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川滇块体及周边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研究

作 者: 罗钧
导 师: 赵翠萍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专 业: 固体地球物理学
关键词: 川滇块体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分类号: P3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震的孕育与地壳的应力环境、断层活动方式、地下流变性等密切相关。其发生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周围的区域构造运动与震源区介质脆性变形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地壳构造运动过程中,局部地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大陆构造应力场可能存在偏离,大型断裂带的存在、复杂的局部地质结构、断层密度和强度的横向变化、地壳厚度突变等,都是影响区域和局部应力场并使其偏离大陆构造应力场的主要因素。川滇块体及周边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东邻稳定的华南块体,其西侧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对接碰撞、持续向北推挤引起的青藏高原物质向东逃逸的影响,以及阿萨姆顶点的楔入作用,构造背景十分复杂。区域内部发育多条活动大断裂,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强烈的地壳形变与断裂活动,使得该区中等及破坏性地震频发,且存在强震危险区。对该区的构造应力、断层力学方式、块体活动和作用方式的探讨成为了近年来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构造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包含了发震断层面、发震应力场P、T、N轴等参数,其中P、T、N轴反映了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状态的变化,是震源区构造应力本身的一种体现,由不同深度的震源P、T轴分布能够有效估计地壳内部位于不同深度的构造应力方向。本论文使用86个区域观测台网和20个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加密观测台所获得的宽频带地震观测资料,通过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75次3.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相对较多、较完整的结果,开展了研究区震源机制特征和震源深度特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补充哈佛大学2007年7月以前的Mw>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了研究区构造应力场。并结合已有的断层活动方式、次级块体运动特征、电磁测深、地壳流变性等资料,以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分析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地区在青藏高原物质逃逸挤出作用和周围主要块体的影响下,各个次级块体和活动断裂带所显示出震源机制特征和局部构造应力场特征,并初步探讨和分析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以及孕震环境。主要认识如下:(1)川滇块体及周边各主要断裂带、各次级块体内震源机制解类型与构造背景相一致的分区性明显。川滇块体与四川盆地交接的盆地前缘的弧形地带逆冲作用显著,川西北次级块体拉张作用明显,而滇中次级块体内部均表现为走滑作用。综合地质构造、形变测量、动力学资料分析,认为川滇块体及周边近期断层破裂方式主要受到各个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以及次级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2)更高分辨率的局部应力场特征揭示了滇中次级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为川滇及周边的大尺度一级构造应力分界带。东边界以东地区力源主要来源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我国大陆的作用;东边界以西地区则主要受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碰撞挤压作用的影响。(3)除作为一级构造应力分界带外,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上局部应力场特征迥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最大主压应力轴呈高倾角分布,小江断裂带上最大主压应力轴缓倾角分布,这种应力场的分段性可能是由断裂活动引起的介质变化对局部应力场的影响。此外,则木河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北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生转换,可能分别为川滇块体东西边界上两处应力转换区域。(4)丽江-小金河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的构造应力场分界带,且该断裂带中段和南段构造应力场特征并不相同。我们推测这种不同的特征是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对青藏高原物质逃逸作用的抵挡和屏蔽的体现。青藏高原物质的逃逸作用可能在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被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中段传递到滇中次级块体内部,使得滇中次级块体向SE向滑移,另一部分由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南段传递到保山次级块体内部。本论文滇西地区的应力场特征分析表明,后一部分作用可能在滇西腾冲-龙陵一带减弱,未及缅甸板块的拖曳作用显著。(5)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地震震源深度几乎全部分布于15km的中上地壳内,优势分布于5~15km范围,揭示出川滇块体地壳脆性孕震层约位于5~15km的中上地壳。

全文目录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3-5
目录  5-7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第一章 引言  11-19
  1.1 研究背景  11-13
    1.1.1 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  11
    1.1.2 川滇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  11-13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4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7
    1.3.1 研究思路  14-15
    1.3.2 研究所使用方法的可行性  15-17
  1.4 数据基础  17-18
  1.5 论文章节安排  18-19
第二章 川滇块体及周边地质构造和历史强震背景  19-26
  2.1 区域地质及构造背景  19-22
  2.2 现今地壳运动情况  22-24
  2.3 历史强震背景分析  24-26
第三章 利用区域地震波形反演 MS3.5 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  26-62
  3.1 方法原理  26-32
    3.1.1 F-K 频率波数法求解理论地震图  26-31
    3.1.2 CAP 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  31-32
  3.2 速度模型  32-37
  3.3 数据及处理  37-38
  3.4 部分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  38-54
  3.5 川滇块体及其周边区域震源机制解结果  54-61
  3.6 波形拟合求解得到的震源深度特征  61-62
第四章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应力场反演  62-67
  4.1 方法原理  62-63
  4.2 应力场反演结果  63-65
  4.3 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  65-67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67-80
  5.1 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反映的构造特征  67-74
  5.2 震源深度与地壳流变性特征初步讨论  74-75
  5.3 应力场特征讨论与分析  75-77
  5.4 主要结论和认识  77-78
  5.5 存在问题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78-80
参考文献  80-90
致谢  90-92
作者简介  92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2
参与科研项目  92

相似论文

  1. 地应力分布规律的FLAC3D模拟研究,TU452
  2. 三向压力盒地应力测试与反演方法研究,TD311
  3. 炉头金属型铸造生产系统的研究与改进,TG23
  4. 高炉炉墙结构热应力分析,TF573.1
  5. 320t鱼雷罐车罐体的有限元热场分析,TF341.5
  6. 降雨入渗作用下非饱和土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TU46
  7. 热棒技术在大面积混凝土温控应用中的仿真数值研究,TV431
  8. 陇县—宝鸡断裂带发育特征及活动性分析,P315.2
  9.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宝鸡—天水段活动性评价及区域应力场分析,P548
  10. 堆积层边坡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动态耦合条件下加卸载响应比参数的规律与特征研究,P642.22
  11. 地震定位对剪切波分裂的影响分析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端地壳介质各向异性,P315.31
  12. 静态库仑应力触发计算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研究,P315
  13.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P315.33
  14. 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热效应引起断丝问题的研究,TG484
  15. 压片预置式激光熔覆涂层温度场及应力场仿真研究,TG174.4
  16. 送粉式激光熔覆质量预测与熔覆过程数值模拟,TG174.44
  17. AlGaN/GaN HEMT电流崩塌的实验研究,TN386
  18. 涨圈密封在高速高压条件下的摩擦与磨损机理研究,TH136
  19. 隧道围岩离散裂隙网络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U451.2
  20. 地铁联络通道水平冻结土体热固耦合研究,U455.49
  21. 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应力分析,U416.217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