3.4.1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活性  39-40
    3.4.2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  40-41
    3.4.3 酯酶活性  41-42
  3.5 讨论  42-45
第四章 白背飞虱对噻嗪酮和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45-53
  摘要  45
  4.1 供试昆虫  45
  4.2 供试药剂  45-46
  4.3 试验方法  46
    4.3.1. 抗性筛选方法  46
    4.3.2 毒力测定方法  46
  4.4 数据分析方法  46-47
    4.4.1 毒力测定  46
    4.4.2 抗性风险评估和抗性发展速率的预测  46-47
  4.5 结果与分析  47-51
    4.5.1 白背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  47-48
    4.5.2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  48-51
  4.6 讨论  51-53
全文总结  53-55
参考文献  55-65
致谢  65-67
附录  67

相似论文

  1. 抗吡虫啉—甲基对硫磷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S482.2
  2.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S435.112.1
  3. 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性与交互抗性多抗性及其抗性治理的研究,S451.2
  4.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及生化机理研究,S435.112.3
  5. 防治西花蓟马药剂的室内筛选及其对噻虫嗪的抗性风险评估,S433
  6. 申嗪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S435.111
  7. 2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制备及质量检测方法研究,S482.3
  8. 油菜田日本看麦娘的抗药性研究,S451.2
  9. 浙赣皖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源地分析,S435.112.3
  10. 徽州稻区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迁飞生物学研究,S435.112.3
  11. 生物催化/光催化联合降解毒死蜱的研究,X592
  12. 稻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抗性快速检测的研究,S435.112.3
  13. 百菌清和毒死蜱在设施作物中的分布与消解研究,S481.8
  14. 设施农业土壤中百菌清和毒死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X592
  15. 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对新生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线粒体的影响,R742.5
  16. 表面活性剂对两种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影响,X592
  17. 低浓度毒死蜱对胚胎神经前体细胞分裂平面取向的影响及其远期细胞形态效应,S481.1
  18. 茚虫威及其混剂悬浮悬乳体系的构建与触变性研究,S482.3
  19. 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四种昆虫抗性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S482.3
  20. 低浓度毒死蜱对发育期神经细胞极性复合体的影响,R114
  21.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蔬菜中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TP27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稻病虫害 > 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