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国产菱形果薹草组(莎草科)的分类研究

作 者: 凌玲玲
导 师: 金孝锋
学 校: 杭州师范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菱形果薹草组 叶表皮 叶解剖 瘦果微形态 分类修订
分类号: Q9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莎草科Cyperaceae薹草属Carex是被子植物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2000种,中国约500种,广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名称混乱、模式标本分散,在分类鉴定上有很大难度,特别在种的划分、属下等级和地理分布上存在较大问题和严重分歧。目前,不分类学者对薹草属的菱形果薹草组Carex sect. Rhomboidales的划分观点不一,在组的界定和种的归属上存在争议。本研究在广泛文献查阅、野外采集、标本鉴定的基础上,以居群概念为指导,结合叶表皮形态、叶解剖结构和瘦果微形态特征,对本组进行全面修订,并探讨其系统学和分类学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表皮形态及其系统学和分类学意义观察了53个样品(国产菱形果薹草组39种、2亚种、1变种)的叶表皮形态,本组的叶表皮细胞大多为长方形,垂周壁式样大多为深波状,气孔器基本分布在下表皮,上下表皮有时具硅质乳突,表皮附属物分为刺突和刺毛两种。同种不同产地的样品间叶表皮形态无明显差异,在种内表现出稳定性。根据形态特征和叶表皮观察结果显示长嘴薹草C. longerostrata和假长嘴薹草Cpseudolongerostrata应归入Sect. Rhomboidales s. str.,而和平菱果薹草cmacrandrolepis和锐果薹草C. tatsutakensis与Sect. Rhomboidales的成员不同,中华薹草C. chinensis及其变种龙奇薹草C. chinensis var. longkiensis、秦岭薹草Cdiplodon与Sect. Rhomboidales的成员也明显不同,应为其他组的成员。叶表皮性状在本组近缘种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可以作为区分种或种下类群的依据。2、叶解剖结构及其系统学和分类学意义观察了53个样品(国产菱形果薹草组39种、2亚种、1变种)的叶解剖结构,结果显示叶的横切外观大体为“V”形、浅“V”形及平“V”形,具气腔,中脉上方具泡状细胞,中脉维管束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厚壁组织,上表皮细胞大小一般较下表皮细胞大,表皮附属物分为疣状突起和表皮毛两种,表皮下的叶肉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分化。对不同居群的样品进行叶片解剖学特征比较,发现在横切外形、表皮附属物、泡状细胞层数、中脉维管束鞘细胞层数、厚壁组织发达程度上均表现出种内的稳定性。叶解剖特征也支持将长嘴薹草和假长嘴薹草置于Sect. Rhomboidales.叶片解剖特征在相近种之间有明显区别,可以区分形态上相似的种。3、瘦果微形态及其系统学和分类学意义对44个样品(国产菱形果薹草组33种、2亚种、1变种)的瘦果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瘦果形状大多为卵状或倒卵状,具直或弯的喙,均具柄,棱上缢缩或不缢缩,棱面凹;果实表面细胞一般为不规则的4-7边形,有较明显的垂周壁,其类型可分为直、浅波、波和深波;多数种类具1个中心体,硅质台凹、平或凸。对同种不同产地的居群进行瘦果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瘦果的外观和果皮表面纹饰在种内均表现出稳定性。瘦果表面形态也证明了和平菱果薹草和锐果薹草与Sect. Rhomboidales s. str.的其他种明显不同。瘦果表面微形态在本组近缘种之间存在差异,可以作为区分种或种下类群的依据。4、分类修订对相关类群进行叶表皮形态、叶片解剖结构及瘦果形态研究,并查阅了国内大量的标本(尤其是模式标本),综合所有结果,对菱形果薹草组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承认了本组共34个种,包括发现的新种黔南薹草C. chorda、尖齿薹草C. canina和溪边薹草C. rivulorum,新组合变种富宁薹草C. brevicuspis var. funingensis和高氏薹草C. canina var. kaoi及新组合亚种C. harlandii subsp. hoozaensis,将C. takasagoana和陇栖山薹草C. longqishanensis归并为弯柄薹草C. manca,基花薹草C. basiflora作为太白山薹草C. taipaishanica的异名处理等。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13
1. 文献综述  13-20
  1.1 莎草科的概况  13
  1.2 莎草科的系统学和分类学研究进展  13-14
  1.3 莎草科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14-16
  1.4 莎草科的细胞学研究进展  16
  1.5 莎草科的分子学研究进展  16-17
  1.6 菱形果薹草组的研究进展  17-20
2. 菱形果薹草组叶表皮形态研究  20-47
  2.1 材料和方法  20-22
    2.1.1 材料  20
    2.1.2 方法  20
    2.1.3 观察和数据处理  20-22
  2.2 实验结果  22-23
    2.2.1 表皮细胞  22
      2.2.1.1 细胞形状  22
      2.2.1.2 细胞大小  22
    2.2.2 垂周壁式样  22-23
    2.2.3 气孔器  23
    2.2.4 硅质乳突  23
    2.2.5 表皮附属物  23
  2.3 讨论  23-47
    2.3.1 叶表皮的一般特征及在种内的稳定性  23-24
    2.3.2 叶表皮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24
    2.3.3 叶表皮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24-47
3. 菱形果薹草组叶的解剖结构研究  47-74
  3.1 材料与方法  47
    3.1.1 材料  47
    3.1.2 方法  47
    3.1.3 观察和数据处理  47
  3.2 实验结果  47-50
    3.2.1 表皮特征  48
      3.2.1.1 表皮细胞大小  48
      3.2.1.2 表皮附属性状  48
    3.2.2 叶肉细胞  48-49
    3.2.3 气腔  49
    3.2.4 泡状细胞  49
    3.2.5 中脉维管束  49-50
  3.3 讨论  50-74
    3.3.1 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的种内稳定性  50
    3.3.2 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50-51
    3.3.3 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51-74
4. 菱形果薹草组瘦果微形态研究  74-130
  4.1 材料与方法  74-76
    4.1.1 材料  74
    4.1.2 方法  74-76
  4.2 结果  76-78
    4.2.1 瘦果外观  76-77
      4.2.1.1 瘦果形状和大小  76
      4.2.1.2 喙的形态和长度  76
      4.2.1.3 柄的形态  76-77
      4.2.1.4 棱及棱面的形态  77
    4.2.2 表面纹饰  77-78
      4.2.2.1 细胞形状  77
      4.2.2.2 垂周壁  77
      4.2.2.3 中心体  77
      4.2.2.4 硅质台(表4.2,图版Ⅲ)  77-78
  4.3 讨论  78-98
    4.3.1 瘦果微形态特征的种内稳定性  78
    4.3.2 瘦果微形态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78
    4.3.3 瘦果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78-98
  5. 分类修订  98-128
  6. 总结与展望  128-130
参考文献  130-132

