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桂西南地区上泥盆统锰矿沉积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

作 者: 欧莉华
导 师: 伊海生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地质学
关键词: 桂西南地区 上泥盆统 锰矿 含锰岩系 鲕豆状锰矿石 硅质岩
分类号: P618.3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桂西南地区属于右江盆地,晚泥盆世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两个成锰沉积盆地,即靖西—大新成锰盆地(下雷—龙邦成锰盆地)和广南—富宁成锰盆地。靖西—大新成锰盆地(下雷—龙邦成锰盆地)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由北西向的广南—大新断裂与北东向的下雷—灵马断裂共同作用形成的断陷拉张盆地。晚泥盆世是桂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成锰时期,其地层可划分为非含锰岩系和含锰岩系。非含锰岩系为融县组,以大套的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含锰岩系包括榴江组和五指山组,以硅质岩、硅质灰岩及泥质岩沉积为主。榴江组与五指山组含锰性不同,榴江组含锰性低,未形成原生的工业性矿床,后期通过氧化淋滤作用形成了土湖次生氧化锰矿床。五指山组为原生碳酸锰-硅酸锰矿床,含锰性好。桂西南地区晚泥盆世发育半局限台地、斜坡和台盆三种沉积相类型。半局限台地相包含了泻湖、台凹及台地边缘浅滩三个亚相,泻湖亚相属静水低能环境,水体较浅,以泥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沉积为主,生物较少;台凹水体相对较深,发育了泥质条带灰岩、扁豆状灰岩及少量硅质岩;台地边缘水体能量较高,发育了鲕粒滩、粒屑滩及生屑滩等沉积,生物类型以底栖生物为主,包括珊瑚、腕足、海百合、层孔虫、双壳类等。斜坡相包括上斜坡和下斜坡两个亚相,沉积物以泥质条带灰岩、扁豆状灰岩和微晶灰岩为主,生物稀少。台盆相水体深,能量低,沉积物以硅质、泥质沉积为主,发育含锰层。研究区发育了东西两个半局限台地,台地之间为台沟,台沟呈狭长形,形成了典型的台盆相间格局,台盆相是锰矿沉积的理想场所。桂西南地区上泥盆统锰矿可以划分为几个锰矿区,不同的锰矿区的锰矿沉积具有相似特征。其五指山组一般发育了23个锰矿层,锰矿层厚度不一。锰矿石普遍具有块状、条带状、条纹状、结核状、气孔状、杏仁状等构造。以大类来分,可主要划分为鲕豆状锰矿石和条带状锰矿石两大类。锰矿石颜色较丰富,有紫红色、玫瑰色、粉红色、红黄色、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蓝灰色、灰黑色等。对靖西—大新成锰盆地五指山组含锰岩系磁化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表明锰矿层与围岩磁化率存在明显的区别。围岩磁化率值普遍偏低,以120(10-6SI)占绝对优势;锰矿层的磁化率值则普遍达到数百(10-6SI),甚至达到数万(10-6SI)。相对来说,二三矿段的磁化率值比一矿段普遍偏高,表明二三矿段的含矿性更好。含锰岩系磁化率特征表明磁化率可以作为识别含锰岩系和非含锰岩系的判别标志,在进行深部锰矿勘探时可以将磁化率测量作为一个快捷的定性的指标。鲕豆状结构是桂西南地区上泥盆统锰矿的重要结构特征。鲕豆粒类型多样。经显微结构、矿物及地球化学分析后认为,研究区锰矿石主要发育两种鲕豆粒类型:一种是鲕豆粒呈杂乱分布,鲕粒与基质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鲕粒之间无相连现象,基质为块状构造,无层理,这种鲕豆粒为热水成因。在海底热水活动区,由于热水喷流,沉积速率高,形成大量气孔,气孔被矿物沉淀充填而形成类似于鲕豆粒结构的特征,这种鲕豆粒通常都没有同心圈层结构;另一种鲕豆粒发育类似于同心圈层的结构,鲕豆粒可呈拉长状,发育拖尾,或鲕豆粒之间相连接成串珠状,串珠状鲕豆粒平行于层面分布,锰矿石的基质发育层理构造或无层理构造,这种鲕豆粒为胶体成因,发育的同心圈层结构式由不同的矿物胶体先后凝聚形成的,这种鲕豆状锰矿石为热水沉积和正常沉积混合成因。研究区锰矿锰质有热水和陆源两个来源,以热水来源为主。研究区含锰岩系中普遍发育硅质岩、硅质灰岩及硅质泥岩,这些含硅岩类与锰矿的形成存在密切的关系。经显微结构、地球化学分析后认为,锰矿床中的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硅质有热水和陆源两个来源,生物对硅质岩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硅质岩与锰矿的物质来源具有一致性。研究区锰矿的沉积受沉积相、古地理及热水活动的共同控制。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是研究区碳酸锰矿沉积的古地理基础,在相对封闭的台沟相深水环境中形成碱性还原条件,为锰矿沉积提供良好的介质条件和沉积环境。而海底热水活动带来大量的锰质是锰矿沉积的物质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第1章 前言  12-22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3
  1.2 研究现状  13-18
    1.2.1 国内外锰矿研究现状  13-16
    1.2.2 研究区锰矿研究现状  16-18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8-20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9
    1.3.2 研究路线  19-20
  1.4 主要创新点  20-21
  1.5 工作量统计  21-22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2-30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24
  2.2 区域地层  24-27
  2.3 右江盆地演化特征  27-30
第3章 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  30-48
  3.1 沉积相类型  30-38
    3.1.1 半局限台地相  30-34
    3.1.2. 斜坡相  34-35
    3.1.3 盆地相(台盆相)  35-38
  3.2 单剖面沉积相分析  38-44
    3.2.1 湖润剖面  38-40
    3.2.2 鬼哭坳剖面  40-42
    3.2.3 下雷钻孔 ZK2407  42-44
  3.3 连剖面沉积相对比  44-46
  3.4 岩相古地理特征  46-48
第4章 成锰盆地与含锰岩系  48-58
  4.1 成锰沉积盆地  48-53
    4.1.1 成锰沉积盆地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48-49
    4.1.2 桂南成锰沉积盆地  49-51
    4.1.3 靖西—大新(下雷—龙邦)成锰盆地  51-53
  4.2 含锰岩系  53-58
    4.2.1 含锰岩系的分类  53-54
    4.2.2 桂西南地区上泥盆统含锰岩系特征  54-58
第5章 锰矿区地质特征  58-70
  5.1 下雷—湖润锰矿区  58-64
    5.1.1 矿区构造特征  58-59
    5.1.2 含锰岩系特征  59-61
    5.1.3 矿石特征  61-64
  5.2 龙邦—壬庄矿区  64-66
    5.2.1 矿区构造特征  64-65
    5.2.2 含锰岩系特征  65
    5.2.3 锰矿石特征  65-66
  5.3 岳圩—地州矿区  66-70
    5.3.1 矿区构造特征  66-68
    5.3.2 含锰岩系特征  68
    5.3.3 锰矿石特征  68-70
第6章 含锰岩系磁化率特征  70-77
  6.1 磁化率研究综述  70-71
  6.2 研究区含锰岩系磁化率特征  71-77
第7章 锰矿石鲕豆粒特征  77-97
  7.1 锰矿石鲕豆粒结构特征  77-79
    7.1.1 宏观结构特征  77
    7.1.2 显微结构特征  77-79
  7.2 锰矿石鲕豆粒矿物学特征  79-87
    7.2.1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79-83
    7.2.2 X 射线衍射分析  83-87
  7.3 锰矿石鲕豆粒地球化学特征  87-95
    7.3.1 样品的制作及测试方法  87
    7.3.2 常量元素特征  87-89
    7.3.3 微量元素特征  89-92
    7.3.4 稀土元素特征  92-95
  7.4 锰矿石鲕豆粒成因及锰质来源  95-97
第8章 锰矿床中硅质岩特征  97-108
  8.1 硅质岩结构特征  97-99
  8.2 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99-106
    8.2.1 样品的选择  99-100
    8.2.2 常量元素特征  100-101
    8.2.3 微量元素特征  101-103
    8.2.4 稀土元素特征  103-106
  8.3 硅质岩成因  106
  8.4 硅质岩与锰矿关系  106-108
第9章 锰矿成矿机理研究  108-113
  9.1 相序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108-110
    9.1.1 锰矿发育的沉积相特征  108
    9.1.2 含锰岩系沉积相演化过程  108-110
  9.2 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110-111
  9.3 锰质来源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111-112
  9.4 小节  112-113
结论  113-115
致谢  115-117
参考文献  117-12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23-124
附表  124-129

