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作 者: 解丹
导 师: 张玉坤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金长城 军事防御体系 整体性 规划布局 空间分析
分类号: TU-09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50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金长城作为中国第二条万里长城,其研究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无论从历史、考古等研究成果还是遗址保护的重视程度来看,它与秦汉长城和明长城都相形见绌。以往对金长城的研究多针对文献挖掘和遗址考古,重视研究界壕构造与军事聚落层级中边堡一级的中小型军堡,对金长城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整体性与层级性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导致2006年国家遗产保护组织才将金长城认定为中国长城的一部分,金长城从此走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金(1115-1234)在其统治的120年内,主要贯彻北防南侵的战略,由此产生了在金西北疆域上以防御为主的大型军事防御体系——金长城。金长城的综合防御能力主要依赖于自身军事防御体系的整体性和层级性。作为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不仅包括军事防御工程,还必须拥有长期戍防军队以及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机构和资源供给机制。本文以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整体性为研究重点,对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各组成部分、金长城军事管理制度及其机构与职能、长城戍边军队构成与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文中从整体规划布局的角度出发,对金长城空间规划布局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动态阶段性形成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空间规划布局的防御格局、规律与防御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与研究;深入探讨了金长城的界壕与军事聚落防御工程的发展形成、时空分布规律、层次与规模、防御性特征及其相应的军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历时性的纵向比较和共时性的横向比较;通过数据的统计、对比分析以及数据的空间转化,将金长城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各阶段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图示化并对比分析,完成“金长城界壕与军堡空间分布图”的绘制;同时,综合考古调查结果,对长城全线军堡归纳总结,依据长城军事聚落中的层级性,将各级军堡的城池规模、空间布局、防御特征等进行比较与归纳。金长城在整个长城发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较前代长城,它防御工程更为严密,军事管理更为完备,资源供给机制更为灵活,很多特征均被后世所继承,历史意义深远。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目录  6-11
第一章 绪论  11-61
  1.1 研究综述  11-33
    1.1.1 国内相关研究  11-30
      1.1.1.1 清前相关研究  11-16
      1.1.1.2 近现代相关研究  16-19
      1.1.1.3 当代相关研究  19-30
    1.1.2 国外相关研究  30-33
      1.1.2.1 苏联  30-31
      1.1.2.2 日本  31-32
      1.1.2.3 欧美国家  32-33
  1.2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33-37
    1.2.1 选题缘起  33-34
    1.2.2 选题意义  34-37
      1.2.2.1 正视金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中的重要地位  34-35
      1.2.2.2 突破原有金长城研究方法的局限  35-36
      1.2.2.3 还原金长城对金西北边疆的实际作用与意义  36-37
      1.2.2.4 对金长城整体性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  37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37-40
    1.3.1 研究方法  37-38
      1.3.1.1 史料文献论证与今人研究成果并重  37-38
      1.3.1.2 历史演进(时间)与地理分布(空间)相结合  38
      1.3.1.3 数据的量化比较与空间化综合分析  38
    1.3.2 创新成果  38-40
      1.3.2.1 首次针对金长城全线研究,填补金代长城整体性研究的缺环  38-39
      1.3.2.2 通过空间规划布局研究,揭示金长城阶段性形成过程  39
      1.3.2.3 数据化呈现金长城界壕与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绘制分布地图  39
      1.3.2.4 提出“界壕”产生原因,揭示金长城防御思想与实际作用  39-40
  1.4 论文框架  40-42
  1.5 研究内容的相关释义与界定  42-61
    1.5.1 长城  42-45
      1.5.1.1 长城的渊源  42-44
      1.5.1.2 长城的内涵  44-45
    1.5.2 金长城  45-47
      1.5.2.1 金长城概况与位置  45-46
      1.5.2.2 金长城与金界壕的定义辩论  46-47
    1.5.3 女真族概况  47-58
      1.5.3.1 女真族  47-48
