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低品位热能能量品位提升的热化学吸附变温器储能特性研究

作 者: 马良
导 师: 王如竹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制冷与低温工程
关键词: 热化学吸附 能量储存 能量品位提升 变温器
分类号: TK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对节能和环保的日益重视,太阳能以及工业余热/废热等低品位热能利用的新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我国的低品位热能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因受重视程度不够,技术能力不足等原因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造成了极大地浪费。发展低品位热能的高效利用技术将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低品位热能作为替代能源的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阻碍,例如在实际使用中低品位热能因温度较低通常较难被直接利用,且能量供给与能量需求有时会出现时间上不匹配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对基于低品位热能能量品位提升的热化学吸附变温器的储能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开展了基于热化学变压解吸技术的低品位热能升温及储能实验研究。针对低品位热能温度较低难以被直接利用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变压解吸技术的热化学吸附储能循环。变压解吸技术以降低热化学吸附系统的外界驱动热源温度为目的,利用辅助反应盐的吸附作用通过降低加热解吸阶段主反应盐的解吸约束压力来实现再生热平衡温度的降低。所建立试验系统中主反应器内的主吸附反应盐采用氯化锰-膨胀石墨复合吸附储能材料,辅助反应器内的辅助吸附反应盐采用溴化钠-膨胀石墨复合吸附储能材料。实施变压解吸技术,利用氯化锰-膨胀石墨复合吸附储能材料实现了低品位热源的能量储存和能量品位提升。实验研究表明:当主反应器出口端的输出温度为134℃、141℃、147℃时,储热量分别为2707J、2484J、2158kJ,所释放的热量分别为2048kJ、1818kJ、967kJ,消耗的低温热源热量分别为6432LJ、6255kJ、6893kJ;储能效率分别为0.18、0.17、0.08,对应的火用效率分别为0.27、0.25、0.13。(2)开展了基于热化学变温吸附技术的低品位热能升温及储能实验研究。变温吸附技术以提高输出温度为目的,利用热化学吸附反应盐的吸附平衡温度和压力的单变量特性,通过提高压力达到更高的吸附平衡温度。本课题利用变温吸附技术,实现了低品位热源的能量储存和能量品位提升。实验研究表明:当输出温度为40℃、50℃、60℃时,对应的储能量为2807kJ、2420kJ、1283kJ,对应的低温热源耗热量为4509kJ、3797kJ、3835kJ,对应的释放热量为2393kJ、1937kJ、964kJ;储能效率分别为0.33、0.31、0.19,对应的火用效率分别为0.32、0.32、0.20。(3)开展了基于热化学变压解吸和变温吸附技术的低品位热能复合变温储能实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变压解吸技术和变温吸附技术的热化学复合变温储能循环,此循环以有效提升低品位热能能量品位为目的,综合了变压解吸技术和变温吸附技术两者的优点,同时克服了两者的不足。所建立实验系统中使用两个反应器和一个储液器,主反应器中的主吸附反应盐采用氯化锰-膨胀石墨复合吸附储能材料,辅助反应器中的辅助吸附反应盐采用溴化钠-膨胀石墨复合吸附储能材料,储液器中储存液氨。首先在储能阶段采用变压解吸技术降低驱动热源温度,通过热能向化学吸附势能的转化实现低品位热能的储能,在释能阶段通过采用变温吸附技术实现低品位热能能量品位的提升,通过化学吸附势能向热能的转化实现向外界的热能提供过程,实现了低品位热源的高效利用。试验中,储能输入热量为7165kJ,低温热源加热辅助反应器消耗热量为6489kJ,低温热源加热储液器消耗热量为5304kJ,释能输出热量为5705kJ,其储能效率为0.3,火用效率为0.39。从储能密度的角度考虑,大多数热化学吸附储能吸附盐的理论储能密度在800kJ/kg以上,而一般显热储存储能密度(20℃温差)仅为20-80kJ/kg,相变储能单位质量储能量为80-220kJ/kg。可以看出,热化学吸附储能的储存密度远远高于显热和相变储存,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相对于传统储能技术,该技术具有能量品位提升、可调节输出温度、储能密度大等优势,在实现低品位热能能量高效储存的同时,还可实现低品位热能能量品位的有效提升。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目录  10-12
符号说明  12-14
第一章 绪论  14-20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4-15
  1.2 国内外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15-17
    1.2.1 显热储能技术  15-16
    1.2.2 相变潜热储能技术  16-17
    1.2.3 化学储能技术  17
  1.3 国内外热泵变温技术研究现状  17-18
  1.4 本文主要工作  18-20
第二章 热化学吸附储能循环研究  20-24
  2.1 热化学吸附储能工作原理  20-21
  2.2 热化学吸附储能循环  21-23
  2.3 本章小结  23-24
第三章 基于变压解吸及变温吸附技术的热化学储能实验系统建立  24-33
  3.1 吸附储能材料制备  25-27
  3.2 吸附反应器  27-29
  3.3 冷凝/储液器  29-30
  3.4 其他实验准备工作  30-31
    3.4.1 数据采集系统  30
    3.4.2 加热器与恒温装置  30-31
    3.4.3 系统气密性与充氨  31
  3.5 本章小结  31-33
第四章 基于变压解吸技术的热化学储能特性实验研究  33-44
  4.1 基于变压解吸技术的热化学储能系统工作原理  33-34
  4.2 基于变压解吸技术的热化学储能循环分析  34-37
  4.3 基于变压解吸技术的热化学储能循环实验结果与分析  37-42
    4.3.1 储能阶段  37-39
    4.3.2 升温升压阶段  39-40
    4.3.3 释能阶段  40-42
  4.4 本章小结  42-44
第五章 基于变温吸附技术的热化学储能特性实验研究  44-55
  5.1 基于变温吸附技术的热化学储能系统工作原理  44-45
  5.2 基于变温吸附技术的热化学储能循环分析  45-48
  5.3 基于变温吸附技术的热化学储能循环实验结果与分析  48-54
    5.3.1 储能阶段  48-50
    5.3.2 变温阶段  50-51
    5.3.3 释能阶段  51-54
  5.4 本章小结  54-55
第六章 基于变压解吸及变温吸附技术的复合变温储能特性实验研究  55-65
  6.1 基于变压解吸及变温吸附技术的复合变温储能系统工作原理  55-57
  6.2 基于变压解吸及变温吸附技术的复合变温储能循环分析  57-60
  6.3 基于变压解吸及变温吸附技术的复合变温储能循环实验结果与分析  60-63
    6.3.1 主反应器变压解吸储能阶段  60-61
    6.3.2 辅助反应器储能阶段  61-62
    6.3.3 升温升压变温释能阶段  62-63
  6.4 本章小结  63-65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5-68
  7.1 主要结论  65-67
  7.2 未来展望  67-68
参考文献  68-71
致谢  71-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专利成果  72

