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昌昔格达组地层粘土塑性指数形成机制

作 者: 孟庆会
导 师: 徐则民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桥梁与隧道工程
关键词: 昔格达 塑性指数 形成机制 水理性质 力学性质
分类号: TU4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阿太堡界限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是衡量和评定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本文以昔格达地层的物理力学特性为背景,水-土相互作用机制理论为基础,通过验证性实验,对西昌昔格地层粘土的塑性指数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具体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昔格达组粘土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水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西昌昔格达组粘土岩在矿物组成中粘土矿物含量明显低于攀枝花地区的昔格达组粘土岩,且缺少典型的粘土矿物,进而使西昌昔格达组粘土岩在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水理性质等方面均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昔格达组粘土岩。(2)对水-土相互作用机制这一理论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对细粒土可塑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得出细粒土的可塑性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耦合的结果,其中细粒土的矿物组成以及其颗粒组成是影响细粒土可塑性的主要因素。(3)通过验证性实验,根据水-土相互作用机制基本理论,解释了西昌昔格达组粘土岩的塑性指数形成机制,查明了西昌昔格达组粘土的可塑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其矿物组成以及粒度成分。其中,矿物组成主要通过影响昔格达组粘土中的扩散层厚度影响细粒土的可塑性,粒度成分主要通过毛细水对细粒土的可塑性产生影响,两者对细粒土可塑性的影响具有本质的差别。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8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9-10
  1.2 昔格达组地层研究综述  10-15
    1.2.1 昔格达组形成年代的研究  11-12
    1.2.2 格达组地层形成机制的研究  12-14
    1.2.3 昔格达组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  14-15
    1.2.4 存在的问题  15
  1.3 阿太堡界限研究综述  15-17
    1.3.1 阿太堡界限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16
    1.3.2 阿太堡界限的应用  16-17
    1.3.3 存在的问题  17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7-18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7-18
第2章 昔格达组粘土岩物理力学性质  18-33
  2.1 昔格达组粘土岩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分析  18-22
    2.1.1 昔格达组粘土矿物组成  18-21
    2.1.2 昔格达组粘土岩化学成分分析  21-22
  2.2 昔格达组粘土岩物理性质  22-25
    2.2.1 颗粒级配分析  22-23
    2.2.2 昔格达组粘土岩微观结构分析  23-25
  2.3 昔格达组粘土岩力学性质  25-32
    2.3.1 昔格达组粘土的压缩性  25-28
    2.3.2 昔格达组粘土岩抗剪性  28-32
  2.4 小结  32-33
第3章 西昌昔格达组粘土岩水理性质  33-46
  3.1 塑限、液限及塑性指数  33-38
  3.2 昔格达组粘土岩类型  38-39
  3.3 昔格达组粘土体活动度  39-42
  3.4 渗透性  42-43
  3.5 膨胀性  43-44
  3.6 小结  44-46
第4章 水-土相互作用机制  46-56
  4.1 粘土矿物的结构特征  46-48
  4.2 水的微观结构  48
  4.3 粘土矿物与水的相互作用  48-52
    4.3.1 粘土矿物的不平衡电荷的产生  48-49
    4.3.2 扩散双电层的形成  49-51
    4.3.3 土中水的形态  51-52
  4.4 影响细粒土体可塑性的因素  52-55
    4.4.1 土体矿物组成及含量对细粒土可塑性的影响  53-54
    4.4.2 粒度成分对土体可塑性的影响  54
    4.4.3 影响细粒土可塑性的其他因素  54-55
  4.5 小结  55-56
第5章 昔格达组粘土塑性指数形成机制  56-68
  5.1 实验及结果  56-62
    5.1.1 材料及方法  56-58
    5.1.2 测试结果及讨论  58-62
    5.1.3 实验结论  62
  5.2 昔格达组粘土塑性指数形成机制  62-67
    5.2.1 粘土矿物对昔格达组粘土阿太堡界限的影响  62-63
    5.2.2 颗粒成分对昔格达组粘土阿太堡界限的影响  63-67
  5.3 小结  67-68
第6章 总结及讨论  68-70
  6.1 本文结论  68-69
  6.2 讨论  69-70
致谢  70-71
参考文献(Reference)  71-75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5

相似论文

  1.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2. 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研究,F293.3
  3. 西昌昔格达组的动力特性研究,TU435
  4. 西安地裂缝带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P642.26
  5. 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学科交叉研究,N19
  6. 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地基土形成机制及其工程适宜性,TU42
  7. “昔层”填筑土基本特性的研究,U416.1
  8. 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F832.3;F224
  9. 人民汇率波动给我国商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带来的影响,F832.6
  10. 企业组织资本及其信息披露困境,F272
  11. 曲靖三宝地热水形成机制分析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P314
  12. 丁家坟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P642.22
  13. 关于软粒子在力场中响应的计算机模拟,O561.1
  14.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粗皮桉木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S781.29
  15. 高温后粗砂岩力学性质试验研究,TD313
  16. 我国电力价格两部制竞价上网机制研究,F426.61
  17. 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管沟结构补强与渗漏治理的研究,TU990.3
  18. 钙质岩土工程性状研究,TU449
  19.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公共管理反效果及形成机制研究,D630
  20. 过度就业及其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研究,F249.2
  21.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F273.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 > 土工试验 > 实验室试验(室内土工试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