      1.5.3.2 女真早期聚落的特点  48-51
      1.5.3.3 女真早期的生产组织——猛安谋克  51-53
      1.5.3.4 女真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  53-58
    1.5.4 相关问题的说明  58-61
      1.5.4.1 关于本文涉及到的时间段和疆域范围  58
      1.5.4.2 金北部疆域范围与军事区划的变化因素  58-59
      1.5.4.3 辽金古城的延续性  59
      1.5.4.4 关于金岭北长城  59-61
第二章 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研究  61-117
  2.1 “壕”的渊源  61-70
    2.1.1 “壕”的出现与发展  61-63
      2.1.1.1 “壕”的出现  61-63
      2.1.1.2 壕垣相伴  63
    2.1.2 “壕”在聚落与长城中的防御区别  63-64
    2.1.3 长城中的“壕”  64-70
      2.1.3.1 前朝长城对壕的使用情况  64-66
      2.1.3.2 金长城中“界壕”形制的理解与必然性  66-70
  2.2 金长城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70-77
    2.2.1 金长城界壕防御工程  70-74
      2.2.1.1 壕堑与壕墙  71-72
      2.2.1.2 马面与女墙  72-73
      2.2.1.3 关口  73-74
    2.2.2 金长城军事聚落防御工程  74-75
      2.2.2.1 边堡  74-75
      2.2.2.2 屯兵堡  75
      2.2.2.3 指挥城堡  75
    2.2.3 金长城信息传递工程  75-77
      2.2.3.1 烽燧  75-76
      2.2.3.2 驿铺  76-77
  2.3 金长城的军事管理  77-99
    2.3.1 金西北疆域行政区划  77-81
      2.3.1.1 金的“京”与“路”  78-79
      2.3.1.2 金长城与西北疆域政区城市发展的同步性  79-81
    2.3.2 金代军事管理制度与机构  81-84
      2.3.2.1 中央辅政勃极烈制  82
      2.3.2.2 都元帅府  82-83
      2.3.2.3 枢密院  83-84
    2.3.3 金长城的军事管理机构  84-93
      2.3.3.1 金初军区设置——都统司、统军司、都统府  84-85
      2.3.3.2 金中期的军区设置变化——招讨司  85-87
      2.3.3.3 都总管府  87-88
      2.3.3.4 猛安谋克  88-93
    2.3.4 金长城军事管理职能  93-99
      2.3.4.1 招讨司的军事职能  93-96
      2.3.4.2 招讨司的民事职能  96-98
      2.3.4.3 金长城军事管理的消极作用  98-99
  2.4 金长城的军需供应  99-106
    2.4.1 粮草的供应  99-102
    2.4.2 马匹的供应  102-104
    2.4.3 军器的供应  104-105
    2.4.4 金军需供应对战争的影响  105-106
  2.5 金长城的戍防军  106-117
    2.5.1 金朝军队构成总体概况  106-107
    2.5.2 金长城戍防军编制  107-109
    2.5.3 金长城戍防军构成  109-114
    2.5.4 金长城戍防军的组织特点  114-116
    2.5.5 金长城戍防军的社会阶层性  116-117
第三章 金长城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117-163
  3.1 金长城整体规划布局的动态形成过程  117-144
    3.1.1 “延边长城”——女真人的第一条长城  119-122
      3.1.1.1 延边长城的初建  119-120
      3.1.1.2 延边长城的增建  120
      3.1.1.3 延边长城形制  120-121
      3.1.1.4 延边长城的实际防御作用  121-122
    3.1.2 以上京会宁府为防御中心的建设时期  122-130
      3.1.2.1 岭北长城  122-127
      3.1.2.2 岭南北线长城  127-130
    3.1.3 以金中都为防御中心的建设时期  130-139
      3.1.3.1 岭南中线长城  130-131
      3.1.3.2 岭南长城中线位置与形制  131-134
      3.1.3.3 岭南长城南线  134-137
      3.1.3.4 岭南长城南线位置与形制  137-139
    3.1.4 支线的修筑与最后的修补  139-144
      3.1.4.1 岭南长城南线支线  139-141
      3.1.4.2 战争的号角  141-142
      3.1.4.3 金长城最后的修补——乌沙堡与乌月营  142-144
  3.2 金长城整体规划布局的空间防御特征  144-154
    3.2.1 整体规划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44-148
      3.2.1.1 金边境的地理形胜  144-147
      3.2.1.2 金长城的总体规划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  147-148
    3.2.2 整体规划布局的阶段性及其防御格局  148-153
      3.2.2.1 以上京会宁府为中心形成的防御格局  151
      3.2.2.2 以中都大兴府为中心形成的防御格局  151-153
    3.2.3 整体规划布局的游牧特征表现  153-154
  3.3 金长城整体规划布局的建造特点  154-159
    3.3.1 对原有人工防御工程的利用与改造  154-155
    3.3.2 各个阶段的工程构筑特征  155-157
    3.3.3 金对长城的勘查  157-159
      3.3.3.1 金边境的地图绘制  157
      3.3.3.2 金军事测绘的管理  157-159
  3.4 金长城整体规划布局的防御特点  159-163
    3.4.1 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的多层、网状布局  159-160
    3.4.2 界壕的线性防御与军堡的纵深防御相结合  160