相似论文

  1. 河南卫矛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花粉形态及地理分布研究,Q944
  2. 中国裂萼苔属—异萼苔属—齿萼苔属类群植物的分类修订,Q949
  3. 东亚疏花薹草组(莎草科)的分类修订及其与菱形果薹草组的关系研究,Q949
  4. 丁香4种属植物茎和叶的比较解剖学研究,S685.26
  5. 兔儿风属(菊科)的细胞学和叶表皮微形态研究,Q942
  6. 浑善达克沙地野生花灌木筛选及其园林应用评价,S685.99
  7. 国产木蓝属Indigofera的分类研究,Q949.751.9
  8. 山茶属瘤果茶组系统分类及其种质资源评估,Q949.9
  9. 山东莎草族植物微形态学研究及基于形态证据的系统发育分析,Q944
  10. 山东藨草族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兼论其系统进化,Q944
  11. 太白山杜鹃花属植物光合生理及形态解剖适应性研究,S685.21
  12. 八角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Q949
  13. 华山新麦草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Q944.53
  14. 土圞儿属和旋花豆属的系统学研究,Q949
  15. 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微观形态特征研究,Q944
  16. 不同进化类型大豆叶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S565.1
  17. 隐花草属的系统学研究,Q949
  18. 乱子草属(Muhlenbergia)系统学位置的研究,Q949
  19. 杉科、柏科14种植物茎叶的解剖学研究,Q944
  20. 胡枝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春花胡枝子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S567.19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