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大众哲学》的“人情味”

作 者: 权可新
导 师: 魏书胜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大众哲学》 “人情味”
分类号: B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写作的《大众哲学》说新话开新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新道路,自此叩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大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成为哲学研究,哲学宣传,哲学学习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旨归之意,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目的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突出成绩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哲学的出场路径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着眼于探讨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现实的张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被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对象仍然带有意识形态的政治色彩出场,但为进一步中国化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突出反映出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理论成果虽然十分丰富,但到底如何进行大众化,如何把这些理论成果与大众实践相结合,成为大众实在的理论武器,使大众化形成更有效的路径并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关于大众化的有效路径问题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篇论文以研究《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提出“人情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大众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早期理论成果,也是一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大众化确凿的理论证明。鉴于《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正在于《大众哲学》中的“人情味”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纵深发展。艾思奇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革命家之一,首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并取得了成功。本文认为大众化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就是《大众哲学》的“人情味”。笔者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情味”觅踪、“人情味”对人情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以及“人情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展开了论述,力求展现《大众哲学》“人情味”观念的基本内涵和哲学价值。“人情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8
引言  8-10
一、反思《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  10-16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状况  10-12
  (二) 重新总结《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  12-14
  (三) “人情味”是《大众哲学》的重要特点  14-16
二、《大众哲学》的“人情味”及其根源  16-24
  (一) 富有“人情味”的《大众哲学》  16-19
  (二) “人情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特性的深刻把握  19-22
  (三) “人情味”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  22-24
三、《大众哲学》“人情味”的当代启示  24-30
  (一) 《大众哲学》的历史性与当代性  24-26
  (二) 《大众哲学》“人情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26-30
结语  30-31
参考文献  31-33
后记  33

相似论文

  1.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2. 从修辞视角解读《大众哲学》,B27
  3.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4. 《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B27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B27
  7. 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27
  8. 艾思奇《大众哲学》认识论思想研究,B26
  9. 20世纪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0. 艾思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B27
  11. 重拾现代建筑缺失的温情,TU201
  12. 艾思奇《大众哲学》及其价值研究,B26
  13. 新闻人情味研究,G210
  14. 美国报刊新闻特稿人情味特色初探,G219.712
  15.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6. 从修辞视角解读《大众哲学》,B27
  17.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8. 杨献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B27
  19. 和谐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视野,B27
  20. 《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B27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