    3.4.3 全线戍守,重点突出  160-163
第四章 金长城军事聚落层级性与空间分布研究  163-191
  4.1 金长城军事聚落形成阶段特征  163-165
    4.1.1 第一阶段——点状防御时期  163-164
    4.1.2 第二阶段——线状层次防御时期  164
    4.1.3 第三阶段——面状层次防御时期  164-165
  4.2 不同防御阶段下的长城军事管理  165-170
    4.2.1 以金上京为防御中心的阶段  166-167
    4.2.2 以金中都为防御中心阶段的重要转变时期  167-169
    4.2.3 以金中都为防御中心阶段的完善时期  169-170
  4.3 金长城军事聚落的层级性  170-175
    4.3.1 军事聚落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170-172
    4.3.2 军事聚落管理的层级性  172-173
    4.3.3 军事聚落分布的层级性  173-175
  4.4 金长城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研究  175-191
    4.4.1 东北路  176-183
      4.4.1.1 界壕范围与军堡空间分布  176-179
      4.4.1.2 指挥中心与驻地  179-182
      4.4.1.3 各级军堡数量之比较  182-183
    4.4.2 临潢府路  183-185
      4.4.2.1 界壕范围与边堡分布图  183-184
      4.4.2.2 指挥中心与驻地  184
      4.4.2.3 各级军堡数量之比较  184-185
    4.4.3 西北路  185-188
      4.4.3.1 界壕范围与边堡分布图  185-186
      4.4.3.2 指挥中心与驻地  186-187
      4.4.3.3 各级军堡数量之比较  187-188
    4.4.4 西南路  188-191
      4.4.4.1 界壕范围与边堡分布图  188-189
      4.4.4.2 指挥中心与驻地  189-190
      4.4.4.3 各级军堡数量之比较  190-191
第五章 金长城军堡建筑与其防御特征研究  191-230
  5.1 金长城各层级军堡城池规模特征及相关例举  191-222
    5.1.1 指挥堡城  191-207
      5.1.1.1 指挥堡的特征  191-192
      5.1.1.2 路级指挥堡  192-206
      5.1.1.3 州级指挥堡  206-207
    5.1.2 屯兵堡寨  207-214
      5.1.2.1 屯兵堡寨的特征  207-209
      5.1.2.2 一般屯兵堡寨(谋克堡寨)  209-213
      5.1.2.3 重要屯兵堡寨(猛安堡寨)  213-214
    5.1.3 边堡  214-222
      5.1.3.1 边堡的特征  214-218
      5.1.3.2 障堡  218-219
      5.1.3.3 戍堡  219-222
  5.2 金长城军堡的量化统计分析  222-226
    5.2.1 军堡在各个路级下的数量比较  222-223
    5.2.2 军堡在不同界壕距离范围内的数量比较  223-225
    5.2.3 军堡空间分布密度比较  225-226
  5.3 金长城军堡的防御特征  226-230
    5.3.1 军堡的空间分布特征  226-228
    5.3.2 军堡的防御性布局特征  228-230
结语  230-236
附录目录  236-291
  附录一 金代帝王年号列表  237-238
  附录二 金代大事年表  238-244
  附录三 金代战争大事件与长城大事件对比表  244-250
  附录四 金北疆行政区划列表  250-253
  附录五 金辽行政区划比较表  253-255
  附录六《金史》中有关金长城修筑事件汇总  255-258
  附录七 东北地区金古城规模分类表  258-259
  附录八 金长城军堡分段列表  259-288
  附图一金长城在金长城疆域中的位置与布局  288-289
  附图二金长城界壕与军堡空间分布图  289-290
  附图三金长城在现行政区划内的走势与分布  290-291
参考文献  291-309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309-311
致谢  311-312

相似论文

  1. 会展建筑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TU242
  2. 博物馆建筑空间整合设计研究,TU242.5
  3. 基于RS与GIS的漓江上游土壤侵蚀研究,S157
  4. 基于SOA架构的3G WebMapper平台的研究与应用,P208
  5. 深圳市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专题研究,TU996
  6.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研究,TU984.116
  7. 基于GIS的战场环境空间分析关键技术研究,P208
  8. 面向大规模空间数据的空间计算模式研究与实现,P208
  9. 信息化测绘中的坐标系及其应用研究,P228.4
  10. 中国城市公厕相关问题研究,TU993
  11. 人耳及人脸融合的多模态身份识别,TP391.41
  12. 赣州都市区空间发展研究,TU984.113
  13.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对我国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TU984
  14. 我国当代高校体育建筑适应性设计研究,TU245
  15. 郑韩故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K878
  1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山东省农村公路网规划和评价研究,U412.1
  17. 科技园区规划布局特征研究,F276.44
  18. 地名数据库的更新与变化分析,P208
  19. 住区步行空间系统化研究,TU984.12
  20. 大悬臂弧线底板城市高架箱梁桥空间受力性能研究,U441
  21. 长春市犯罪空间分析,TU984.11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史 > 专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