相似论文

  1. 基于机器人机构学的F_0F_1ATP合成酶马达能量储存研究,TP242
  2. 掺杂效应和尺寸效应对钼酸钠(Na_2MoO_4)相变性能的影响,O614
  3.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耗测试及评价方法研究,U467.4
  4. 紫外超短脉冲激光能量储存环技术的初步研究,O439
  5. 气固反应热变温器热力学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TQ052
  6. 氢氧化镍基能量储存与转换电极体系的探究,TM910.3
  7. 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多模式热化学吸附制冷研究,TB65
  8. 低品位热源驱动的热化学再吸附制冷研究,TB61
  9. 新型多效双重热化学吸附制冷循环研究,TB66
  10. 气固反应热变温器系统的传热传质及系统性能研究,TK124
  11. Ba_(6-3x)Ln_(8+2x)Ti_(18)O_(54)基陶瓷(Ln=La,Sm)的微波介电性能与储能密度,TQ174.756
  12. 水体中铅的浓度对胭脂鱼的生理生态学影响,S917.4
  13. 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双效双重热化学吸附制冷实验及系统模拟研究,TB616
  14. 风力发电储能系统控制器设计,TM912
  15. 区域能源的配置方案与评价的初步研究,TK01
  16. 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其案例研究,TK01
  17. 多谐振频率压电振动能量回收结构特性及实验研究,TK01
  18. 重庆市能源效率与能源发展战略,TK01
  19. 基于燃气轮机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优化模拟,TK01
  20. 区域供冷系统经济性和节能性分析,TK01
  21. 能源岛三联供系统动静态仿真研究,TK0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一般性问题 > 能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