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广西沙塘“农都”的农业遗产价值研究

作 者: 李文星
导 师: 吴致远
学 校: 广西民族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史
关键词: 广西 战时“农都” 农业遗产 农事试验场
分类号: S-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广西沙塘“农都”历史为研究对象,试图发掘沙塘“农都”的历史遗产价值。能够作为中国历史遗产的“农都”由广西柳州市沙塘镇的广西农事试验场实物遗存,以及农事技术、史料和影响等非物质文化所构成。广西沙塘镇“农都”的历史地位因民国时期广西发展政策、时政战事、地理优越等特殊社会环境所致,在诸多因素作用下,沙塘这穷乡僻壤成为当时全中国集农事创新科研、革新农作技术、学术交流和传播于一体的农业研究中心,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在文化、经济、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自2002年由联合国农粮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国际社会对农业遗产价值的认识程度和保护意识日渐加深。广西现今的农业遗产研究多集中在桂林龙胜龙脊梯田这类自然人文景观方面,即着重从农业生态系统与悠久农耕文化方面去挖掘农业遗产价值,而对于广西区内近现代农业的起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教育成果等方面研究甚少,广西沙塘的战时“农都”则是这方面的一个极好案例。经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本文研究主旨亦在于梳理广西沙塘“农都”的历史转变过程,填补这段重要的广西农业发展史的同时,进一步发掘“农都”遗存作为农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为地方发展价值:①以文献史料为依据,梳理广西“农都”诞生至衰退的历史过程;②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广西沙塘“农都”系民国时期中国占地最广、农作种类最多、农具设施最先进、科研条件最优越和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农事研究中心;③通过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得出广西沙塘“农都”的出现不但提升了广西农事技术,还带动了柳州在道路交通、教育机构和民生配套设施的建设,当时的广西属于“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以城市工业化为目标”的发展道路;④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结论比对,明确广西沙塘“农都”在农作技术、农事研究、农学教育、对外交流和民生活动等方面的影响至今仍存;⑤通过田野调查结果和当代经济建设的研究,提出关于广西沙塘“农都”这一近现代重要农业遗产在物质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建议。由于时间和文献缺失关系,本论文在“农都”的农事试验数据记录、创新技术和发展细节方面仍存在缺漏,希望在往后的工作中能有机会进一步将其完善。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1 绪论  10-25
  引言  10
  1.1 研究缘起  10-11
  1.2 三访柳州  11-12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5
    1.3.1 研究目的  12-13
    1.3.2 研究意义  13-15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5-17
    1.4.1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5-17
  1.5 文献综述  17-25
    1.5.1 国外农业遗产研究现状与水平  17-19
    1.5.2 国内农业遗产研究水平与现状  19-25
2 研究地区概况  25-29
  2.1 广西柳州市自然地理概况  25-26
  2.2 柳州沙塘镇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6-27
  2.3 柳州沙塘镇农业发展概况  27-28
  2.4 柳州沙塘镇教育发展概况  28-29
3 广西农事试验场的发展历程  29-49
  3.1 广西农事试验场成立的历史背景  29
  3.2 广西农事试验场的发展与变革  29-36
    3.2.1 柳江农林试验场的建立  30-31
    3.2.2 广西实业院的成立  31-32
    3.2.3 广西实业院的变革  32-33
    3.2.4 柳州沙塘农事的兴起  33-36
  3.3 广西沙塘“农都”的成就  36-49
    3.3.1 人才聚集与贡献  36-43
    3.3.2 科研成果与推广  43-47
    3.3.4 国内外学术交流  47-49
4 “农都”的农业遗产价值  49-54
  4.1 “农都”的历史价值  49-51
    4.1.1 “农都”的鼎盛时期  49-50
    4.1.2 “农都”的战后遗存  50-51
  4.2 “农都”的文化价值  51-52
  4.3 “农都”的社会价值  52-53
  4.4 “农都”的其他相关价值  53-54
5 “农都”的农业遗产保护与开发  54-63
  5.1 农业遗产的保护模式  54-56
    5.1.1 景观还原保护模式  54-55
    5.1.2 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  55
    5.1.3 旅游开发保护模式  55-56
    5.1.4 综合开发模式  56
  5.2 “农都”的保护与开发  56-63
    5.2.1 “农都”遗存及周边现状  56-58
    5.2.2 “农都”遗存保护的意义  58-59
    5.2.3 “农都”遗存的开发现状  59-60
    5.2.4 “农都”遗存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60-63
6 研究中的不足  63-64
参考文献  64-68
致谢  68

相似论文

  1. 低碳经济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F205
  2. 论管乐队的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621
  3. 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员工绩效考核方案优化研究,F203
  4. 养生旅游度假区规划策略研究,F592.7
  5. 广西中职学校融资渠道通畅性研究,G718.3
  6. 泰国入桂旅游消费者行为调查研究,F592.7
  7. 广西巴马养生旅游研究,F592.7
  8. 基于PCA/CA综合模型的广西科技创新评价研究,F224
  9. 我国医疗保障中的地方政府责任研究,R197.1
  10. 广西自治县单行条例研究,D927
  11. 广西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F127;F224
  12. CAFTA背景下广西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研究,F127
  13. 广西农村沼气发展研究,F323.214
  14. 广西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F323.7
  15. 广西新型工业化与社会福利关联度的实证研究,F427
  16. 迁徙季节鸟类对滨海人工湿地的利用,Q958
  17. 广西百色市县域生态建设研究,F127;F205
  18. 广西莪术质量分析及其红外光谱特征研究,R284
  19. 广西区直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研究,G124
  2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F127
  21. 复合行政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政府治理研究,F127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一般性理论 > 农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