相似论文

  1. 低品位锰矿制备锰锌铁氧体工艺优化,TM277
  2. In_2O_3晶体的合成及其形貌表征,O614.372
  3. 江南造山带内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P578.94
  4. 渝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特征及成因研究,P578.94
  5. 青海省大柴旦红灯沟地区滩间山群地层综合研究,P535
  6. 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的沉积和构造环境,P618.13
  7. 改性锰矿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X703
  8. 甘肃康县江家湾一带热水沉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P588.2
  9. 新生代放射虫软泥与古老硅质岩的沉积环境对比研究,P512.2
  10. 藏南中生代以来硅质沉积物的微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P512.2
  11. 贵州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热(液)水沉积特征及热水生物群研究,P593
  12. 藏南江孜地区海相白垩系化学地层学,P534.53
  13. 滇西北金沙江造山带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形成环境及时代,P588.3
  14. 新疆达坂城西南硅质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P612
  15. 硅质岩钒矿中无污染提取五氧化二钒的新工艺研究,TF841.3
  16. 湘中桃江锰矿废矿堆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X753
  17. 吉林省东部古生代变质杂岩的构造意义,P588.3
  18. 扬子地块四川江油地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古地磁研究,P318
  19. 广西板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硅质岩系放射虫演化及其对全球事件的响应,Q915
  20. 秦岭凤太地区八卦庙式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其成矿预测,P612
  21. 铜陵地区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研究,P618.4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黑色金属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